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209.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日战争 的原始碼
←
中日战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抗日战争</big> ''' |- | [[File: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9/50a884b0d67e496fa6bca97ebec6ef78_th.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18472909_500704 来自搜狐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中 文 名 称''' : 抗日战争 ''' 外 文 名 称''' :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 其 他 名 称''' : 抗战 '''地 点''' : 中国 '''时 间''' :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 起 止 事 件''' : 九一八事变,日本投降 ''' 援 助 国 家''' : [[美国]],[[苏联]]等 ''' 参 战 方''' : [[中国]]~[[日本]] ''' 双 方 兵 力''' : 中国560万人(最高时) <br> 日本410万人(最高时) ''' 伤 亡 情 况''' : 中国伤亡3500万以上 <br> 日军伤亡130余万 '''主要指挥官''' : 毛泽东等(中国)<br> 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日本) '''结 果'''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著 名 战 役''' :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 |} '''中日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一般是指[[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日军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战争拉开序幕。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历时1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中国所在的同盟国阵营无条件投降,中日战争告终。<ref>[http://xmwb.xinmin.cn/xmwbusa/html/2017-01/11/content_7_2.htm 上海版教材早已表述14年抗战],新民晚报,2017-01-11</ref> ==战争背景== ===日本对外扩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ref>[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605/c40531-27107810.html 刘庭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6-05</ref>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个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的轴心国联盟,标志世界法西斯国家侵略联盟正式建立。 ===日本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国际环境===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双方阵营== ===主要首脑=== ====中国==== =====蒋介石===== [[蒋介石]]: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带领中国国民政府取得抗战胜利。 =====毛泽东===== [[毛泽东]]:193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后,他同[[朱德]]等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实行战略反攻,直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经过八年抗战,中共领导的军队、民兵和解放区(1944年抗日根据地改称解放区)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日本====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本名裕仁 ,称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兼陆海军大元帅,法西斯主义者,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长寿以及在位时期最长的日本天皇,执政长达63年。裕仁对日本侵华和发动太平洋战争有最高责任,他在制定日本侵华战略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45年8月发布“终战诏书”,代表日本帝国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因美国的干涉战后免除了审判,帝统得到保留,战后在位期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促成神武景气。 =====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41年~1944年),二战甲级战犯,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罪犯之一。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在关东军有剃刀将军之称,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为上等兵东条。1944年因指挥无能被解除一切职务。1945年9月12日,自杀未遂,被捕入狱。1948年11月12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犯有发动战争、侵略别国、反人道罪等罪行判处死刑;12月23日被执行绞刑。 ===主要将领=== ====中国将领==== =====国民革命军方面===== [[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阎锡山、[[白崇禧]]、陈诚、 =====中国抗日主要将领(12)===== [[傅作义]]、[[何应钦]]、[[蒋光鼐]]、[[蔡廷锴]]、[[宋哲元]]、[[孙连仲]]、[[卫立煌]]、[[张治中]]、[[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郝梦龄]]、[[王铭章]]、[[谢晋元]]、[[薛岳]]、[[杜聿明]]、[[郑洞国]]、[[马占山]]、[[高志航]]、[[范筑先]]、[[张发奎]]、[[余汉谋]]、[[李品仙]]、[[刘湘]]、[[胡宗南]]、[[顾祝同]]、[[刘峙]]、[[唐生智]]、[[徐永昌]]、[[杨虎城]]、[[蒋鼎文]]、[[程潜]]、[[李烈钧]]、[[鹿钟麟]]、[[苏炳文]]、[[邱清泉]]、张灵甫、[[黄伯韬]]、[[庞炳勋]]、[[刘汝明]]、[[汤恩伯]]、[[罗卓英]]、[[刘戡]]、[[周至柔]]、[[陈绍宽]]、[[饶国华]]、陈安宝、唐淮源、[[李家钰]]等 =====共产党方面=====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薄一波]]、[[贺龙]]、[[刘伯承]]、[[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左权]]、[[粟裕]]、[[叶挺]]、[[吕正操]]、[[陈毅]]、[[张云逸]]、[[王震]]、[[黄克诚]]、[[彭雪枫]]、[[张爱萍]]、[[杨靖宇]]、[[赵尚志]]、[[马本斋]]、[[陈锡联]]、[[陈赓]]、[[王树声]]、[[谭政]]、[[许光达]]、[[曾生]]等 =====日本将领===== 二战甲级战犯(绞刑) 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武藤章、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 =====其他战犯===== 冈村宁次、阿南惟几、杉山元、山下奉文、南云忠一、石原莞尔、阿部规秀、寺内寿一等。 ==战争经过== ===局部抗战=== ====局部抗战兴起阶段(1931年9月~1932年12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兴起。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沪会战(淞沪抗战)。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而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同时侵犯上海,并炮制伪“满洲国”。