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1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京剧 的原始碼
←
京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京剧或平剧 外文名称;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地理标志;安庆、北京 [[File:脸谱1.jpg77.jpg|thumb|400px|有框|右|京剧造型美艳[https://ent.qq.com/a/20110622/000100.htm/ ]]]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8]] 申报地区;中国京剧院,北京市,天津市等 发源地;安庆市、徽州府 时代人物;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 针对人群;京剧爱好者、戏迷、票友 意义;中国国剧、三大国粹之一 起源;[[徽剧、昆曲及汉剧]] 发展兴盛地;北京 主要流派;谭派、梅派、荀派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邓沐玮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乃彭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荣威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幼麟 ==历史沿革==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 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 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无石不成班== [[File:脸谱1.jpg77.jpg3.jpg|thumb|400px|有框|左|《武家坡》[http://roll.sohu.com/20140309/n396290764.shtml/ ]]] '''京剧行当'''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班"的"石"即指这里,也泛指安庆及其所属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当时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过往船帮和商户,在生存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的时候,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处,不仅有戏园、戏楼,还有花戏台。戏园,在石牌镇就有3家。上镇横街的长乐大戏院可容纳观众600多人,专供徽调、皮簧班演出。戏楼通常在祠堂内。祠堂戏楼通常只唱大戏,每年做冬至节、族内有人中举、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等,都要聘戏班在戏楼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戏以示祝贺。《都剧赋》描述:"徽班日失丽,始自石牌"。表明安庆的徽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很多京剧前辈名伶都是这一带的人,因而有"无石不成班"的说法。 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细心的京剧票友不难发现,京剧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辞的发音是与北京方言不相同的,如果你对安庆地区的方言有所了解,就会发现, 这些字辞却与安庆方言里的发音一模一样。四大徽班进京之后,石牌艺人仍源源不断进京。 安庆民国初期就有"民众"大戏院,当时全国京剧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过,他们都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安庆登台,戏剧大家曹禺到怀宁石牌镇,下车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朝圣"。京剧界老科班出来的人,不在安庆演上十天,不唱连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角"。从安庆古镇石牌乡野间发源的徽剧,走出了古镇,走到了北京,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光环依然笼罩着古镇石牌。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还是享誉世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黄梅戏的故乡。程长庚纪念馆,位于安庆潜山县,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兴盛历程。此外,还有程长庚故居供戏迷瞻仰。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贡献。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梅兰芳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20世纪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 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艺术特点== '''介绍'''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ref>[http://roll.sohu.com/20140309/n396290764.shtml 京剧传统老戏精彩上演(组图)] 搜狐首页,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9日14:13</ref>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ref>[https://ent.qq.com/a/20110622/000100.htm 大武生》京剧造型曝光 大S扮刀马旦]腾讯快讯,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2日01:24</ref>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ref>[http://www.sohu.com/a/230755750_141663 【国学文化】长阳农商银行:关于京剧脸谱的那些事,一起涨知识 ]长阳农商银行,发布时间;2018-05-07 18:11</ref>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主要分为文净、武净两大类。文净又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花脸、黑头)、副净(重工架表演,称架子花脸),武净分重把子工架的武花、重跌扑摔打的武花(也被称为摔打花脸)、油花(亦称毛净)。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 File:脸谱1.jpg|缩略图|刘备服装|[http://www.zuowen2.info/xzz/image/278506090//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a78e8711b5fb2c72.jpg/ ] File:脸谱4.jpg|缩略图|杨玉环服装|[http://www.cxtuku.com/pic_71779.html/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f4d057b01b537c3b.jpg/ ] File:脸谱5.jpg1.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cxtuku.com/pic_71808.html/ 原图链接][http://pic1.cxtuku.com/00/00/71/b8086e49c02f.jpg/ ] File:脸谱5.jpg2.