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09.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乌里雅苏台 的原始碼
←
乌里雅苏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乌里雅苏台</big> ''' |- |[[File:乌里雅苏台.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3.zhimg.com/80/v2-b6e5ac3751ca4cf14e75f8fcfcbbdea2_720w.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乌里雅苏台 别 名: 外蒙古 地 位: 清代统领漠北诸部的军政机构 沿 革: [[喀尔喀汗国]] 清 季: [[喀尔喀四盟]]、[[科布多]]、[[唐努乌梁海]] |} '''乌里雅苏台'''全称“乌里雅苏台统部”,即指驻乌里雅苏台城定边左副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之辖区。 由原来的喀尔喀汗国演变而来,1731年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驻乌里雅苏台(位于今蒙古国的扎布汗省),负责掌管唐努乌梁海和喀尔喀四部及所附厄鲁特、辉特二部军政事务。 ==管理区划== 清朝乾隆中叶之后,统辖喀尔喀四部和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辖境相当于今蒙古全境和额尔齐斯河上游、斋桑泊以东至东萨彦岭一带以及新疆阿尔泰地区北部。按行政区划来说相当于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戈尔诺—阿尔泰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和科麦罗沃州的南部,及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北部。以其辖区为蒙古族牧地,故与漠南蒙古地区相对而言,清末通称为“外蒙古”。 ==地位== 乌里雅苏台城是清代漠北高原三大军事重镇之一。清朝时期称喀尔喀蒙古,今中国统称外蒙古,为蒙古国疆域的主体。 ==追根溯源== 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匈奴走了来鲜卑,鲜卑亡了来柔然。直到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后,蒙古民族就成了蒙古草原上的永久定居户。明朝推翻了蒙元在中原汉地的统治,却无法将其赶出蒙古草原。 就这样一来二去,到了明朝末年,草原上的蒙古部族分成了三大部分,西部是瓦剌演变而来的漠西蒙古,包括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南部是最后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统辖的漠南蒙古,包括土默特、科尔沁、察哈尔等部,北部是喀尔喀蒙古,包括土谢图汗、车臣汗等几部。 明末上演的是一场明朝、后金(清朝)和蒙古各部的“三国演义”。开始时明朝和蒙古各部联盟应对后金的威胁,后来后金大汗皇太极采用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消灭了漠南蒙古林丹汗的势力,占领了漠南地区,进而在漠南蒙古各部的拥戴下建立清朝。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各部也向皇太极称臣纳贡,漠西蒙古各首领则在顺治年间向清朝朝贡。 1644年之后,清朝忙于入关统治中原。而漠西的准噶尔部愈发强大,在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降服了其他漠西蒙古部落,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噶尔丹也有恢复当年蒙元帝国的野心,屡屡向周围的蒙古部落发动进攻。 1688年,噶尔丹在清朝忙于在东北抗击沙俄侵略时,突袭了清朝的小弟喀尔喀蒙古,将土谢图汗逼得率众南迁。此时的准噶尔汗国侵占的土地之广,几乎与当时清朝的统治区域面积相当,特别是准噶尔的军队前锋已经逼近离清朝首都北京不到百里的区域了。 之前臣服,现在反叛。面对此等严峻形势,康熙皇帝决定在东北领土的问题上对沙俄做一定的妥协,准备组织大军反击噶尔丹的进犯。 所谓的让步,也就是尼布楚条约 1690年,康熙帝亲率大军与噶尔丹的骑兵在乌兰布通交战。虽然八旗军队入关后战力下降,但在康熙年间尚有一战之力,且有之前平定三藩之乱时组建的汉军绿营和归降的土谢图汗部相助,依靠大型火炮的威力战胜了噶尔丹军队。 准噶尔汗国貌似地广兵强,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不仅被征服的喀尔喀蒙古各部仇视他,准噶尔贵族策妄阿拉布坦在背后捅噶尔丹的刀子,前方康熙的清军又再次出击,在蒙古草原的科布多彻底击败了噶尔丹,使其服毒自杀。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与喀尔喀蒙古以及漠南蒙古各部举行会盟,采用包括联姻等政治手段在内的方略,彻底收编包括土谢图汗在内的喀尔喀各部为清朝辖地,这是清朝统治外蒙地区的关键一步。 噶尔丹虽然死了,但准噶尔汗国在西北还有强大的势力存在。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大汗后,一度侵占青海和硕特汗国统辖的西藏地区。