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了解橙头地鸫 的原始碼
←
了解橙头地鸫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了解橙头地鸫'''<br><img src="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15/e88bf6c314c84698a987a537b4ff1941.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418617707_120750577 图片来自搜狐网]</small> |} '''橙头地鸫'''(学名:Geokichla citrina)是鸫科、地鸫属中型鸟类,体长18-22厘米。整个头、颈和下体橙栗色,其余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蓝灰色或橄榄灰色,翅上多具白色翅斑(仅云南亚种无白色翅斑)。虹膜褐色或棕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橙黄色或肉黄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橙头地鸫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山地森林中,尤喜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也栖息于次生林、竹林、林缘疏林和农田地边小块丛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有时亦见在树上活动。性胆怯,常躲藏在林下茂密的灌木丛中,不易看见。主要以甲虫、竹节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地区、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 介绍 == 橙头地鸫,165-200毫米,翼展约240毫米,重47-60克。头、颈和下体橙栗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呈蓝灰色或橄榄灰色,翅上多具白色翅斑。分布于东南亚的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在中国多见于贵州、湖北、安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森林中,杂食性,吃各种昆虫、蚯蚓和水果。<ref>[https://www.sohu.com/a/418617707_120750577 物种图册-橙头地鸫 ]搜狐</ref> == 繁殖方式 == 橙头地鸫在中国的繁殖情况研究较少,La Touche(1925-1930)1916年7月14日在中国安徽发现一巢,系筑在苔藓植物中,巢内有4卵,巢的内径为8.5厘米,深5.5厘米,卵为长卵圆形,米灰色,密被有粉红色和淡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7.7毫米×21.2毫米,28毫米×21.6毫米和27.6毫米×21.2毫米。据Baker(1924)的资料,橙头地鸫在印度的繁殖期5-7月,产卵期最早在5月和6月,大量在7月,最晚到8月末还有产卵的。通常营巢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枝、枯草茎和草叶等构成,巢外面有大量的绿色苔藓,内垫有细根。巢多置于灌木上或小树上,距地高0.9-5米。雌雄鸟共同筑巢。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从淡绿蓝色、粉红色到乳黄白色,被有红褐色或红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27.7毫米×17-21.3毫米。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 形态特征 == [[雄鸟前额、头顶、头侧、枕、后颈和颈侧鲜橙棕色或橙栗色]],[[尤以头顶羽色较深。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蓝灰色]],[[两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和飞羽外翈带蓝灰色]],[[除云南亚种外,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横斑]]。尾羽暗褐色,中央尾羽沾蓝灰色,外侧尾羽内翈褐色,隐约有黑褐色横斑,外翈蓝灰色或仅外翈羽缘蓝灰色。尖端白色。下体颏、喉、胸、上腹和两胁鲜橙棕色或鲜橙栗色,颏和喉稍淡,下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背、翅等上体不为蓝灰色而为橄榄灰色或橄榄褐色,翅上大覆羽具白色先端,中覆羽具灰白色先端,下体橙棕色略较雄鸟浅淡。 虹膜褐色或棕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橙黄色或肉黄色。 大小量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51-60克 188-210毫米 17-21毫米 110-121毫米 72-79毫米 30-34毫米 雌性 56-59克 190-205毫米 18-19毫米 111-117毫米 68-77毫米 28-33毫米 == 栖息环境 == 橙头地鸫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山地森林中,尤喜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也栖息于次生林、竹林、林缘疏林和农田地边小块丛林中。 == 生活习性 == 行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有时亦见在树上活动。性胆怯,常躲藏在林下茂密的灌木丛中,不易看见。 叫声:当地最善鸣的鸟,鸣声甜美清晰。告警时发出高声刺耳的哨音“teer-teer-teerrr”。 食性:主要以甲虫、竹节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 == 分布范围 == 存在(繁殖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安徽、湖北、广东、香港、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岛等地)、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存在(非繁殖地):新加坡。 存在(居住地):斯里兰卡。 == 亚种分化 == 1.橙头地鸫尼柯巴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albogularis Blyth,1847):分布于印度尼柯巴岛。 2.橙头地鸫安德曼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andamanensis Walden,1874):分布于印度安德曼群岛。 3.橙头地鸫加里曼丹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aurata Sharpe,1888):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北部。 4.橙头地鸫海南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aurimacula Hartert,1910):分布于中国海南岛和越南南部。 5.橙头地鸫指名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citrina Latham,1790):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到缅甸北部,越冬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 6.橙头地鸫安徽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courtoisi Hartert,1919):仅分布于中国安徽霍山和湖北宜都。 7.橙头地鸫印度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cyanota Jardine & Selby,1828):分布于印度南部。 8.橙头地鸫缅泰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gibsonhilli Deignan,1950):分布于缅甸南部和泰国南部。 9.橙头地鸫云南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innotata Blyth,1846):分布于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越冬于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潞西、盈江、永善、西南部勐养、勐腊等地。 10.橙头地鸫两广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melli Stresemann,1923):仅分布于中国广东、香港及沿海地区以及广西和贵州望谟等地。 11.橙头地鸫爪哇亚种(学名:Geokichla citrina rubecula Gould,1836):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巴厘岛。 在中国分布的4个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云南亚种翅上无白斑,其余亚种翅上有白斑;安徽亚种体型较大,翅长达125毫米;海南亚种体型较小,翅长不超过115毫米;两广亚种体型居中,翅长在115-121毫米之间。 ==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据估计,中国的数量数量约为100-10000对繁殖对和约50-1000只迁徙个体(巴西,2009年)。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了解橙头地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