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3.1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电影 的原始碼
←
中国电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中國電影'''<br><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6/15/realtime/6435417.jpe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1395&nt=1"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6/15/realtime/6435417.jpe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1395&nt=1 原圖鏈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3873490 圖片來自聯合新聞網]</small> |} </div> '''中國電影''',中國大陸電影是指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地區所拍攝的電影。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華語電影]]方開始分庭抗禮。影藝界人士大多集中在上海或移居香港、台灣及世界其他地區。一種綜合藝術,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 。世界電影與電影業起源於19世紀末的[[法國]]、[[英國]]、[[美國]]等地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br>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標誌著中國電影的誕生,任慶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 [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蘇,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2012年,中國電影 年產量高達745餘部。2013年全年總票房 217.69億元人民幣,全國共有銀幕18195塊。<br> 中國電影,又稱華語電影,包括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 。 ==早期== (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br>1922年,[[張石川]]與[[鄭正秋]]、[[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br><br>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左翼時期== (1931~1937)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75jJwfi5g&list=PLmgo-1L5uGI3FzSWwJkBthDQSABvrg6cV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神女】 1934年 阮玲玉巅峰之作 民国经典默片}}<br>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佈(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凌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產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為尖銳、複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鬥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與此同時,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闢了新的製片陣地—— 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裡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裡的《畢業歌》和《風雲兒女》裡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全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為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 國防電影 ”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抗日戰爭時期==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製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br><br>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製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 )繪製完成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動畫片。<br><br>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併,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併,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br><br> 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咸、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解放戰爭時期== (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崑崙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 、《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7年以該廠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br><br> 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甕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新中國時期== (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 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捲西風》等。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產量下降。1953年,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歷史和現實。<br><br> 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獎勵了1949~1955年攝製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 、《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導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 、[[《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br><br>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重申執行雙百方針。 ==改革開放後== 1984年由[[張軍釗]]執導,張藝謀攝影,陶澤如、陳道明、趙小銳等主演的戰爭故事類電影《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1985年,由陳凱歌指導,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黃土地》革新了中國電影敘事語言,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三年之後,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前身)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中國第五代導演正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帶領中國電影迅速發展。隨後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金獅獎,1989)、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獅獎,1992)、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1993)、謝飛導演的《香魂女》(金熊獎,1993)、李安導演的《喜宴》(金熊獎,1993)等先後在三大國際電影節斬獲最高獎。