准噶尔支持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对抗清朝,结果被雍正帝派年羹尧讨平,顺便把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蒙古部落拉了过来。 雍正年间由于准噶尔部的首领还算是英明之主,也没有让清朝占得多少便宜。双方签订了合约,以蒙古杭爱山划分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对漠北之地贼心不死的沙俄又图谋起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土地。沙俄试图引诱该地区的辉特部向自己投降,这引起了雍正帝的警惕。 1727年,清朝与沙俄启动边境谈判,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中俄中段边境线,从额尔古纳河沙毕纳依岭(今沙宾达巴哈)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 到了乾隆年间,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汗国开始陷入内乱局面。1755年,准噶尔末代大汗达瓦齐击败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向清朝求援,乾隆帝顺势而为,派遣大军同辉特部一起将达瓦齐包了饺子,彻底灭亡了准噶尔汗国,将整个蒙古地区纳入了清朝统治,并进而扩张到了哈萨克境内。 之后的几十年,清军又平定了准噶尔余部的几次叛乱。经过近百年的和与战,清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如何对蒙古草原地区进行统治的问题,清朝已经提出和实践了一种有效的方案。 清朝以前的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理都是采取羁縻统治的方式,即在形式上分封土地和任命官员,但当地的事务还是由当地民族人士管理。 清朝在统一了蒙古地区后,采用了比之前的羁縻手段更进一步的管理,即设置一个同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一样的“军管区”——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乌里雅苏台原本是一座城市,其蒙古语含义是“有杨树林的地方”。雍正帝在先帝收服喀尔喀蒙古的基础上,为了对付准噶尔汗国以及管理蒙古地区的需要,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喀尔喀地区设立定边左副将军,以乌里雅苏台为驻地,因此又称为乌里雅苏台将军。从这可以看出,将军府本就是为了经略西北而设,因此其作为“军管区”的行政设置是很自然的安排。 在清军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乌里雅苏台的行政区划最终定型。乾隆年间的乌里雅苏台主要分为七大辖区,数十个相当于州县的行政单位“旗”与“佐领”:其一为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部是喀尔喀蒙古的主体,很早就归附了清朝。在多伦会盟后,土谢图汗部的行政区域大体确定。包括土谢图汗旗、右翼左旗、中右旗等20旗,组成汗阿林盟,相当于今蒙古国中央省、东戈壁省等区域。 土谢图汗部(今蒙古国中央省)草原 其二为赛音诺颜部。原为土谢图汗部的一部分,在雍正九年(1731年)分出19旗成立赛音诺颜部,后又增加到包括赛音诺颜旗、中左末旗等在内的24旗,组成齐齐尔里克盟,相当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扎布汗省等区域。 其三为车臣汗部。车臣汗部是多伦会盟的产物,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包含了车臣汗旗、左翼中旗等23旗,组成克鲁伦巴尔和屯盟,相当于今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等区域。 其四为札萨克图汗部。多伦会盟后,康熙帝将喀尔喀蒙古中的札萨克图汗作为一部。乾隆年间札萨克图汗部扩充为包括右翼左旗、中左翼左旗在内的19旗,组成扎克毕赖色钦都尔诺尔盟,相当于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库苏古尔省等地区。以上四部统称为喀尔喀四部。 其五为上文提到的唐努乌梁海。原是唐代的都播地,辽国的谦谦州,元朝的益兰州,明朝兀良哈三卫后也迁徙到这里,是蒙古地区位置最偏北的区域。清军在征讨准噶尔汗国时,顺便收服了这片区域,并在此地设置了包括唐努乌梁海旗在内的5旗和包括乌梁海二佐领在内的46佐领,相当于今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 其六为科布多。原为喀尔喀和乌梁海蒙古各部的游牧场所,也是上文提到的辉特部之地带。在清军消灭达瓦多的力量后,将科布多地区划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设置包括辉特下前旗在内的30旗,相当于今蒙古国乌布苏省、科布多省等区域、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的部分区域以及今新疆的部分地区。 此时阿尔泰地区也归属科布多管辖,到了清末光绪年间才将科布多办事大臣迁移到阿尔泰地区,使阿尔泰自成一区,组成青色特起勒图盟,归属朝廷直辖。<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02567887 什么是乌里雅苏台?],知乎 ,</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乌里雅苏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