1932年3月9日,[[溥仪]]到达长春,在关东军导演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九一八”事变==== 经过一系列准备和策划,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武装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东北方南满铁路的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麦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张学良遵照蒋介石的命令精神,电示力避冲突,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要求驻守北大营的陆军独立第七旅王以哲部“不抵抗”,虽然部分官兵被迫进行了自卫还击,但随后十几万东北军撒出沈阳市区,沈阳沦陷。19日,日军占领长春,并分兵进攻[[营口]]、安东、凤城、[[本溪]]、海城、[[鞍山]]、辽阳、铁岭、开原、四平街、[[公主岭]]等。中国各地驻军自发英勇抗击日军,但由于不抵抗的命令,大多未做坚决抵抗,音值被退。两天内,日军占领满铁全线。不到一周,日军相维侵占辽宁、吉林两省30多个城市。 ====初步反应==== 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日本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指责中国首先向日军进攻,宜称日军大部已返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国联理事会通过九项决议:要求中日双方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日本代表虽在决议案上签了字,但日本内阁并没有约束军方。关东军继续炮轰[[通辽]]和[[锦州]]。10月初,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正式照会国联秘书长,要求立即召开理事会,采取措施恢复事变前状态,赔偿中国损失。但国联理事会虽然指出日本非法侵略的事实,却未能通过要求日本在限期内撤军完毕的中日问题决议案;中国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却未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支持。日本政府随即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二次声明》,再次为其侵略行径辩护。 ====局面恶化==== 国联的退让软弱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11月,日军继续北上黑龙江省,[[马占山]]率当地驻军顽强抵抗并多次击败日军,黑龙江省民众自发组织“援马抗日团”支援前线。不久,日军占领齐齐哈尔,马占山率部退往海伦。日军随即侵占黑龙江省。 12月下旬,日军主力两个师团、旅个混成旅团兵分三路进犯锦州。国民政府电令张学良率东北军坚守锦州。张学良连日急电南京,请求增援,但民政府各部门办事迟滞,粮饷、弹药未有能及时接济。张学良下令将锦州附近部队撒退至关内。1932 年1月初,锦州失守。2月初,[[哈尔滨]]被陷落。至此,东北三省1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日本本土的3.5倍),全部被日本侵占,3000多万同胞沦入低手。自“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底,中国军民死亡2.3万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有计划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事变前,日本即有在东北建立所调“独立国家”的计划;事变后,日本加紧实施该计划。在日本的策动下,东北各地发生所谓的“满洲独立”运动,旨在制造东北脱离中国的“民意”以惑视听。 在[[吉林]],建立以熙洽为首的伪吉林长官公署;在辽宁,建立起以袁金凯为委员长的伪辽宁省地方自治维持会;在哈尔滨,建立以张景惠为首的伪东省特别区治安维持会(张后出任伤黑龙江省长)。 ====伪满洲国==== 1931年11月,日本关东军秘密将前清度帝博仅从天津接到东北。1932年2月,关东军在沈阳召开“建国会议”,合并三省的伪政权,正式定名为“满洲国”。3月1日宣布伪满洲国成立;9日,[[溥仪]]出任伪执政,张景惠任伪参议府议长,郑孝胥任伪国务总理。9月,日本率先承认伪满洲国,并安排大批人员在伪政权内任职。1934 年3月1日,伪满洲国政体改行君主立宪制,溥仪坐上“皇帝”宝座。根据关东军与溥仪签订的《日满密约》,关东军代表日本政府,对伪满洲国拥有内部指导权,伪满洲国所有重大决策与人事任免,要得到关东军同意。显然,伪满洲国是关东军控制下的傀儡政权。 ====一·二八事变==== 1931年底,日本关东军又阴谋在上海制造事端。1932年1月18日,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无关田中隆吉唆使妙法寺僧人天崎启升等五人,向三友实业社的中国工人进行挑衅,又指使流氓将两名日僧打伤,并诬称中国工人所为。随后,日方传育一日借死亡。田中隆吉遂借机扩大事态,20日,指使几十名日本浪人纵火焚烧三友实业社工厂,并打死中国军警一人,打伤军警两人。上海日侨1000余人召开大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沿途捣要电车、公共汽车及中国商店。同时,日本生沪总领事向上海市长吴铁城提出道款、缉凶、赔偿、取缔抗日运动和解散抗日团体等五项要求。日军30余艘军舰、40架飞机,几十辆装甲车和6000人的陆战队集结上海。1月28日晚,吴铁城答应日本驻沪总领事的全部要求,但日军仍向上海北站、江湾、吴淞等地发起攻击,“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扬言“四个小时占领上海”,“三个月占领支那全土”。 ====淞沪抗战==== 上海是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门户,也是全国经济中心。“一.二八”事变后,上海驻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通电表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弹,绝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蒋、蔡通电赢得了各界热烈支持。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宣布迁至[[洛阳]]办公,将全国海岸沿线分为四个区,并调[[张治中]]率第五军前往上海。但又担心中日战事扩大至江浙,危及南京,并无实行抗战的决心。2月,蒋介石提出:“只要不丧国权,不失守土,日寇不提难以忍受的条件,则我方即可于英、美干涉之时,与之交涉”。日军投人第9、11. 14、8四个主力师团及海军陆战队共7.7万余人,中方军队只有4.21 万人。 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顾强抵抗日军,在闸北、江湾等处与日军激战。中国军队死伤、失踪共14801人,日军死伤3184人,日军第三次换帅,战事仍无法突破。直至3月初,日军万余人趁中国军队兵力分散之机,在浏河偷袭登陆。第十九路军被迫退至昆山嘉定等处的第二道防线。3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上海平民伤亡、失踪达1.8万人,财产损失超过15亿。在国联及英美等国的调解下,中日就停火协议展开谈判,签署《中日上海停战即日方撤军的协定》,规定: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中国军队驻扎现在位置,日军撤退至事变前的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的越界筑路,设立共同委员会监督日军撤退及中国警察的移交事宜。该协定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产物,是对中国主权的出卖,为此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给了条件。11月底,国民政府宣布自洛阳还都[[南京]]。 淞沪抗战中,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在全国民众的热情支持下顽强抵抗一个多月,虽蒙受惨重损失,但仍然重创日军,使侵华日军遭受了自“九一八” 事变以来最为沉重的打击,板大振奋了全国民众的抗战土气。 ====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 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 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动的,由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215/179.html 1937年2月15日 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人民网</ref> 4月16日,日本外、陆、海、藏四相会议决定《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指导华北方针》。 ===全面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 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火车站的日军首先遭到国军轰炸,虽然日本方面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介石亲自兼任。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 1937年8月2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年11月派遣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中旬,太原会战爆发,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领导下,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0月12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37年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同一天,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重庆]]。 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 1937年底,首都南京陷落之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节节抵抗。但是因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临阵脱逃,致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后蒋介石将其枪毙。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南下和华中派遣军会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3月,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令川军王铭章所部防守滕县,因无援兵,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壮烈殉国。李宗仁队以西北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台儿庄与日军反复争夺,以西北军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和庞炳勋军团掩护台儿庄的右翼临沂战场,以中央军汤恩伯军团卷击台儿庄日军侧背,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中华民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日军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是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有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6月6日占领河南省会开封。6月9日,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史称黄河花园口决堤。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兵团司令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使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镇武汉三镇相继陷落。中国国民政府的作战中心迁往重庆继续抵抗。苏联空军志愿队参加了保卫武汉的空战。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7月)====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1938年10月25日-12月8日,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共作战108次,毙伤敌军4000余人,击毙了日军中将旅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 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因法西斯国家进攻迅速,中国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薛岳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随即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0年3月30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成立汪伪国民政府。 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尤其是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 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共产党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汪精卫“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新四军]]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共产党]]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产党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1940年8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基本国策纲要》。外相松冈洋右鼓吹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随后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能投入战场的全部军队。为应对共产党方面的游击战术,日本采用了“保甲制”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共产党面对日军扫荡的压力下,全军实行战略转移,化整为零保留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如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46480人。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定,法西斯轴心国形成。11月29日,汪精卫在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次日,日本与汪伪正式签订《日华基本关系条约》。按照条约中的条款,将使中国完全由日本控制,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日汪所订非法条约完全无效。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 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惨案发生,这是中国抗战期间发生在大后方的最惨痛的事件,它与1938年6月9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年11月12日的[[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发表,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美国加入二战后,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共同宣言《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进入了与美英苏共同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列,这标志着中国在那时就是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1月3日,盟军为更有效地协调作战,成立了中国战区,蒋介石任中国战区(包括泰越)盟军最高统帅。 1942年2月25日,应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抽调精锐部队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军队曾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000人。 