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 的原始碼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大使馆2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images.haiwainet.cn/20170313/1489367511326416.jpg 原图链接][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action=edit 来自 海外网 的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于[[德国]]的最高级别外交代表机构。中国最早于1877年起向[[柏林]]派驻外交代表。如今的大使馆位于马尔基兴河岸54号(Märkischen Ufer 54),毗邻柏林米特区路易森城的亚诺维茨桥。这座始建于1988年的原自由德国工会联合会总部大楼是在1999年至2001年间被改造为大使馆。现任驻德大使为自2012年8月起就职的史明德<ref>[https://www.sohu.com/a/286621512_120010898 中德工业联盟同中国驻德大使会面] ,搜狐,2019-05-02 </ref>。 ==使馆馆址沿革== 1878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法国]]钦差大臣和首任驻法公使,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巴黎的外交舞台。 1878年至1936年的58年间,公使馆数次易址,曾租用位于[[巴黎]]罗马王大街(Avenue du Roi-de-Rome,现Avenue Kleber)、雨果广场(Place Victor-Hugo)、奥什大街(Avenue Hoche)等多处房产。 1936年4月30日,[[中国]]驻法外交机构升格为大使馆,地址在巴比伦街(Rue de Babylone)。 1937年1月,在[[顾维钧]]大使的主持下,使馆迁至乔治五世大街11号(11 Avenue George V),起初为租用,后于1946年购买了这处房产。 1964年1月,新中国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黄镇是首任驻法大使。使馆继续使用乔治五世大街11号馆舍,并陆续购置了大使官邸和多处职能部门办公场所、馆员公寓,新中国外交官逐步在巴黎建设起自己的家园。 2017年4月1日,使馆本部迁入位于巴黎第七区木樨街20号(20 Rue Monsieur)。位于乔治五世大街的原馆舍仍是使馆的一部分,经过维修改造后,将作为使馆的新功能区继续使用。 ==两德统一后的中国大使馆== 如今正在使用、位于亚诺维茨桥附近的复合型建筑建于1988年,由延斯·阿尔伯塔(Jens Ebert)所设计,并作为自由德国工会联合会的行政机关大楼使用。两德统一后,它被改造为一座会议中心(Kongresszentrum),但并未投入服务。随着德国首都决议的实施,(驻原西德)的中国大使馆也于1991年从波恩迁往柏林。两个中国大使馆就此合并,并取得会议中心的所有权。再次改造工程是根据诺沃特尼-迈纳联合体的[[设计]]进行。改造后的办公楼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ref>[https://www.fmprc.gov.cn/ce/cede/chn/zjsg/t89247.htm 中国驻德国使馆大楼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09-8-25</ref>,[[建筑]]主体有一个银色的外墙配以镜面窗户。正门还有一尊中国式的[[石狮子]][[雕像]]。前庭外缘则筑有高度设防栅栏。 中国大使馆承担多方面的外交合作任务,它们被分成以下几个部门: *[[礼宾]]组 *[[政治]]处 *[[新闻]]和公共外交处 *[[武官]]处 *[[文化]]处 *[[科技]]处 *[[经济]]组 *办公室 *[[领事]]部(外设于布吕肯大街10号) *经商处(外设于马雅可夫斯基环道66号) *[[教育]]处(外设于德累斯顿大街44号) 史明德自2012年8月起接替其前任吴红波担任驻德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德国境内还另设有数个总领事馆,分别位于[[法兰克福]]、[[汉堡]]、[[慕尼黑]]和[[杜塞尔多夫]]。 ==视频== ===<center>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 1</center> <center>{{#ev:youku|XMTI3NTM5NDg4NA|560|center}}</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政府組織]]
返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