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59.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丹霞地貌 的原始碼
←
丹霞地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丹霞.jpg|thumb|350px|right|[http://s9.sinaimg.cn/mw690/4ab4d5eegx6CbJOBPgkd8&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4d5ee0101h9o5.html 图片来自sina新浪博客网]]]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 名称起源 ==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自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名词以来,学者们多关注其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讨论起定义问题。直至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19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丹霞地貌日益关注,对其概念和定义的讨论逐步增多,在判别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总体上,这些意见可以归为三大类:宽口径定义,主张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都可称为丹霞地貌 ;窄口径定义,主张比照丹霞山,只有发育在白垩纪河湖相红色砂砾岩之上的地貌才能称为丹霞地貌 ;彭华提出折中定义,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学者们大都倾向于折中定义,2011年彭华将其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近年的几次国际会议上,有学者认为在国际推广过程中,丹霞地貌的定义不宜限制太窄,可扩大到红层地貌(P. Mi) 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些定义中地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多数人主张应该是陆相(即当时应是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的岩石,有人则认为应包括海相(即当时应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还有人提出:"凡红色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动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称丹霞地貌。" 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几乎全发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地层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陆相沉积为主(岩石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然而,随着研究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学者们发现,其他国家的丹霞地貌也有发育在更古老的地层或者海相沉积岩层中。于是,有的学者就建议放宽对红色岩层的时间及成分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广。在早期对丹霞地貌的定义中,地貌的形态往往会被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样的定义充分说明,丹霞地貌是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的,这种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地貌。然而,随着研究丹霞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 对于构成丹霞地貌岩层的时代,学者们持有截然相反的见解。有人主张岩石地貌只有和构成它的地层的时代联系起来,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层位才有对比意义,有人主张不应受时代限制,有人甚至认为把自己原来定义中的地层时代删去代表着进步,认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岩层就都可以被考虑进来。然而,在岩石地貌学中,岩石的时代是用来进行地球演化过程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失去了时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对地质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参考阶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态上,多数人强调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门、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划入丹霞地貌,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最终的结论。最后,对岩石的色彩讨论也出了问题。所有丹霞地貌的定义都承认岩石是红色的,但对色调并没有定量标准,甚至有人认为某些灰白色岩层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为它可能是由红色退化而变成灰白色的。<ref>[https://www.sohu.com/a/193838736_173111 “丹霞地貌”名称的由来 ]</ref> == 基本特征 ==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黄进(1982)把近水平构造的丹霞地貌基本坡面形态,自上而下分为三种类型:(1)受近水平岩层面控制的层面顶坡;(2)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崖坡;(3)崩积岩块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积缓坡。 产状倾斜的岩层发育的丹霞坡面则表现为"顶斜、身陡、麓缓"三种坡面。 在一些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岩层的倾角可能达到60-90°,则层面可构成陡崖坡。 此后,刘尚仁、罗成德等对丹霞地貌有关的形态要素提出了一些量化标准,认为陡崖坡高度应大于10m,坡度大于55°或60°,以此作为判断丹霞地貌的参考依据。但目前学者们对这一标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为一些老年化的丹霞或下切量不大的丹霞,可能会达不到上述标准。 == 中国分布 ==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具体分布如下: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 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江苏新沂马陵山; 湖南 世界自然遗产邵阳新宁县崀山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郴州市永兴县便江风景区; 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 重庆酉阳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 云南丽江老君山; 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 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赣州通天岩风景区、 瑞金、宁都; 青海坎布拉;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 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 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 山东临沭岌山;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以及定远县的大红山。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的红石峡 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位于西吉县城北15公里的火石寨乡境内,东距六盘山140公里,须弥山景区28公里,是宁夏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胜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被誉为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1f286a2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74.html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ref> == 地貌特点 ==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ref>[http://www.gaosan.com/gaokao/268670.html 丹霞地貌的特点]</ref> == 形成原因 ==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ref>[http://www.gaosan.com/gaokao/268670.html 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ref> == 申报遗产 == 中国丹霞申遗工作启动于2006年,该项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议,湖南省建设厅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 2006年6月,南京大学俞锦标教授在湖南新宁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讲座中提出"申遗要与其他丹霞地 貌景区捆绑起来"的建议,得到新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崀山风景名胜区就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向与会专家和全国丹霞风景区发出倡议,敢为人先的捆绑倡议得到各丹霞景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重视。 为征求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见,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设厅委托,新宁县委、县政府组成征求意见组,分别对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学术研究会、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地进行走访考察,为"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的召开进行动员。2006年12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会上,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景区共同签订捆绑申报合作协议。 2007年1月26日,国家建设部于印发《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会议纪要》,明确湖南省建设厅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牵头单位,正式拉开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 2009年3月,"中国丹霞"申遗材料通过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正式成为"申遗"提名项目,2010年7月提交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40个。<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1b76a5160cb357b?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680 中国地理类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丹霞地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