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07.2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上市公司 的原始碼
←
中国上市公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Zgssgs.jpg|缩略图|[https://image2.cnpp.cn/upload/images/20180102/16260359782_500x308.jpg 原图连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4%B8%AD%E5%9B%BD%E4%B8%8A%E5%B8%82%E5%85%AC%E5%8F%B8&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 图片来源于]]] ==南方财经国际论坛发布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评价报告书(2021)== [[智库]],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四大核心业务之一。截至目前,南财智库已累计发布报告、指数榜单超过500份。 12月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2021南方财经国际论坛”在广州举办。 在当天的论坛上,由21世纪资本研究院、南方责任投资计划和银华基金三方联合出品的《“双碳”使命下的ESG实践路线图暨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评价报告(2021)》,正式对外公开发布。 这是南方财经国际论坛第二年聚焦ESG发展话题。 在对国内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进行全面分析的同时,联合课题组对银行、保险、信托、公募基金和券商等部分头部金融机构的ESG发展现状,也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给出了加强ESG披露标准化建设、提升国际共识和中国特色融合等多个建议。“大国速度” 在为投资者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推动,也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21世纪资本研究院、[[南方责任投资计划]]研究团队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非财务数据指标之一,对上市公司经营、股价方面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投资研究人员往往会通过标的公司对社会责任相关议题的处理,发掘投资机会或规避风险。 近年来,在政策和监管的持续推进下,我国上市公司的ESG信披报告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初,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总数量已达1101 份,其中,沪深300上市公司249家披露ESG报告,沪深300披露比例高达83%。从披露程度看,国企发布率远高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央国有企业,发布率达 53%,地方国有企业为37%,民营企业整体披露率接近16%,公众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布率则分别约为35%、20%、33%和27%。 分行业看,金融行业披露ESG报告的公司数量最多,达到98家。其中,非银金融板 块63家,银行板块35家。随后是医药生物、化工和机械设备行业,分别有91家、83家和 69家公司发布相关报告。 从各项指标披露情况来看,公司治理项目的披露率最高,其次为环境指标,综合来看披露率进一步提升,且定性指标的披露情况好于定量指标。 大多数企业在报告编制参考的标准中,参考了国际使用较广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 (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超过三成的公司也参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 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进行报告编制。 同时,[[港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也成为A股上市公司参考标 准之一,尤其是在A+H股同时上市的企业,鉴于港股对于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有超过九成参考了此指引。整体来看,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的披露数量在不断增加,ESG报告数量增加的背后离不开监管机构、交易所的推动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觉醒。随着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政府、监管机构、交易所等各方将会加大力度推动ESG发展,强化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监管。 报告指出,上述趋势驱动下,未来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将会着重在质量上不断提升,更好地回应多数投资者的实质关切,助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外,虽然中国ESG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已基本具备美国20世纪90年代ESG 投资高速发展期的条件。[[社会责任投资资金]]正以一定比重随着外资进场而进入中国,从而影响国内社会责任投资发展。A股2021年度公司治理情况 在今年的报告中,21世纪资本研究院还综合董事会出席率、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以及是否有股权激励计划、是否有独立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等更为细化的指标,筛选出部分治理结构相对完善、风控管理相对到位的上市公司正面和负面名单。 以电子元件领域的环旭电子(601231.SH)为例,公司于2012年2月20日登陆上交所,其在上市当年就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2012年-2020年连续9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20年,环旭电子成立USI可持续委员会,并设立“公司治理”“绿色产品与创新” “价值链管理”“员工关怀与社会参与”及“环境保护与职场安全”等五大可持续小组,力求环境、社会、治理(ESG)三方面向更好发展。 同时,为强化所有董事成员的专业素养,2020年,环旭电子安排进修课程,并加入公 司治理及可持续议题,督导董事成员将可持续精神融入公司政策,2020年总培训时数达 38.25小时。 