随着日本战略重点的转移和诱降方针的实施,中国国民党一方面坚持了继续抗战,其军队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并组建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作战,但其抗战在总体上逐渐趋向消极;另一方面实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事件,先后三次掀起反共高潮。以[[阎锡山]]制造的“晋西事变”为标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以顾祝同制造的“皖南事变”为标志,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以胡宗南炮击陕甘宁边区,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ref>[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5708/65722/4445161.html 击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共高潮],人民网</ref> ====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1945年9月)====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1944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人的庞大兵力,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通过中国大陆将日本和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线连接起来,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国持久战,反而影响了在太平洋战场的对美作战,宣告了日本“长期战”战略的破产。 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1944年6月20日~30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率官员访华,并与蒋介石举行会谈。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基本消灭了日军第18、56师团。 ===日本战败===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3月起日军先后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召开。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由于此时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的参战并不抱太大兴趣,所以未邀请苏联协商或署名,造成苏联颇为不满。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塔密约》,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与盟国一起对日本进行最后的决战。8月10日、11日,中国共产党[[延安]]总部向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连续发布7道反攻命令,并限令敌伪向中共武装缴械投降。 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首都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正式收复被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主要战场== ===概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两个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ref>[http://www.cssn.cn/zgs/zgs_pl/201503/t20150323_1557498_1.shtml 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 中共是中流砥柱],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3-23</ref>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此时在中国正面和敌后战场上,国共抗日军队一共抵抗着日军57个师团,超东南亚加上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总数。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正面战场===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到武汉会战结束,基本稳定了战局。进入相持阶段后,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十多次会战,并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速战亡华的迷梦。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正面战场会战22次,1117次大型战斗,小战斗及游击战3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28万人(其中包括1945年8月15日后国民党军受降的日军108万人,收编的伪军78万人),其中歼灭日军42万人(其中击毙日军9.4万余人,击伤日军39余万)([[何应]]钦向国民党六大的军事报告统计数据),另一说歼灭日军55万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采用建国后综合统计数据);另外日本《日本陆海军事典》引用厚生省(相当于日本卫生部)1956年3月的调查数据说,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在中国关内战死40.46万人,在东北战死2.65万人,在台湾战死3.74万人;1945年8月15日后,由于八路军、新四军、苏军继续对日作战,日军又在中国关内战死5.11万人,在东北战死2.02万人,以此计算,共有近54万日军死亡。 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实行全国总动员,政府转入战时体制,以大本营取代军委会。大本营最高首脑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由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大本营同时颁发了四个作战指导方案的训令。在其中第一号训令中,宣布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组建4个预备军和利组建若干个集团军,指挥了华北方面的抗战和淞沪会战等。8月30日蒋介石决定,仍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不另设大本营,原大本营所设各部均转隶军事委员会,大本营于1938年1月正式撤销。 1938年11月25~28日,国民政府召开南岳军事会议,重新调整战略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十大战区。另外,撤消了广州,[[西安]],重庆各行营,设[[桂林]]天水两个行营,沦陷区设战场党政委员会,直属军委会,以发动敌后抗战。 1945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在中国战场,为了整顿豫湘桂战役后的溃军,国民政府重新编组军队,调整全国战区,将全国划为九大战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 class="wikitable" |- ! 抗日根据地名称 !! 所辖地区 !! 成立(形成)时间 !! 主要领导人 !! 