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01.2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二维码 的原始碼
←
二维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hellorfimg.zcool.cn/preview260/2514939057.jpg?x-image-process=image/format,webp width="320"></center> <small>[https://www.hellorf.com/image/search?q=%E4%BA%8C%E7%BB%B4%E7%A0%81&source=zcoo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又称二维条码,是移动[[设备]]上很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信息,能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其根据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和规律,在二维平面上利用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二维码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自二维码技术在美国诞生后,迅速在欧美日等国的物流<ref>[https://www.sohu.com/a/343489541_120350269 物流的概念] ,搜狐,2019-09-26 </ref>、[[军事]]、证照、电子、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1994年9月,日本电装公司研制出一种矩阵二维码符号—QR Code码,其主要发明人原昌宏被人称为“二维码之父”[5-6]。1993年,中国开始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自主研发的二维码<ref>[https://www.sohu.com/a/822515297_122077424 二维码怎么用?全面解析其应用场景与操作步骤 ],搜狐,2024-10-31 </ref> 在技术水平上已赶上世界标准。 二维码按原理可分为堆叠式和矩阵式两种;按业务形态可分为主读类和被读类[20]。常用的二维码码制有PDF417、Data Matrix、Maxi Code、QR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二维码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二维码与智能手机结合,可构成多领域、多种类的智慧型应用,如物流运输行业、身份识别卡、文件和表格处理、资产跟踪等。 ==发展历程== ===起源=== 二维码是在一维码的[[基础]]上产生的。1949年,第一个一维条码诞生。二维码技术是在一维码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由于受信息容量的限制,一维码通常是对物品的标识,而不是对物品的描述。所谓对物品的标识,就是给某物品分配一个代码,代码以条码的形式标识在物品上,用来标识该物品以便自动扫描设备的识读,代码或一维码本身不表示该产品的描述性信息。 在通用商品条码的应用系统中,对商品信息,如[[生产]]日期、价格等的描述必须依赖数据库的支持。在没有预先建立商品数据库或不便联网的地方,一维码表示汉字和图像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表示,也显得十分不便且效率很低。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用条码在有限的几何空间内表示更多的信息,以满足千变万化的[[信息]]表示的需要。因此,二维码技术应运而生。 ===发展=== 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自二维码技术在美国诞生后,迅速在欧美日等国的物流、军事、证照、电子、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1987年David Allair博士研制、Intermec公司推出的第一个二维码——Code49。1993年,中国开始对二维码技术进行研究。 日本电装公司研制的二维码主要发明人原昌宏被人称为“二维码之父”。原昌宏从1992年开始二维码的研发[[工作]],用了两年时间(1994年),其开发出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可以记录信息的二维码技术—一种矩阵二维码符号(QR Code码),它除具有一维条码及其他二维码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可表示汉字及图像多种文字信息、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外,还可高效地表示[[汉字]],相同内容,其尺寸小于相同密度的PDF417条码。市场上的大部分条码打印机都支持QR Code条码。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几种常用的二维码PDF417、QRCode、Data Matrix、Maxi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的技术规范进行了翻译和跟踪研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二维码这一新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消化其他国家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两个二维码的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 11349-2006)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SJ/T 11350-2006),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二维码的研发。 2011年起,徐蔚博士先后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地申请“采用条形码图像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专利,并成功拿下专利授权,是法律意义上的“二维码扫一扫”的全球专利发明人。 2012年,马化腾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了一个称为“扫一扫”的新名词,表示要从微信强化扫二维码的功能。微信用户的滚雪球式增长和微信“扫一扫”功能的广泛普及,为二维码的相关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沃土。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2019年,国际二维码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佛山举行,这时中国二维码应用已经占全球九成以上。同时,全球二维码产业链也在加速形成,业内和专家呼吁加快实现二维码产业标准化。 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AIM)、美国[[标准化]]协会(ANSI)已完成了PDF417、QR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码制的符号标准。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和国际电工委员会还成立了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委员会(ISO/IEC/JTC1/SC31),已制定了QR Code的国际标准(ISO/IEC 18004:2000《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技术规范—QR码》),起草了PDF417、Code 16K、Data Matrix、Maxi Code等二维码的ISO/IEC标准草案。在二维码设备开发研制、生产方面,美国、日本等国的设备制造商生产的识读设备、符号生成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二维码应用系统。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不仅已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公安、外交、[[军事]]等部门对各类证件的管理,而且也将二维码应用于海关、税务等部门对各类报表和票据的管理,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对商品及货物运输的管理、邮政部门对邮政包裹的管理、工业生产领域对工业生产线的自动化管理。 2021年12月23日,[[上海地铁]]首次“刷入”自治区,与内蒙古呼和浩特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上海市民使用“Metro大都会”App就可以方便乘坐呼和浩特地铁,而呼和浩特市民则可使用“青城地铁”App便捷乘行上海地铁,不用再分别下载两个地铁出行App,更加“轻装”便利。至此,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乘车二维码与全国包括长三角区域,以及北京、天津、重庆、[[广州]]、兰州、呼和浩特等在内的17座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互联互通,范围覆盖国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地铁城市。 ==原理== 二维码是根据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和规律,在二维平面上利用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并且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其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同时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由于二维条形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参考文献== [[Category:300 科學類]]
返回「
二维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