演員方面,1992年張曼玉憑藉《阮玲玉》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后,成為中國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僅僅半年後,鞏俐憑藉《秋菊打官司》一舉摘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后, 1994年葛優憑藉《活著》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同年夏雨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帝,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威尼斯影帝。翌年蕭芳芳憑藉《女人四十》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后。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湧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且有五部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喜宴》和《飲食男女》)在這一時期先後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新千年之後== 2002年12月14日張藝謀電影《英雄》上映。電影故事主要講述了戰國末期,三大俠客欲殺秦王的故事。《英雄》締造了國產電影的全球票房神話,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佔全年總票房四分之一,進入21世紀之後首部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 = ,同時在北美、日本、韓國等地也票房登頂,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影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2],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獎項。<br><br>《英雄》的公映終結了內地電影市場近十年的低靡期,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帷幕,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br><br> 2013年在人們對《泰囧》的驚嘆聲中開始。3000萬成本的《泰囧》在1月1日這天跨過10億票房大關,2月17日最終落畫時收入12.57億,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片方最初的預期只是4億。同在2月,2013年的國產片票房冠軍也誕生了,[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從大年初一到到初六,拿到了5億票房,並且鬼使神差地一路賣座下去,直到停在12.46億元——雖然並未達到周星馳預估的15億,這個大膽的想像來自《泰囧》的鼓舞 [ 。 2013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年收入的217.69億中,國產電影收穫了127億。收穫的批評也不少。有人說國產片越來越像春晚,觀眾“邊看邊罵,邊罵邊看”。到了年底,“國民導演”馮小剛給罵得邪火攻心,在微博上反過來痛罵影評人,狠狠地出了一口氣。<br><br> [[張藝謀]]的《英雄》還能在媒體引發廣泛的價值觀層面上的嚴肅批評和爭論,這種情況今天難以重現。一是互聯網的速食文字使爭論大多停留在意氣和口水,二是國產電影在商業道路上越發“成熟”,早早摘除了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帶來的麻煩。<br><br> 票房口碑都不錯的電影《中國合夥人》這樣評價它的主角、民營企業家成東青:“他壓根就沒想過去改變這個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永遠地土鱉下去。”影片末尾很勵志地羅列出柳傳志、馬雲、馮侖、陶華碧、李開復、王石等成功企業家的肖像,這無意中勾勒出了2013年國產電影的主流心態——信仰成功,尤其是本土市場的成功。<br><br> 2012年,內地進口片票房近88億,國產片票房82.7億,算輸。對中國電影來說,2013注定是以翻身為目標的一年。翻身仗的開場手忙腳亂:王家衛《一代宗師》公映日期在媒體上推遲數次,終於定在1月8日,不能再推。1月3日,王家衛在泰國做總合成,動畫部分在法國,特效在法國和香港,音樂在日本,聲音效果在澳大利亞,還有在加拿大的、在北京的。要通過技術審查,要搞首映式,要做拷貝並把硬盤分發到各影院終端,保證1月8日的上映。所有人捏著一把汗。 還真做到了。雖然影迷從來不拿票房衡量王家衛,但《一代宗師》的2.87億成為王家衛在內地的最好成績。儘管圈內人對它的期待,至少是過3億。<br><br> 新麗傳媒出品的《101次求婚》在正月初三上映,這個時間點被業內視為“不按牌理出牌”。除了主演林志玲和黃渤,這部小成本電影一切都是陌生的,導演陳正道,恐怕至今都沒幾個人認識,它意外拿到1.99億票房,為國產小片又添了不少信心。<br><br> 《北京遇上西雅圖》原來叫《美麗有緣》,出品人江志強是香港人,這是香港喜歡的片名,後來由熟知內地的業內人士建議改名,被稱為“割了雙眼皮上場”。<br><br> 上映時間是傳統淡季,江志強試探性地問了解市場的人:能賣到1億嗎?導演薛曉路則問:能賣到2億嗎?上映頭兩天,日票房都只1000萬出頭,但緊接著,觀影史上的奇蹟出現了。幾天后,突然出現了3600萬的數字,結果完全憑著口碑,上映多天的片子竟然開始反彈和爆發:6天過億,10天2億,基本成為黑馬,最終跑進“5億俱樂部”。 管虎的《廚子·戲子·痞子》在市場上沒有同期的“西雅圖”這麼熱鬧。雖然有批評拿這部電影與“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相提並論,但它仍收得2.7億元,成為“第六代”導演票房過億的“奇蹟”。國產電影的話題性徹底超過了《霍比特人》、[[《巨人殺手傑克》]]、《魔境仙踪》這些同期進口片。韓國“外援”執導的小成本愛情片《分手合約》被稱為“搭順風車”,也過億了。陳正道、薛曉路、管虎,三個年輕導演為國產電影帶來某種強烈的信號:“中國電影結出了奇葩。它們的容貌五官是觀眾願意接受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公映時,距離《鋼鐵俠3》公映只有5天。趙薇的粉絲、原作小說的粉絲顯示了他們的力量,首映當日票房4500萬刷新2D國產電影的歷史紀錄。《鋼鐵俠3》上映後兩部電影並非此消彼長,而是比翼齊飛,結果創造了周票房9.2億的紀錄。3D片《鋼鐵俠3》成為2013年進口片票房冠軍,而《致青春》的成績比它只差四千多萬,屈居年度票房的第三名。<br><br> 2013上半年結束的時候,國產電影票房佔比達到了一個歷史結點:62.7%。2012年這個數字是48.46%。但《超人:鋼鐵之軀》和《環太平洋》領隊的美國大片隨即在沒有保護的暑期檔來勢洶洶。“超人”上映5天,國產片策略性地放出了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郭敬明粉絲登場,“超人”迅速變成凡人,《環太平洋》也受到阻擊。上半年的電影多少有些好口碑。2013下半年,《小時代》伴著巨大的爭議,而“富二代”(同在6月面市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和《小時代》的簡稱)遇到的則是巨大非議。最終暑期檔結束,國產片票房比例落到58%-59%。<br><br> 2013年9月淡季,新人導演的小成本法庭戲《全民目擊》有人罵也有人喜歡,完成了1.8億。國慶黃金周,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不出意料地收穫了6億。此間還有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品相不錯,票房卻只有1.8億,黃金周結束了。市場隨後疲軟,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二十多天裡每天全國票房收入只有2000萬上下,無論國產片還是進口片,都無法力挽這一段的頹勢。<br><br> 《地心引力》此時被釋放,以期拉動市場。超級英雄和超級特效維持著好萊塢在中國市場上的面子,而且他們已經知道在《地心引力》的關鍵位置放上天宮一號,令中國觀眾相當受用。 《掃毒》在11月底登陸,《無人區》出現在12月初,各自拿他們應得的票房。《掃毒》上映的時候,國產片票房比例已經落到了54%。年末賀歲檔期,沒有政策上的保護和限制,但進口片主動避讓了。2013年賀歲檔,國產片都是常規賀歲作品,反倒出不來《泰囧》那樣神經級的黑馬。賀歲檔最終只拿到21.5億,比2012年少了4億,這也是意料之中。<br><br> 這一年,33部國產片票房過億,國產片總票房127.67億,以58.6%的數字翻身壓住進口片。盤算下來,2013年總票房比2012年淨增47億,而這47億,96%來自國產影片。<br><br> 2015年12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佔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br><br> 據統計,2015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686部,全年票房過億影片共計81部,其中國產影片47部;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27.7億元,比2014年增長48.13%;全年城市影院觀眾人次達到12.6億,比2014年增長51.08%。 電影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中國電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走上質量提升、產能優化的新階段,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雙豐收。