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8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了解白额燕尾 的原始碼
←
了解白额燕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了解白额燕尾'''<br><img src="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2/1507/239453140_1_20220215074946522.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215/07/7793103_1017459182.shtml 图片来自个人图书馆网]</small> |} '''白额燕尾'''(学名:Enicurus leschenaulti )属中型鸟类,体长25-27cm。尾长、呈深叉状。通体黑白相杂。额和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颈、背、颏、喉黑色。腰和腹白色,两翅黑褐色具白色翅斑。尾黑色具白色端斑,由于尾羽长短不一,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依次变长,因而使整个尾部呈黑白相间状,极为醒目。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85402872009043908.html 白额燕尾的介绍]百度知道网</ref> == 形态特征 == [[白额燕尾雌雄羽色相似。前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头顶后部、枕、头侧、后颈、颈侧、背概为辉黑色(雌鸟头顶后部沾有浓褐色)]]。[[肩亦为辉黑色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长、呈深叉状,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侧尾羽依次变长,尾羽黑色具白色基部和端斑,最外侧两对尾羽几全白色。翅上覆羽黑色,翅上大覆羽具白色尖端;飞羽黑色,基部白色,与大覆羽白色端斑共同形成翅上显著的白色翅斑,内侧次级飞羽尖端亦为白色。下体颏、喉至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 幼鸟上体自额至腰咖啡褐色,颏、喉棕白色,胸和上腹淡咖啡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其余和成鸟相似。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白色。 大小量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42-52克 250-307毫米 19-25毫米 100-116毫米 140-177毫米 29-35毫米 雌性 37-52克 221-285毫米 19-25毫米 98-114毫米 125-162毫米 27-33毫米 == 繁殖方式 ==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沿岸岩石缝隙间,巢隐蔽甚好,不易被发现。巢呈盘状或杯状,主要由苔藓和须根编织而成,内垫细草茎和枯叶。巢外径20.5厘米,内径9.5厘米,高7.5厘米,深3.5厘米,营巢的土洞深8.0厘米,洞口直径26.0厘米,洞离地70厘米,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类植物和草将巢隐蔽起来。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4枚。卵为卵圆形,污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24-27毫米×17-20毫米,重4-5克。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的当天,雌雄亲鸟即开始寻食喂雏。通常在早晨约7:30亲鸟即开始喂食,一直到傍晚约7:30才停止喂食,平均每天雌雄亲鸟共喂食108次,其中雄鸟喂食38次,雌鸟喂食次数明显高于雄鸟。晚上雌鸟与雏同宿于巢中,而雄鸟则在附近小树上栖息。 == 栖息环境 == 白额燕尾主要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水流湍急、河中多石头的林间溪流较喜欢,冬季也见于水流平缓的山脚平原河谷和村庄附近缺少树木隐蔽的溪流岸边。 == 生活习性 == 行为: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遇人或受到惊扰时则立刻起飞,沿水面低空飞行并发出“吱,吱,吱”的尖叫声,每次飞行距离不远。 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据郑作新等(1995)报道,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耳、鳞翅目、膜翅目昆虫和幼虫,以及蝗虫、蚱蜢、蚂蚁、蝇蛆、蜘蛛等。 == 亚种分化 == 白额燕尾(6亚种)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围 白额燕尾加里曼丹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borneensisSharpe,1889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 白额燕尾巴图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chaseniMeyer de Schauensee,1940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图岛和苏门答腊西部。 白额燕尾马印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frontalisBlyth,1847 分布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尼亚斯和加里曼丹等地。 白额燕尾滇南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indicusHartert,1910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 白额燕尾指名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Vieillot,1818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和巴厘。 白额燕尾普通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sinensisGould,1866 仅分布于中国甘肃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南抵广东、香港和海南岛,西至四川、贵州和云南西北部等地。在中国分布的两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普通亚种最外侧一对尾羽与外侧第二对尾羽之差超过30毫米,而滇南亚种不及20毫米。 ==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该物种在其分布范围为常见种群,但在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部分地区并不常见(del Hoyo et al. 2005年),而中国的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00-10000对繁殖对(巴西,2009年)。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中国、印度东北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至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南部,西至四川、贵州和云南,南至广东、香港和海南岛。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了解白额燕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