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4.2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韩街道王家村 的原始碼
←
中韩街道王家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5339HQ.jpg|thumb|right|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921/1b0b55a6861044b7b3074523b1a5fa3f_th.jpeg 原图链接]]] [[中韩街道王家村]]位于[[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南8公里处,是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部位,西距[[青岛市]]政府12公里,与崂山区政府相毗邻,总面积114公顷,其中山林55公顷,[[粮田]]、[[茶园]]、[[果园]]39公顷,村落、街道、绿地20公顷,是一个城市化的村庄。<ref>[http://www.tcmap.com.cn/shandong/shanqu_zhonghanjiedao_wangjiacunshequ.html 王家村] </ref> 中文名: 王家村 山林面积:55公顷 总面积: 114公顷 地 处: 崂山区 人 口: 600人 ==概况== 在村属工业区内,有韩国独资企业青岛百泉电子有限公司、青岛美姿制衣有限公司、青岛茗文工艺品有限公司;有内资企业--青岛昌泰密封件厂、青岛天华印刷厂、青岛新型装饰材料厂、青岛恒信装潢有限公司。村办集体企业有青岛昌泰冷藏加工厂、青岛环海冷藏厂、青岛隆元液化气有限公司等5家;另有村属个体、私营企业30多家。总资产达2.7亿元。村内居民大都姓王,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血缘村庄。王氏先祖王汉是于明永乐年间,随移民大潮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因当时林木繁盛、人烟稀少、狼虫出没,其中尤以野猪为多,先民们既要劈土造田,垒房盖屋,维持生活,又要防范野猪的侵害。所以,最初定名为“野猪庄”,后改现名。至2001年,全村共有730户,1720人。200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利税2400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500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5300元。该村是崂山区经济20强村之一,连续多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称号。 ==大事记== 1400年左右,王氏先祖王汉定下“居止连茅屋,四邻不相离”;“有财不行商,耕读为本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等许多祖规条例1620年左右,因灾害歉收,王氏七世祖中的二支外出逃荒,后分别落户在今即墨市石家宋格庄和沙子口街道的独角坡。1933年,建王家村小学,校舍面积500平方米。1939年,本村山林遭日军砍伐焚毁。1949年6月中旬,王家村农会诞生。1949年7月,建立村政权,称王家村办事处。1951年6月至1956年8月,石老人乡政府直接领导村的工作。同月由石老人、王家村合建海峰农业社,社长孙升初。1957年11月,由海峰农业社分出,建永胜农业社。同时建立党组织,王泽才任党支部书记。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改称王家村生产大队。1958年10月,兴修水利建设上岸子水库,水库容量1万立方米。于1960年春完工。1962年4月,建变电室一处,安装50千瓦变压器一台,实现了全村照明及动力供电。1966年11月,动工兴建村后水库,水库容量11万立方米。于1968年春完工,配套灌溉水渠800余米,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1967年,村建拔丝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年产值达8万元,实现了村办工业零的突破。1976年,投资3万元建设知青楼1座,建筑面积413平方米,吸引了一批知识青年下乡到村。1977年,修复大口井1眼,村民、知青共出工9000余个,历时达10个月。1980年,投资20万元建成村砖厂一座,建筑面积515平方米,窑洞26个,安排劳动力80余人,年产值达到50万元,利税15万元。1983年,党支部换届选举,年仅23岁的王旭才被选为支部书记。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解放前,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全村150户,人口600人,可耕地900亩,粮食亩产110公斤。近海捕捞渔船3只,渔民15人,每船年收入不足200元。1954年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几个互助组联合挖井3眼。1956年初级社时,挖井2眼,有抽水机2部。1958年至1966年修水库3座,灌溉水渠800余米,基本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粮食亩产达到230公斤。1966年至1976年,共整修山地6.6公顷,打大口井3眼,同时发展林果业,水果年产量达到3万公斤。渔业生产也得到发展。有近海捕捞,渔船15只,年收入达到7.5万元。1979年1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以责任田的形式承包到户。 ===第二产业=== 工业。1967年成立冷拔厂,从业人员12人,年产值6万元。1980年成立制砖厂,从业人员80人,实现产值50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1986年6月,王旭才任党支部书记后,结合当时本地区实际情况,建采石场一处,纸箱厂一处,从业人员57人,年产值实现58万元,利税11万余元。1967年至1983年,村先后派出副业队近100余人,到青岛显像管厂、青岛五金厂、青岛红星船厂、青岛人防工程等多家单位从事工副业生产。同时,全村近200人从事家庭缝纫机刺绣加工,产品供市外贸出口。