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32.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乡村戏迷(王华) 的原始碼
←
乡村戏迷(王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乡村戏迷'''<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4683130/pexels-photo-1468313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乡村戏迷》'''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村戏迷=== 一个人,但凡对某件事物热爱到极致,即为入迷。故而有球迷、棋迷、影迷、网迷……一旦跌入迷境,神魂颠倒,如痴如醉。 我年少时迷过文学、迷过书法、也迷恋过京剧样板戏,但怎么也没想到,60岁以后,竟会迷上吕剧。迷上吕戏后,才知道以前的那些爱好实在算不上是迷。不过,与那些超级粉、钢粉、铁粉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的老家在山东淄博,2017年退休以后,回乡的次数成倍增加,故土难离吗!。记得去年重阳节那天,陪母亲走亲戚。恰巧,宾州市吕剧团来我们荆家镇后刘村下乡演出。母亲虽然94岁高龄,耳背眼花,却非要留下来看场戏,没办法,亲戚提前去占了个好位置。晚7点,文化广场的舞台上灯火通明,铿锵的锣鼓响起来,随着司鼓师傅哒、哒、哒一一才,哒、哒、哒一一才的鼓箭敲击声,一个身着古装的老太婆一步三拧地扭上台来,用标准的济南话念道:“千年的大道走成河,俺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为人生来可别当家,如若当家乱如麻。清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接着一阵婉转悠扬的坠琴和丝竹之声响起,那老旦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 “天呐,《小姑贤》!”身旁的一位老哥高兴得使劲拍手。可能是过于兴奋,动作有点夸张,乡亲们投来异样的目光。我说:“你看过?”“哎呀,不光是看过啊,俺都会唱呀!”厉害!“有啥不会滴,俺和你说,这出戏是吕剧的一个传统剧目,俺从小就是听着吕剧长大的来。” 谁说不是呢,小时候,俺王明村也有一个专门的戏班子。每逢年节,村里都要扎上戏台子,让戏班子的人唱上几天几夜的大戏。寒露前后,地里耩上麦子,农活就算干完了。这个时候,戏班子里的人就可以静下心来排练过年唱的大戏了。 村戏,作为那时村里村民们唯一的娱乐方式,不但孩子们热切地期盼着,就是大人们也眼巴巴急得不行。好不容易熬到正月初一,人们相互拜完年后便急着往戏台子那里赶,生怕一不小心错过了一场,接不上茬。村戏是按幕排的,也是按幕演的。好几出戏按顺序先后一幕一幕地往下演出,通常是一天安排四出戏,上午两场,晚上两出。听戏的错过一幕,就得再等下一年。 为了抢块好地方看戏,大人们常常一大清早就塞给孩子们块儿八角让他们去占地方。往往戏还没开场,偌大个露天戏场内已坐满了黑压压的一大群孩子。他们一边嬉笑打闹着,一边又不住地往场外仔细地瞄着,生怕家里的大人们来到后找不到他们,更怕时间久了耽误自己玩耍。戏一开场,孩子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于是,他们攥着钱东瞧瞧西望望,专门找自己想吃或想玩的东西买。 做小买卖的仿佛看透了大人们的心思,小酥饼、长果仁,泥巴哨子、翻梨花、蔑子灯笼满天飞……都沿着街筒子摆开摊子。常常是一架红彤彤、亮晶晶的糖葫芦,或在一吹一鼓铛的玻璃摊子旁围满了争着购买的孩子。 戏场内,早来的村民们谈论着今天唱哪出戏,谁家的闺女唱青衣,哪家的男人演小生,气氛热闹异常。开戏后,男女老少随着剧情的进展,一个个看得如醉如痴,如癫如狂。逗人高兴的戏份中,人们笑得前仰后合;惹人伤心的剧情里,人们暗自用衣袖或撩起衣襟擦拭眼泪。夜晚,台上的几盏气灯将彩色的幕布映得更加好看。上了油彩的演员们被灯光一照,越发显得标致、水灵。唱到好处时,台下的叫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每逢此时,总有女人对身边的孩子说:“快看,那是你爹!”“我爹怎么跟我秀姑好上了?”孩子睁着一双大眼睛疑惑地瞅着。“胡咧咧啥,那是假的。”那女人故意将声音抬高了八度。于是,四周便响起一阵咯咯咯的笑声。若是台上一小生被人们叫好时,他的老娘便更是得意。如果此时人们问一句你家二小子定婚了吗?她准说没有,没有,提亲的都踢烂门槛,挤破门框了,就是不知定哪家的好。于是,那些自认为对方配不上人家孩子的便说上几句奉承话,趁早收兵;认为郎才女貌的便更加套上近乎,大有做不成亲家誓不罢休架势。生就了一双顺风耳的娘老子此时竟仰起头,任婆姨们唠叨个不休也再不说一句话了,完全一副贵夫人的神情。 场内热闹得不可开交,场外也是热闹非凡。