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的原始碼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jpg|26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33erwo.com/UploadFiles/2016-09/admin/2016090421510395990.jpg 原图链接][http://www.erwofuwu.com/HTML/3G/Article/7224.html 来自 各省市医院 的图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又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山二院),原名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位于[[广州|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07号,由[[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于1835年创办,原称博济医院(The Canton Hospital),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ref>[https://www.sohu.com/a/210571710_99902370 在广州诞生的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 ,搜狐,2017-12-14 </ref>。1886年[[孙中山]]曾于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 ==历史沿革== 1830年美国公理会派遣裨治文前往广州。1834年又派传教[[医师]]伯驾到广州联合当时巨富伍秉鉴的10万两白银的捐献.1835年11月在广州新豆栏开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设有接待室、诊断室、配药室、手术室、观察室,能容纳200人候诊,规模超过郭雷枢的诊所。由于[[医术]]先进,免费为穷人治病,求医者日益增多。眼科医局是博济医院的前身。 郭雷枢于1836年发表了《任用医生在华传教商榷书》,首倡用治病的方式在华传教,主张教会多遣传教医师来华。并与伯驾、裨治文三人联名,发起[[组织]]医学传道会。1838年2月21日,[[医学]]传道会成立。郭雷枢任主席,伯驾、裨治文等任副主席。从此传教活动以医学传道会为依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眼科医局停业。1842年11月,医局重新复业,已不限于眼科,改为综合性医院。此后,教会医院都设置专职或兼职神甫牧师,进行布道活动。 19世纪50年代,伯驾将医局交由嘉约翰主掌。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医局焚于战火。1858年嘉约翰在在南关增沙街租一华人住宅,改装为医局,1859年5月重新开业,正式定名为博济(Pok Tsai)医局。1866年迁仁济大街(即孙逸仙纪念医院现址),定名博济医院。 此后数十年间,[[医院]]不断改进,至1935年医院百年时,总共为200多万名病人做过治疗,受外科治疗者达20多万人,占总数10%。 博济医院与医学传道相结合,19世纪上半期曾是欧美各国教会派遣传教士到华行医传教的主要渠道。在推动现代医学在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国遣华传教士多为医学传道会成员,也是博济医院的人员,他们的活动不限于广州一地,在[[广东|广东省]]内外都留下了足迹。博济医院通过传教医生及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 1953年8月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医院易名为华南医学院附属二院。医学院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使用中山二路的原国立中大校舍教学,从此该处只剩下医院。1956年院校易名,医院易名为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1957年3月,广州医学院易名中山医学院,医院为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6月,中山医学院易名中山医科大学,医院为附属第二医院;1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部]]命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现旧大门上的题字由莫珉府先生所书。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医院命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f>[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12/13/content_5567.htm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山大学和 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 中山大学的复函],中国政府网,2011-12-13</ref>。2010年3月30日,医院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视频== ===<center>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命的摆渡人 </center> <center>{{#iDisplay:o0649ly8l8n|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返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