1991年,随着青岛市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党支部书记王旭才,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发展招商引资,外引内联,与台湾全统音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青岛全统音乐股份有限公司”,引进韩国独资企业--青岛美姿制衣有限公司、青岛百泉电子有限公司、青岛茗文工艺品有限公司及内资企业--青岛天华印刷厂、新型装饰材料厂、青岛恒信装潢有限公司企业,成立了青岛昌泰冷藏加工厂、青岛隆元液化气有限公司、青岛环海冷藏厂、青岛长泰密封件厂等村办工业。1993年,利用青岛市东部开发的有利条件,结合本村农、工、商、贸、渔、建筑、旅游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该村经崂山区批准成立了昌泰实业总公司,下设公司企业6家,固定资产达4000万元。2001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达300人,实现销售收入8300万元,利税2100万元。建筑业。1993年组建昌泰实业总公司王家建筑公司,下设3个施工队,主要承包该村居民小区、别墅小区、办公楼、村企建设以及市内招标工程。先后招标承揽了青岛供电局大麦岛职工宿舍楼、青岛大学宿舍楼、青岛二十六中宿舍楼、沙子口军供站办公楼、浮山后小区部分工程等。2000年创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110万元。 ===第三产业=== 1955年,崂山供销联社设石老人供销社王家村代销店,由1人经营,每年只能保住本人工资收入。1962年后,该村陆续办起了磨坊、豆腐坊、水产品加工厂、拖拉机运输站等。1980年后,陆续开办了饭店、旅馆、商店,从事水产品销售、日用百货、汽车配件、五金交电、建筑材料等工业品的批发、零售,逐渐形成了该村集农、工、商、贸、渔、建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经济结构。200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00人,年创产值800万元,利税400万元。 ===特色产业=== 1993年,先后成立昌泰冷藏加工厂、环海冷藏加工厂,依靠该村地处沿海的优势,大力发展近海捕捞、海珍品养殖和远海收购,发展水产品的细加工。闻名海内外的金钩虾米,年产高达3万公斤,扇贝柱年产10万公斤,鲍鱼、海参年产9万公斤,年产值高达3300万元,利税1500万元。1997年,先后引进优良崂山绿茶品种,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种植优质崂山绿茶60余亩。经过茶农们的精心培育,到2001年,茶叶生长已渡过初产期,采制的崂山绿茶被青岛市茶叶评品协会评为优质茶一等奖。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55年7月,王泽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57年11月,成立第一届村党支部,王泽才任书记,有党员3名。1957年至1983年的26年间,前后有王京开、王文太、王本义继任支部书记,都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到2001年该支部党员队伍发展到55名。1983年6月,年仅23岁的王旭才继任支部书记至今。2000年6月成立中共王家村居委会总支部委员会,总支成员5名,王旭才任总支部书记,下设3个支部,9个党小组。该村党总支连续多年被崂山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称号。被青岛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9年7月建立村政权,称王家村办事处。1956年与石老人合建海峰农业社;1957年由海峰农业社分出,自建永盛农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称王家村生产大队;1969年成立王家村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生产大队体制,王旭才任大队长。1984年9月建立王家村村民委员会,先后有王维寿、王茂才任村委会主任。1999年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主任无正职,副主任王臣才,委员王武才、王春华。团支部书记王淑玲,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王本林,调解主任王茂才,妇女主任王春华。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该村小学始建于1933年。1967年扩建校舍200平方米。1995年投资20万元改建王家村小学,设教学班6个,学前班3个,达到完全小学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0年投资120万元,完成三村小学合校,达到市级规范化小学标准。到2001年,全村共有150余名学生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本生22名,大专生63名,中专生70余名。同时,该村高度重视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举办了英语培训班,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与区成教中心联合举办财会中专班,有35名学员领取了毕业证书和崂山区财政局颁发的会计上岗证。1994年成立老中青秧歌队,自编自演秧歌舞、扇子舞、花环操等文艺节目,参加青岛啤酒节大型文艺演出、青岛五四广场文艺汇演、崂山区春节文艺汇演等大型文艺演出,多次受到嘉奖。1997~2001年,为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年年开展争创“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妇”和“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1995年建设标准篮球场一处。2000年成立老年体协,建成老年之家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电视室、书法绘画练习室一应俱全。1990年以来,该村为了提高干部职工素质,适应新时期开发建设的需要,先后选派近百名人员参加省、 市、区及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进修。到2001年,有3人获高级职称,13人获中级职称,70余人获初级职称。