贡献/地位 |- |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 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 || 1937年5月 || [[林伯渠]] || 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 || 1937年10月 || 聂荣臻 || 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 | 晋绥抗日根据地 || 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东南部 || 1938年10月 || 贺龙、关向应 || 和日伪军作战1万多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 |- |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 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 || 1938年8月 || 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 ||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响堂铺伏击战 |-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区 || 1938年底 || 杨得志、苏振华、黄克诚 || |- | 山东抗日根据地 || 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等 || 1938年5月 || 罗荣桓、徐向前 || 和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50万余人 |- | 华中抗日根据地 || 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 || 1938年4月 || 粟裕、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罗炳辉 || |- | 华南抗日根据地 || 东江、琼崖 || 1939年2月 || 曾生、冯白驹 || 与日伪军作战数千次,坚持华南敌后抗日的唯一力量 |- | 东北抗日联军 || 东北地区 || 1936年2月 || 杨靖宇 || 对日作战次数约10余万次,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 |- | 苏北抗日根据地 || 淮(阴)海(州)、盐(城)阜(宁) || 1940年10月 || 刘少奇、陈毅、黄克诚 || 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盐城战役 |- | 苏中抗日根据地 || 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 || 1941年3月 || [[粟裕]]、[[叶飞]] || 黄桥战役 |- |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 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交界地区 || 1938年12月底 || [[谭震林]]、[[粟裕]]、[[金明]] || 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配合了国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 | 淮北抗日根据地 ||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地区 || 1941年8月 || 彭雪枫、[[邓子恢]] ||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 |- | 淮南抗日根据地 || 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 || 1941年5月 || 张云逸、谭震林、罗炳辉 || 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 |- | 皖江抗日根据地 || 淮河以南与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 || 1942年4月 || 何伟、曾希圣 || 解放了无为、巢县、芜湖等地日伪军据点 |- | 浙东抗日根据地 || 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 || 1943年8月 || 谭启龙、何克希 || 参加大小战斗643次,克复县城2座,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俘日伪军9000余人 |- | 河南抗日根据地 || 北抵黄河,南抵伏牛山,西至崤山,东接乎汉铁路的广大地区 || 1945年2月 || 王树声、戴季英 || 打通了同鄂豫皖、冀鲁豫及华中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 |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鄂豫边区) || 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 1939年11月 || 李先念、朱理治 || 建立了7个专区、39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 | 湘鄂抗日根据地 || 以大幕山为中心 || 1942年 || 王震、王首道 || 增强了中原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推动了所经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 | 东江抗日根据地 || 珠江江口、广(州)九(龙)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等县 || 1938年10月 || 曾生、王作尧 || 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人民开展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 |- | 琼崖抗日根据地 || 琼山、临高、澄迈交界地区 || 1939年2月 || 冯白驹 || 潭口阻击战 |- |} ==主要战役==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忽略了日军伤员治愈后重返战场的人数)、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 class="wikitable" |- ! 时间段 !! 标题文字 |- | 1931年~1936年 || 九一八事变 黑龙江战役 江桥抗战 哈尔滨保卫战 淞沪抗战 热河战役 长城战役 绥远抗战 |- | 1937年~1938年 || 七七事变 平津作战 南口战役 淞沪会战 江阴保卫战(含江阴海战) 南京保卫战 太原会战(含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 徐州会战(含台儿庄战役) 兰封会战 重庆大轰炸 武汉会战(含万家岭大捷) 广州战役 |- | 1939年~1941年 || 南昌会战 随枣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桂南会战(含昆仑关战役) 五原战役 枣宜会战 百团大战 豫南会战 上高会战 中条山战役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 | 1942年~945年 || 仁安羌大捷 浙赣战役 鄂西会战 缅北滇西战役 常德会战 豫湘桂会战 豫中会战 密支那战役 长衡会战 桂柳会战 湘粤赣战役 豫西鄂北会战 湘西会战 |} ==战争损失== ===军队伤亡=== ===日本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及苏军在东北消灭的日军。);另一说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 ====国军方面==== 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行政院发布的《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中公布全国军民人口伤亡统计数字如下:军人作战伤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军人因病死亡422479人,此数字不包括台湾省、东北地区和解放区军民的伤亡数字。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其中伤29万0467人、亡16万0603人、被俘4万5989人、失踪8万7208人。《抗日战争8年敌我兵力损失统计》载:“中共军队负伤29万人,阵亡16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合计58.3万人。” ====平民伤亡====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平民则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而据蒋梦麟的回忆录称有1400万壮丁被拉夫后死于饥饿疾病。另有估计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2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0万人;同时,还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1946年4月,《中国解放区抗战8年中人口损失初步统计表》公布统计数字如下:“据初步统计:[[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冀热辽、山东、苏皖、中原7个解放区在抗战期间共计被敌伪杀死或被虐待而伤病致死者3176123人,被捕壮丁2760227人,鳏寡孤独及肢体伤残者2963582人。” 1947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的《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中公布全国军民人口伤亡统计数字如下:平民伤亡9134569人(其中死亡4397504人,负伤4739065人)。全国军民人口伤亡总计达12784974人。