借了台上的灯亮和小贩们的灯笼光,孩子们便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捉我,我捉你,人空子里钻,凳子缝里挤。期间,总会听到从凳子上跌落者训斥孩子们耽误他看戏的声音。 吕剧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在当时的农村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据说,吕剧发源于东营市的牛庄[[附近]],它的前身是扬琴戏。村中上了年纪的人们都知道吕剧的创始人叫时殿元,他在广泛吸收其它戏曲、曲艺艺术成分的基础上,把《山东琴书》由坐唱的[[形式]]改为化妆演出,人们又称化妆扬琴,也叫老扬琴。其唱腔音乐明快清爽,优美动听,加之剧目的故事情节细腻逼真,贴近乡村[[生活]],唱词也通俗易懂,生动流畅。演员们唱起来顺口,观众们听起来顺耳,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直到1952年以后,在对化装扬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以原'[[山东]]省歌剧团’为班底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至此,吕剧这一名称才被正式确定下来。随着一辈辈吕剧艺术家对吕剧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杰出[[贡献]],吕剧艺术的[[表演]]形式已日臻完善,使吕剧在广大人民心目中声望日高,影响甚远。历代国家领导人对吕剧的唱腔也是赞赏有加。郭沫若老先生看后慨然题诗“东风送暖百花香,开到芙渠韵满塘,一片清芬无限意,大明湖畔柳丝长。” 这几年快手、快闪丶抖音等新媒体火爆的很。躺在家里也能欣赏到名家名段。特别是宾州吕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孙世华、爱唱者尚姐的演唱,嗓音清澈,板眼有序,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情感的挖掘。学谁像谁,均以富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塑造出多种栩栩栩如生风姿神貌的音乐形象,给我留下的印象刻骨铭心! 自从喜欢上吕剧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把吕剧的精彩片段带在身边,有空就听上一段,哼哼几句。 吕剧年年唱,唱来唱去便教会了所有的村民。在我们村,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谁也能随便哼上几句《王定宝借当》、《王汉喜借年》里的唱词,且韵味极浓。在湖北上学时,每每组织联欢晚会,我的山东快书和吕剧的唱段,也都博得过来自天南地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吕剧年年唱,唱来唱去便唱老了那些老戏骨。老戏骨们唱不动了,腿脚、身子骨不灵活了,便想尽千方百计找年轻的演员顶上,把自己一身的技艺一点一滴地传给年轻人,直到他们能独自把一出完整的剧目演唱下来为止。当然,这选演员的差事,村里是不用专门安排的。早有热心的老戏迷跑前忙后、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了。 台上的吕剧在一阵叫好声中落下了帷幕,演员们集体来到[[舞台]]上谢幕。看着这曾经[[熟悉]],但又多年不见的一幕幕情景,我禁不住眼里噙满了泪水。一直以来我就觉得,自参加[[工作]]后没能近[[距离]]地观看一出吕剧团的演出实在是个[[遗憾]],想不到在这走亲串门的夜晚却无意中圆了自己的一个梦,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与[[巧合]]。 “我的娘指闺女不能养老,我再待上一二年就到婆家。摊上个狠婆婆和你一样,每日里无过错将我打骂。天下的人情事全都一样,你知道自家就知人家……”在乡亲们惊讶的眼神里,我不由得脱口唱出了《小姑贤》中的名段。台上的演员们愣住了,乐师们也愣住了,他们全都瞪大了吃惊的双眼,楞楞地看着我这个坐在台下的戏迷,旋即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是啊,他们哪知道我这个年过六旬的老汉同样来自吕剧之乡,心中[[始终]]有一个不灭的、浓浓的吕戏情结……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6305516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华,原名王庆路,男、汉族,[[山东]]淄博桓台县荆家镇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乡村戏迷(王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