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06.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的原始碼
←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1abe639fecfdda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1&eid=24044934&sid=24627147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国籍: 美国 民族: 犹太人 职务: 美国前国务卿 |}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 ,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 。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与[[越南]]人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并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6年5月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获得美国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 2018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2018年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京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2019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ref>[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519A02DZ2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今在美国的影响力大吗]腾讯网</ref> == 生平简介 == 世界诗词协会副主席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 1943-1946年在美国陆军服役。 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52年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1-1969年任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班执行主任、 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69-1973年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到1975年。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73-1977年任国务卿,获得了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此后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 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1982年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1983年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1983-1984年任美国中美洲问题两党全国委员会主席。 1986年9月任美印委员会主席。 1987年3月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 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美国总统[[布什]]任命为调查"9·11"事件的一个独立委员会的主席,12月14日,基辛格辞去该委员会主席职务。 2002年3月5日,基辛格在华盛顿国家记者俱乐部[[演讲]],介绍中美建交以来的历程,并展望中美关系未来。 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年)、《复兴的世界》(1957年)、《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年)、《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65年)、《白宫岁月》(1979年)、《纪录在案》(1981年)、《动乱年代》(1982年)、《大外交》(1994年)、《论中国》(2011年)、《世界秩序》(2015年) 等。 == 重要事件 == 基辛格获197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并多次访华。 2003年10月应外交学会邀请访华。 2005年5月应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的邀请访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会见了他。 2007年4月访华。 2009年1月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6月27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基辛格。 2013年7月3日,正在上海的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西郊宾馆会见并宴请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及家人。 2015年3月17日,习近平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2016年5月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获得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 2016年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关系研讨会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 政治生涯 == '''早期生涯'''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随父母迁居[[纽约]]。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杀中,基辛格至少有13个亲戚被送进了毒气室。对此,基辛格的传记作者之一沃尔特·伊萨克森评论说,基辛格的几乎所有个性特征--他的哲学悲观主义、他的信心与不安全感的共存、他的因自己易受伤害而觉得空虚、以及他的因渴望赞誉而显得傲慢-都可以追溯到那场历史灾难。基辛格到美国后,他父母把他送进了华盛顿高级中学读书。这所学校有5000学生,其中犹太人很多,当时基辛格的最大愿望是毕业后做一名会计师。 但是,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件事却改变了基辛格的命运。1943年他加入美国籍,不久应征入伍,在美国陆军服役。在军队中,他有幸遇到了同是德国裔的列兵克雷默尔,后者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一个[[伯乐]]。在他与基辛格的初次交谈中,克雷默尔就认定基辛格是一个天生的奇才。1944年9月,基辛格所在的部队美军第84师被派赴欧洲战场。第二年初,他们开进了德国。由于克雷默尔的建议,基辛格被调到师部担任德语[[翻译]],[[军衔]]也从列兵提升为军士。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他从第84师调到第970反谍报部队,并被任命为陆军中士参谋。1945年3月,基辛格还被任命为接管德国被占领城市的官员。在其任职期间,基辛格表现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并克服了对德国人的报复心理而谨慎地使用了自己的权力。 '''专注学术界''' 战争结束后,基辛格回到了美国。1947年9月,他根据《士兵权利法案》获得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在哈佛读书期间,基辛格荣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奥特做他的导师。埃利奥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哈佛的一个传奇人物,为[[黑格尔]]的信徒。他教授给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并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二个伯乐。1950年,在埃利奥特教授的指导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这篇本科论文长达377页,埃利奥特教授仅看了前100页,就提笔批了"最优"。基辛格的论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为他的论文篇幅过长,学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规则",这条规则限定未来的大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长度不得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1/3。由于本科学习成绩优异,基辛格被免试推荐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1952年,他获得[[硕士]][[学位]],195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基辛格的博士论文题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该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维持,实际上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由于杰出的学术成就,基辛格被授予夏季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担任一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他还组织了国际问题研究班,并创办了一份名为《合流》的季刊。但是,基辛格留校任教的愿望却被哈佛大学粗暴地拒绝了。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乡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带有结论性的研究报告,并准备出版专著。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 而使基辛格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同年,哈佛大学决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讲师等级。1957-1969年,基辛格历任哈佛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兰德公司顾问等兼职。 '''从政经历'''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了[[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获得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赢得了大选。在竞选中,基辛格曾经把尼克松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尼克松却不计前嫌,他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三个伯乐。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了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文人战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转变。1969-1973年,基辛格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到1975年。1973-1977年,他兼任美国国务卿,获得了第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基辛格退出政坛,起初想回哈佛任教,但被哈佛校长博克婉拒。后来,他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乔治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并担任阿彭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他本人担任董事长,他的好友和前助手斯考克罗夫特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离开政界以后,基辛格仍在不断地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和出版著作,他对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均发生过重要影响。1983年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1983年7月,里根总统曾任命他为中美洲政策两党委员会主席。1986年,基辛格荣获自由奖章。1986年9月任美印委员会主席。1987年3月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在1989年以后中美关系处于危机的时候,基辛格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呼吁保持中美之间的正常交往。2002年3月5日,基辛格博士在华盛顿国家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讲,介绍中美建交30年来的历程,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 == 参考来源 == [[Category:美國軍政人物]]
返回「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