此数字不包括台湾省、东北地区和解放区军民的伤亡数字。 抗战八年中,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543架,击伤330架,出动轰炸、驱逐、侦察、运输等飞机计18500架次,作战达4027次。中国空军损失各种飞机(包括训练损失)2468架,6164人殉国(其中飞行人员661人)。 1941年8月组成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作战7个多月,以空中损失12架飞机和地面被摧毁61架的代价,取得击落约150架敌机和摧毁297架敌机的战绩。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力量十分薄弱,处于绝对劣势;但在抗战中后期,美国对华进行援助,中国空军逐渐扭转局势。战争结束时,在华美军总人数60369人,其中空军34726人,另一说,到1945年8月,美驻华14航空队有飞机2500架,空军官兵达17万人。 ====海军损失==== 抗战爆发时,中国海军有各类舰艇74艘,主要为一些轻巡洋舰、炮舰和鱼雷艇,舰船总吨位不足6万吨,最大舰艇仅3000吨,大部分是百吨级小艇。而日本海军的舰船吨位高达116万吨,拥有[[航空母舰]]和万吨级战列舰。中日海军实力悬殊,无法在海上拒敌,只是退守海防。 1937年8月12日,为了建立江阴封锁线,中国海军在江阴凿沉了40余艘军舰与商轮;10月25日,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江阴被日本航母全数击沉。同年底,第三舰队的“镇海”、“永翔”等12艘舰船也分别沉塞于青岛和刘公岛的水道上。中国舰队几乎全部覆灭。 据日本方面的资料来看,民国海军在抗战期间布设的水雷,重创了日本海军,日军损失60余艘大中小型舰船。 ====空军损失==== 抗战八年中,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543架,击伤330架,出动轰炸、驱逐、侦察、运输等飞机计18500架次,作战达4027次。中国空军损失各种飞机(包括训练损失)2468架,6164人殉国(其中飞行人员661人)。 1941年8月组成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作战7个多月,以空中损失12架飞机和地面被摧毁61架的代价,取得击落约150架敌机和摧毁297架敌机的战绩。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力量十分薄弱,处于绝对劣势;但在抗战中后期,美国对华进行援助,中国空军逐渐扭转局势。战争结束时,在华美军总人数60369人,其中空军34726人,另一说,到1945年8月,美驻华14航空队有飞机2500架,空军官兵达17万人。 ====财产损失==== 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 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另一说6500亿美金(按1945年货币折算)。 ==战争纪念== ===纪念节日=== “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1945年9月2日接受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来台湾当局为了统一各军种节日,于1955年起将对日抗战胜利日作为陆海空三军的军人节。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七七”抗战纪念日(每年7月7日):为纪念国耻七七事变的发生而设立。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九一八”纪念日(每年9月18日):为铭记国耻九一八事变而设立。这次事件爆发后,[[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由全国人大于2014年2月27日设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宛平城内。1985年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立项,北京市承建,1987年7月7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它还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自1987年开馆以来,共接待了包括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政要,八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5多万观众。 ===公布名录===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先后于2014年9月1日和2015年8月24日公布了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两批共900名。 ===纪念活动===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中国将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当天并在天安门广场组织盛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方还将邀请第二战主要参战国、[[亚洲]]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出席。[[习近平]]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并亲自为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战将领以及遗属颁发纪念章。 国家文化部将于2015年8、9月间,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总部举办《为了和平的纪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展》。 ==战争评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战争争议== ===名称之争=== ====华人方面====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所在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 ====日本方面==== 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甚至战后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称谓“过去的大战”、“先前的大战”等。时至今日日本对抗日战争仍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恰当称谓,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中日学界的关注。 ====学术界==== 中国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的具体起讫时间存在一定争议,但关于“抗日战争”的名称,无论是中国大陆学界还是港台学界,甚至多数海外华人学者基本赞同这一名称。国际社会出于中立性考虑,一般将之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以区别于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甲午战争。 ===时间之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战之说。但期间6年,中日双方出于各自原因,始终控制战争规模没有扩大到国战。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因为依据当时中国落后的重工业水平和国际地位,提前公开宣战,只能面对国际武器禁运,无法弥补战争损失。如果这样,[[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日,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编订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中:“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明确了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开始时间。 ==视频== ===<center>中日战争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中日百年战争全纪实</center> <center>{{#iDisplay:w0184bb4r0g|560|390|qq}} </center> <center>甲午中日战争</center> <center>{{#iDisplay:w0509lp321d|560|390|qq}} </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歷史事件]]
返回「
中日战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