同時,大批優秀青年電影人才相繼脫穎而出,“互聯網+”促使各種新型業態進入電影行業。<br><br> 特別是國產影片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和觀眾歡迎。湧現出《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滾蛋吧!腫瘤君》《狼圖騰》《烈日灼心》《戰狼》《解救吾先生》《尋龍訣》《老炮兒》等一批優秀影片,鞏固了國產影片在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根據在2015年重要檔期開展的綜合性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電影評價不再“唯票房論”,國產影片的口碑處於持續上升態勢。<br><br><br><br> 此外,2015年影院建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增銀幕8035塊,平均每天增長22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31627塊。全國影院已全部實現數字化,縣級城市影院全覆蓋已基本實現。 2018年全中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同比增長5.93%;國產電影總票房為378.97億元,同比增長25.89%,市場佔比為62.15%,比2017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市場主體地位更加穩固。<br><br> 2019年,全國電影票房突破64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4%,其中,國產電影總票房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27億。2019年新增銀幕9708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9787塊。中國電影市場保持不斷增長的勢頭,電影創作和電影市場皆釋放出巨大的活力。 <br><br> ==大事記編輯==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館]]攝製。無聲片,長約半小時。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 1931年攝製。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 1949年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準]],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煉]]、[[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黃沙]],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範、陳涓翻譯,周彥譯製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製。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中國第一部獲得[[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的電影是《[[紅高粱]]》,導演張藝謀。 *中國第一部獲得[[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的電影是《[[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 *中國第一部獲得[[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的電影是《[[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 *國第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是《[[菊豆]]》,導演張藝謀。 *中國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是《[[臥虎藏龍]]》,導演[[李安]]。 ==導演發展編輯== *六代導演僅是針對大陸電影學院派的學術概念<br><br> *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導演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台戲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聯繫著時代的要求,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作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佈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台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台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代表人物:[[費穆]]、[[蔡楚生]]、[[孫瑜]]、袁牧之、[[鄭君裡]]、吳永剛、程步高、沈西苓、史東山、桑弧、湯曉丹等。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儘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衝突、戲劇程式。 *第三代導演: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代表人物:謝晉、謝鐵驪、凌子風、崔嵬、成蔭、水華、郭維、魯韌、王炎等。 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衝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 60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代表人物:[[謝飛]]、吳貽弓、吳天明、黃蜀芹、滕文驥、丁蔭楠、鄭洞天、顏學恕、張暖忻、胡柄榴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他們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五代導演: 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代。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顧長衛、吳子牛、黃建新、李少紅、馮小寧等。 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 *第六代導演: 80年代中、後期進入電影學院,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王全安、姜文、王小帥、張元、婁燁、陸川、張楊等。 他們極度追求影像本體,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么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像“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電影特徵編輯== 主要特點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 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電影持續撤檔 奧斯卡大片也滯後== 中國電影市場因為持續繼續停滯<ref>{{cite web|url=https://www.worldjournal.com/6770832/article-%E4%B8%AD%E5%9C%8B%E9%9B%BB%E5%BD%B1%E6%8C%81%E7%BA%8C%E6%92%A4%E6%AA%94-%E5%A5%A7%E6%96%AF%E5%8D%A1%E5%A4%A7%E7%89%87%E4%B9%9F%E6%BB%AF%E5%BE%8C/|title=中國電影持續撤檔 奧斯卡大片也滯後|date=2020-02-06|work=世界日報}}</ref>,數十部中國國產電影撤檔,受到波及的還有奧斯卡頒獎季的引進片。 北京青年報報導,李現、顧璇等人主演的《抵達之謎》官宣日前退出情人節檔期。出品方表示,等待會讓愛更加醇厚,每一次「我想你了」,都會成就下一次更好的相見。同日,好萊塢片《喬喬的異想世界》(另譯《兔嘲男孩》)也官宣撤檔。 2月14日情人節中國原本有13部電影上映,分別是《今生只為遇見你》、《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北平會館》、《蕎麥瘋長》、《肥龍過江》、《玩命三日》、《血鯊》、《我的12個情人劫》、《畫個圈圈》、《抵達之謎》、《海獸之子》、《五尺天涯》和《小婦人》。如今卻紛紛因為疫情原因退出檔期。 陳喬恩、吳磊新片《源·彩虹》,選擇了在移動電影院付費點播,與平台票房分帳。 趁奧斯卡提名熱度準備上映的《喬喬的異想世界》和《小婦人》在目前電影院無法營業的狀態下,也無緣中國觀眾。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電影]]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国电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