曾先后多次被崂山区委、区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广场文艺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 解放前,全村大多数村民过着衣不遮体,吃糠咽菜的贫苦生活,人均收入几乎等于零,年人均粮食100公斤。1978年人均纯收入210元;1988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6000元,全村4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二层以上的楼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50余辆,其中个人30余辆;各种摩托车近400余辆;程控直拨电话600余部,入户安装率达90%;手机400余部;有线电视入户安装率达100%,彩电800余台;电冰箱700余台。 ===村庄建设=== 解放前,村内道路泥泞坎坷,狭窄不平,茅草小屋阴暗且高矮错落,是有名的穷野猪庄。在该村曾流传曰:天是我的屋,月亮当蜡烛,枕着拳头铺着肋耻骨有房屋居住的曰:家住屋半间,满屋漏着天,枕着破砖头,铺着破席圈。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4平方米。1968年后,全村初步进行房屋规划,整齐排列,所建房屋全部是砖石结构。1968年到1978年,全村按区域划分成三片,集体规划建筑民房300余户,人均住房达到15~20平方米。1988~1992年建二层复式楼近40户。1992~2001年,建二层到六层单元楼17栋,有近140户村民迁入新居,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自1993年以来,先后投资近150万元,对旧村进行整理改造,拓宽街道,修建排水沟,对进村路和村内街道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共硬化路面2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120余盏,绿化街心花坛4个,居民小区空地及道路两侧绿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成立10人专业卫生保洁队伍,常年净化美化全居卫生;成立12人专业综合治理分队,强化社会治安及流动人口的管理。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岛市和崂山区“文明村庄”“卫生村庄”“安全村庄标兵”。 ===集体福利=== 1978年前,全村惟一的村民福利仅为合作医疗和村补贴部分电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自1992年以来,村民安装电话、有线电视,户户可享受5 0%补贴。计划生育免费查体,独生子女免费办理备用金保险,户户免费办理家庭财产与房屋保险。村里年年实行助学奖励,对考上大中专的学生,分别奖励800元、600元、500元;部队服役干部、战士立功或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班长的,分别奖励:一等功1000元、二等功800元、三等功500元;优秀士兵、班长200元。对见义勇为的优秀分子一次奖励500~5000元。到2000年,累计奖励达60余人。每年投入6万元为1730余村民办理大病统筹合作医疗。每年投入近80万元,为1730余村民发放粮食补贴。自1994年全村实行养老补助金制度以来,凡年满60周岁的男性村民,55周岁的女性村民,由年补助360元逐渐增加到1999年的960元。1999年9月,村投资560万元,为25周岁以上的在职职工及已退休职工办理了农工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 ==人物简介== 王鹤麟(?~?)明代武举,曾随戚继光转战东南沿海,抵御倭寇,三次捎家信传捷报,立有军功,在千总任上阵亡。其时,戚继光下令在野猪庄王氏祠堂前立双旗杆褒奖,相传后世,以示敬仰。双旗杆解放后毁坏。 王京丛(1944.10~1967.5)196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2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越,时任通讯连战士。1967年5月20日在执行架设通讯线路任务时,遭敌机轰炸,为了完成任务,放弃了进猫儿洞隐蔽的机会,不幸被炸牺牲,时年23岁。 王京开1940年生,196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6月任党支部书记至1970年11月。他积极倡导组织工副业生产,先后组织200余人外出发展副业,增加经济收入,鼓励一批人员参加支边建设和外出就业,为该时期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旭才1958年5月生,大专文化程度,经济师。1977年任村团支部书记,1978年任大队主管会计;1980年任大队长;1983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3年兼任昌泰实业总公司总经理,他担任村领导干部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断探索,勤奋向上,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抓工业生产,抓技术进步,积极发展招商引资,外引内联,大力提倡走集农、工、商、贸、渔、房产开发、建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经济之路,使该村逐步走上了勤劳致富、强村富民的道路,成为崂山区闻名的经济二十强村。1985年被团省委授予“山东省青年突击手”称号;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乡镇企业优秀青年经理;青岛市乡镇企业家协会理事;崂山区九届人大代表;连续多年被授予崂山区、街道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五星党员户、十星文明家庭。 ==视频== 王家村:致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iDisplay:g0567o7nc3w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韩街道王家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