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国古典文艺学 的原始碼
←
中国古典文艺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国古典文艺学</big> ''' |- | [[File:886d7f1280d22edb n.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4%B8%AD%E5%9B%BD%E5%8F%A4%E5%85%B8%E6%96%87%E8%89%BA%E5%AD%A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文学艺术存在于世界上,是这个世界的一种特殊存在。这个“世界”,既包括社会.又包括自然,文艺究竟和社会是什么样的互动关系,这是文艺社会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再细一些,甚至还有文艺政治学,文艺经济学,艺术文化学等等门类。 =='''图书简介'''== 近来,文艺生态学也在兴盛起来,探讨文艺的生存、发展的生态,这“生态”就不仅是人文生态,还包括自然生态。这些都是文艺的宏观研究,十分需要。但是,如果把“创作——作品——接受”这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那么,文艺关学就应对这三个环节作系统研究。所以,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写了一篇《[[文艺美学——文学艺术的系统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说来惭愧,当初孤陋寡闻,只读过台湾王梦鸥的《[[文艺美学]]》,直到前年,才见到李长之的《[[苦雾集]]》(1941年),其中有《[[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一文,是在翻译了一部书后和记者的对话。依李长之之见,文艺科学应是对文艺作科学研究的“[[文艺体系学]]”,并且画龙点睛地说:“文艺体系学也就是文艺美学”。 他虽然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证,但观点十分鲜明。王梦鸥的《[[文艺关学]]》是否受到李长之的启发,就不得而知了。我听杜书瀛说起,他在台湾作过调研,发现在王梦鸥之前已有些学者在台湾开设过“文艺关学”课程。我猜测,从大陆到台湾去的学者中在大陆时可能受过老一辈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等人的影响,而我们这辈人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反而中断了自己过去的美学传统,一叹! =='''作者简介'''== 胡经之(1933~),原北京大学教授,现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文艺美学博士生导师。在北大攻读文艺学副博士课程时,师从杨晦学文艺学,又随朱光潜、宗白华习美学,有志于融文艺学、美学于一炉。著有《[[文艺美学]]》、《[[文艺美学论]]》、《胡经之文丛》等。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及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顾问、广东省美学会长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发生 第二节 诗与史 第三节 文艺学与哲学 第四节 [[范畴]]: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基本形态 第五节 [[感悟]]: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基本方法 第六节 中国古典文艺学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文与道:形而上观念与文艺本体理念''' 第一节 文、文学和文章:文的意义辨析 第二节 道:从形而上观念到文艺学理念 第三节 “夫文,传道而明心也” 第四节 文与道:对社会现实的终极关怀 '''第三章 言志与缘情:文艺本质的双重规定''' 第一节 “[[诗言志]]”的诗性阐释 第二节 “[[诗缘情]]”:纯文学的本质的凸显 第三节 情志合一:有意义的趋同 第四节 情与志表达:文学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 形与神:艺术形象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形神意义溯源 第二节 形与神的生命本质 第三节 “意得神传,笔精形似” 第四节 形神创造与艺术本真 '''第五章 言与意:言尽意与言不尽意''' 第一节 言、象、意的理性阐释 第二节 言不尽意:语言的困惑与文学理论的拓展 第三节 言尽意:语言表意的自觉性 第四节 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六章 文以气为主:主体创造的动力因素''' 第一节 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艺学范畴]] 第二节 浩然之气:一种奋发昂扬的主体人格 第三节 文以气为主:作家创作的主导因素 第四节 阳刚与阴柔:主体性情与美学风格 '''第七章 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第一节 “神思”释义 第二节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神思的时空意义 第三节 “志气”与“辞令”:神思开展的依托 第四节 秉心养术:神思的[[精神蓄养]] '''第八章 应感之会:不以力构,风飞电起''' 第一节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第二节 不以力构,风飞电起 第三节 随物赋形,当止乃止 第四节应感之会与西方灵感 '''第九章 物化:[[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 第一节 “庄周梦蝶”的启示 第二节 心斋:物化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审美移情:物化的表现特征 第四节 物我互化:物化的最高境界 '''第十章 比兴: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第一节 《诗》的传授、解读与比兴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比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理论的生成 第三节 比兴思维与象征 第四节 比兴思维与隐喻 第五节 比兴思维与诗性语言 '''第十一章 法无定法:艺术法度之魅力''' 第一节 追问文学艺术的法度 第二节 别裁伪体,转益多师 第三节 “死法”与“活法” 第四节 法无定法 '''第十二章 知音:文学艺术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知人论世 第二节 以意逆志 第三节 诗无达诂 第四节 “六观”:通达知音的路径 '''第十三章 境、象、意:艺术意境的美学品格''' 第一节 [[艺术意境]]的生成 第二节 意与境会 第三节 [[意境]]的结构层次与审美特征 第四节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第十四章 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 第一节 风骨范畴的生成 第二节 气化风骨 第三节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风骨的美感力量 第四节 风骨与崇高 '''第十五章 趣味:艺术的审美评判''' 第一节 味的审美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第三节 “[[兴趣]]”与“[[意趣]]” 第四节 “味”与“韵” 参考文献 '''后记'''<ref>[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07/15/414134.html 读书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文汇客户端 2021-07-15 15:32:07</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国古典文艺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