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253.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的原始碼
←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0808/32ca3dac437d4f0da81db9621a49b7c5.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75229402_121124734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称:遗传发育所)最早成立于1959年。2001-2003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而成。 遗传发育所面向中国农业和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生命科学]]前沿,重点开展基因组结构与调控规律、重大疾病分子机理、品种分子设计、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前沿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揭示水稻、小麦等基因组表达调控规律、阐明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和建立新的品种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解决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做贡献。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发育所共有82个创新研究组,职工592人,在读[[研究生]]<ref>[https://www.sohu.com/a/519981348_121124320 考上研究生,原来好处这么多!],搜狐,2022-01-30</ref> 614名,其中博士生445名、硕士生169名。在站博士后115人。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发育所共有82个创新研究组,职工5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 42人,“973”等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李家洋、杨维才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维才]]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服务社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植物遗传学方面,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先获得了农作物花粉植株和转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剂的大豆植株及后代;率先生成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理化诱变、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新途径,特别是利用种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棉花新品种由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研究所成功完成人类染色体1%的测序[[工程]];同时开展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摸索出“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 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确立了动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家鸡纯系与胚胎系;开创新地建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 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细测序;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先后获得水稻、小麦、油菜、杨树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发掘领域,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2022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和高彩霞团队找到了调控[[水稻]]<ref>[https://www.sohu.com/a/345751519_100028785 水稻都是什么时候种植?水稻什么时间收割好?],搜狐,2019-10-09</ref>、小麦穗发芽问题的两个“开关”,包括负调控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和正调控种子休眠的基因ICE2。 ===科研获奖===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2001年新的遗传发育所成立以来,该所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论文1055篇,总IF=3170,IF〉5(本领域重要影响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11篇(含8篇合作)。作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已位居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前列。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4个,其中11各位国家审定品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6项。 年,研究所新增主持各类项目/课题387项,获各类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5项。“小麦A基因组草图绘制” 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杨维才研究员主持的“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 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家洋院士及其团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学术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2001年更名。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和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三届获得河北省优秀期刊奖。 《遗传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Elsevier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级学术刊物,是生物学、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I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生物学文摘》等27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 《遗传》杂志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被医学索引(MEDLINE)、生物学数据库(BIOSIS)、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20多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进化、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新技术与新方法;学科热点问题的专论与综述;学术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的经验体会;中国国内外着名遗传学家介绍;遗传咨询;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有6个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2个农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培养点以及1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以及1个博士后流动站。 二级学科博士点:[[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育、[[生物工程]]、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在读研究生614名,其中[[博士]]生445名、硕士生169名。在站博士后115人。 ==历史沿革== ===建立前身=== ====原遗传所机构沿革====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简称遗传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9月25日,其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7月的[[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地址在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北蜂窝,借用前燕西农业职业学校校址作为实验室,乐天宇为馆长。 1952年9月,实验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遗传栽培研究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2月,遗传栽培研究室由北蜂窝迁入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与该所建立合作关系,人员分散到该所的部分研究室。 1955年12月,因中国科学院进行机构调整,遗传栽培研究室中的栽培部分调整到前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1956年5月“遗传栽培研究室”更名为“遗传研究室”,仍归植物研究所领导,由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祖德明兼任遗传研究室主任。1958年3月搬进[[中关村]],借用力学所大楼的一部分为实验室和办公室,并在附近创设了一个有40余亩耕地的临时性农场。 1958年10月,经院党组批准,由祖德明、梁正兰、谷峰秀和陈英组成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为组建遗传研究所准备了条件。1958年12月,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向中科院裴丽生秘书长并院党组提交了遗传研究室扩建为遗传研究所的报告。1959年6月17日,第7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报请国家科委批准。1959年9月25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分别正式行文,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新成立的遗传研究所全所研究人员41名,技术人员60名。在原来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动物、微生物遗传研究内容。设置了五个实验室:一室主要研究植物有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二室主要研究生活条件对植物性状形成和发育的作用;三室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及诱变规律;四室主要研究无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五室主要研究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及其机制与防护。 ====原发育所机构沿革==== 20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着名实验胚胎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教授倡导,在中国科学院支持、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于1980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1978年秋,童第周教授和合作者美国坦普尔大学(The Temple University)牛满江教授联名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央书面建议,希望能在北京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他们建议从中国国外取得部分资金帮助新建[[研究所]],以便更好地促进新建研究所的发展和推动国际学术的交流,成为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郁文同志签发并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经华国锋、李先念、余秋里、耿彪、王震、方毅等领导的审批,报告于1979年7月29日被批准并下达([79]科发计字0897号)。院办公厅于1979年6月11日向全院发文通知成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下简称发育所)筹建处并启用印章([79]科办字014号),至此发育所的筹建工作即全面展开。鉴于童第周[[教授]]不幸于1979年3月逝世的情况,中国科学院于1979年6月22日下达了《关于庄孝僡等同志组成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筹建处领导小组的通知》([79]科发干字0853号),由该领导小组负责发育所的全面筹建工作。之后,1979年8月14日院下达《关于建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通知》([79]科发计字1136号),1980年3月20日院下达启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印章的通知([80]科发办字0362号)。 ===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机构沿革===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科技与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为了加强农业综合研究能力、适时转化农业科研成果、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解决中国粮食和农产品总量不足等问题,指示中国科学院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单元。我院认真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院层面成立了农业研究委员会,并积极着手筹备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机构。经报请[[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于1978年6月选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9年更名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河北省双重领导)。 ===合并发展=== 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北京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2001年,经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并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遗传研究所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整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02年,中国科学院又将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并入新组建的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称遗传发育所)。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寓意==== 1、左侧双螺旋代表遗传学,绿色叶片式螺旋构架寓意[[植物]]和农业研究。 2、右侧苯环取自中国科学院院徽的一角,意为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员之一;[[水晶]]钻石般的苯环也表现遗传发育所的坚强与团结。苯环内的圆形图案寓意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 3、鸽子型总体图案寓意动物和人类研究并象征[[和平]]和安祥。仰观群鸽翱翔蓝天,遗传发育所科技事业正在展开双翅、蓬勃向上、融入世界,把潜心科研和协力创新的成果奉献和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返回「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