此外,报告还分别对复星医药、立讯精密两家公司,亦为各自行业ESG领域示范企业。 尽管有不少公司治理的正面案例,但是21世纪资本研究院也发现,不乏上市公司实 控人、大股东缺乏公众公司意识,干预公司经营,决策“一言堂”,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资金 占用、违规担保、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不同股东之间产生经营分歧,导致股东大会提案被否、罢免董事、公章被夺等 等一系列现象出现“股东内斗”也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头疼的烦恼。ESG发展虽然是大势所趋,并正在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但是摆在面前的一些现实性问题仍旧无法忽视。对此报告总结归纳出四大问题。 其一,ESG声势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亟需弥合知行差距。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企业业绩持续稳健增长和股东回报更为重要。在目前ESG披露为非强制性、ESG投资尚未成为机构主流投资理念的背景下,相当部分企业对主动披露ESG重视不足。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访问了多家上市公司,这些受访的上市公司表示,以往这些公司大多按照监管要求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若后续要披露ESG相关信息,由于缺乏相关经验,这些公司会倾向于从第三方咨询机构购买相关服务,这对于企业来说又将是一笔支出。 其二,整体披露数据质量不高,亟需统一规范标准。 如披露内容无统一要求,导致披露主体选择性较大,存在对自身有利的数据进行披露,隐藏不利信息的情形,从而导致数据不完整。再如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和标准化的数据,难以做出量化的标准评价。 其三,本土评价机构“群雄逐鹿”,亟需厘定主流体系。 目前,国内已经有中证指数公司ESG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关键定量指标指 引(MQI)、华证ESG评价体系、商道融绿等多个机构进行了ESG评价,不过这几家机构目前的评价结果尚难具备类似MSCI的市场影响力。 其四,“洋标准”与中国特色“水土不服”,亟需发出中国声音。 ESG作为舶来品,与中国国情有诸多现阶段难以接轨之处。例如,企业在共同富裕、 扶贫攻坚过程中的投入在ESG相关评价指标如何准确表达?如何看待党建活动与党组参与公司治理决策的情况 ?现阶段,ESG指标与中国国情“水土不服”的情况普遍存在。 一个直观的观察就是,A股上市公司在国际ESG评级机构中得分普遍偏低,典型案例包括贵州茅台惨遭“降级”后疑遭外资机构大笔卖出。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21世纪资本研究院提出以下多方建议。 首先,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可持续披露标准。 今年2月 ,[[证监会]]就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一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的环境保护 、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信息 。 考虑到目前国民经济仍处在疫情后的恢复期 ,为避免给企业增加负担 ,可采用 “先局部 、后整体”的思路渐进的推动ESG披露 ,制定面向 A股上市公司的统一的可持续披露标准。 方式上,可以参考 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方式 ,例如在沪深指数成分股公司中率先推行 ,这些公司往往体量较大 、是行业龙头 ,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较为规范 。 其次,加速与国际体系的融合,在标准制定上发布“中国声音”。 报告建议,我国在相关标准制定上要加快与[[国际体系融合]] ,参考国际社会成功经验 ,积极引入较为成熟和已被广为接受的理念和实务 ,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共识的制定 ,发出“中国声音”,同时思考如何将中国特色融入全球共识 ,例如“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如何融入到社会责任指标中 ,“双碳目标”“节能减排 ”如何与气候目标相融合,如何客观认识“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 ”对公司治理的正向促进等 。 再次,普及ESG投资理念,发展本土ESG投资。 社会各方应通力合作,通过媒体宣传、投资者风险教育等,引导投资者关注ESG因素,将ESG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应督促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 同时,也应丰富可持续投资相关产品。开发可 持续投资指数和基金,稳步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创新,探索绿色REITs、碳交易衍生品等创 新产品,扩大投资者的选择范围,增加投资者对可持续企业的关注度,使ESG投资理念深入人心。 最后,金融机构碳足迹、棕色资产信息需强制披露,应成为强制性监管披露要求。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要知道贷款所支持项目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要有规划地把碳足迹降下来,最后降低到零,才能够真正落地实现碳中和目标。 过去金融机构自愿披露绿色资产,但现在应该要求这些金融机构也披露棕色的,即污染性和高碳的资产敞口,以防范这些资产所产生的风险。 因此,棕色资产的总量和所占比重(即风险敞口)等信息必须得计算和披露。这方面面临的短期挑战是棕色资产的定义一定要明确,这是监管部门近期应该要集中精力研究和明确的内容,使金融机构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披露。<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43966481&ver=3600&signature=uftXG1O8OgPR1p-t43AHWzOGoYElebsXX3Iqz2*j4ZGdlDuItXaSVIoXiPg*eFEZSq74I71s4jp-K5qYNm-GMiuITpSEPV9Uig*mwD5mXbvbg7rLxlomigefCljm0d4n&new=1 微信]</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540 社會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国上市公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