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8.23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 的原始碼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0119/eea21dd62f1e4f6caa168b0b7409db2e.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17614895_12112452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和民政部登记注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于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机构简介== 分会由60余位国内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与管理者组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志新教授为分会主任委员,聘请了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衍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s://www.sohu.com/a/209048272_467340 什么人才能当上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搜狐,2017-12-07</ref>、[[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威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庄天戈教授为分会顾问。 ==创新理念== 分会秉承“协作共赢、[[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努力搭建推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良性互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开放平台,推动我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普及和提高。其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医学<ref>[https://www.sohu.com/a/462388600_614566 生物医学和医学到底是个啥关系?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搜狐,2021-04-22</ref>信息技术交流与发展,拓展它在生命科学与卫生保健事业中的应用。 ==相关资讯== ===我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发展有望提速=== 近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在北京成立。新当选的该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王志新在成立大会上表示,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是近年来融合多学科进展的一项新[[技术]],在医药生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这一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有些关键问题仍需重点突破。 在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 王志新介绍,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生物医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系统集成得到了迅速发展,并由此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前沿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的诞生。与这一学科相应的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主要涉及到生物信息学、计算与系统生物学、药物信息学、医学影像信息学、医学信息学等学科,也涉及[[生物医学工程]]有关的信息技术等。 目前,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医药生物的研发、评估、生产和临床等各个领域。王志新举例说,在新药研发领域:基于疾病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的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分析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可开发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相关的数据整合、数据分析软件和相应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从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进行低耗而高效的潜力药物筛选,缩短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病、关节炎、艾滋病等在内的众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的新型治疗药物发现的时间。在药物性能评价领域:使用分子影像信息技术通过设计特异性探针,可直接在体内显示药物治疗靶点的分子改变,通过建立高能量的影像学分析[[系统]],可大大加快药物的筛选和临床应用开发。在医疗领域:各种数字医疗器械和医学信息系统(HIS/PACS/EMR等)的广泛使用,加快了医院医疗过程数字化的进程,提高了医疗品质和效率。如使用临床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通过权威的临床药学知识库为医生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等多方面合理用药的监测、咨询服务,减少或避免因不合理用药带来的事故。在医疗设备制造领域: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生理监测设备、数字化生化检测设备、数字X线摄影系统、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仪,数字B超、分子成像[[设备]](MRI、SPECT、PET等)、手术导航系统等得到了较广泛地应用。在医学教学研究领域: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在计算机辅助生物医学研究、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电子图书资料查询、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人体器官组织的三维建模、虚拟外科手术等也得到了一定地应用。在远程医学和区域协同医疗领域: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可以使同一患者在不同医院的诊疗[[信息]]进行共享交换,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可节省医疗费用,大大提高各类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效率,加快促进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远程医学咨询、远程会诊、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移动医疗监护、家庭医生与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有待跨越新台阶 王志新表示,生物医学信息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也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关键技术还需要重点突破,成熟技术的开发和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他强调,我国的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在逐渐拉大。如果说,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初始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还与欧美等国外先进国家齐头并进,或者说差距甚微。那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已经处于劣势,比如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较少、医院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与系统的国产化率极低等就是佐证。这一切已引起了国家宏观决策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重点研究蛋白质与细胞动态过程生物信息分析、整合、模拟技术,药物虚拟设计技术,药物代谢工程模拟技术,计算机辅助组合化合物库设计、合成和筛选等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数字化医疗技术、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200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在该指导意见中强调: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要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扩大数字化技术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200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将数字技术列在了“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培育的五个新产业群和12类重大工程中。2007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其中着重强调的8类产业发展重点和9个专项工程中,数字技术也被列入在内。 王志新谈到,今年4月新医改方案正式对外颁布,[[信息化]]作为“四梁八柱”中的一大支柱,史无前例地成为专门一章被提出,新医改方案中的5项改革目标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在这样的背景与形势下,大力发展我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势在必行,也期待着更多的业内人士携手共推其发展。王志新表示,分会成立后,将积极推进官、产、学、研、资相结合,努力搭建推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良性互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开放平台,促进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各密切相关专业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生物医学息技术的繁荣、发展、普及和提高。 在分会成立之际,同时举办了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数字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十余位活跃在我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广泛交流了数字信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返回「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