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shaodarenw.cc/news/tuku/5YyF5ouv5Y2h6YCa5Zu+54mH.html/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618747c0aa95a560.jpg/ ] File:脸谱71.jpeg4.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sohu.com/a/230755750_141663/ 原图链接][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7/fbe9e6fe9067485c98032bef7a9f0d70.jpeg/ ] File:脸谱71.jpeg4.jpeg4.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sohu.com/a/230755750_141663/ 原图链接][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7/dd990cda68aa4f8aa9d62eac3d553ded.jpeg/ ] </gallery> ==名词解释== [[工尺]],戏曲音乐名词。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谱。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合称板眼。 [[过门]],京剧音乐名词。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挂儿]],京剧音乐名词。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垫头]],京剧音乐名词。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行旋]],京剧音乐名词。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调底]],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调底系针对调面而言。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有过小,乃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八度,演员以低八度的音来歌唱。 [[定弦]],指弦乐器(胡琴、阮等)定"调门"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乙字调]],京剧音乐名词。工尺谱所用调门之一。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工正调]],亦作正宫调。京剧根据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调门,西皮外弦与笛正宫调的工音同高的称为正宫调。比正宫调高出一度的称乙字调,高出半度的称工半调,比正宫调低一度的称六字调,低半度的称六半调,低二度的俗称趴字调。 [[工半调]],京剧调门之一。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软工调]],京剧调门之一。略低于正宫调,而较六字调稍高。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六字调,京剧调门之一。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六"音(六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六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趴字调]],亦作扒字调。京剧调门之一。凡低于六字调一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走边]],"走边"的来源一说源于晋剧《白虎鞭·走边》中的舞蹈身段;一说是因为凡走边的人物因怕人看见而多在墙边、道边潜身夜行,故而称"走边"。一般来说,《恶虎村》的黄天霸走边最难。《夜奔》的林冲走边最累,《蜈蚣岭》的武松走边最吃功夫。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 ==影响== 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本段评价== [[File:京剧2.jpg|thumb|400px|有框|右|京剧化妆[https://www.360kuai.com/pc/9ba131b246d3011f7?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傅谨:"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 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法国荒诞戏剧家让·热内:京剧的主题、结构、表现手法之精妙绝顶。 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舞美设计家爱德华·戈登·克雷:中国京剧已经比西方任何其他戏剧更加成为一种独立而优秀的艺术形式。 前苏联著名剧作家特莱杰亚考亚考夫:中国戏剧蕴含着一种理性和国际性戏剧的种子,它那精确的方式方法可以适用于唤醒并引导磨炼过的群众争取一个美好的世界。 ==京剧小知识== 关于京剧的化妆,小编想分三部分介绍: 一、京剧化妆的特点和化妆的原理, 二、一种特殊的化妆脸谱; 三、毛发(头发胡子) 的化妆。 京剧一般面部化妆的特点和化妆的原理京剧的化妆和话剧不一样。话剧的化妆无论是使用色彩,或在脸上勾画线条,基本是按照生活里的原样,略微加以夸张。这样的化妆,我们叫它逼真的化妆方法。当然,话剧里还有一种特殊的造型,比如剧本规定了鼻子特别大,或脸上有一撮毛等等,或者是扮演一些有固定面貌的历史人物,而历史人物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因此经过化妆,必须与人物原来的面貌差不多,这就需要扮演者大幅度地改变自己原来的面貌。但除了一些特殊的造型和有固定面貌的角色外,话剧演员化妆出来跟自已本来的面貌相差不大。<ref>[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京剧服饰百科大全] 快咨讯,</ref> '''化妆''' 所以说,即使是业余的话剧演员,只要稍经训练,便可以自己化妆。可是,京剧就不一样了。京剧的化妆,必须要有特殊的训练。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业余京剧演员,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即使是有较长时间的演出实践,也必须有人来帮忙指点,否则就完不成化妆任务。这就不难看出,京剧化妆的复杂程度要比话剧大得多。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位话剧演员,当他卸妆以后走在马路上的时候,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可是京剧演员在卸妆后,一般就不大容易被人们认出来(当然也有例外),尤其唱花脸的,人们一般很难从戏妆上认出他的本来面目。这就形成了京剧化妆的一个艺术特点。 [[File:京剧1.jpg|thumb|400px|有框|右|京剧化妆[https://www.360kuai.com/pc/9ba131b246d3011f7?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戏妆''' 京剧化妆的艺术特点就是运用了极端夸张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化妆程式化、夸张化的表现手法,是与京剧的行当、服装以及表演艺术上的夸张特点和谐一致的。京剧的面部化妆一描眉、画眼等等,线条和色彩勾勒得非常清晰,非常浓重。线条与色彩二者的对比也非常鲜明,非常强烈。京剧的面部化妆基本色彩是红、白、黑三种颜色。为什么京剧化妆特别强调这三种颜色呢?从根本上讲,我认为按中国民族审美的标准,人的面部,最美的色素,最鲜明的色素,莫过于这三种颜色。比如白色一皮肤是白的,牙齿是白的,眼睛的眼白是白的;黑色一眉毛是黑的,睫毛是黑的,鬓发是黑的,胡子是黑的;红色一嘴唇是红的,脸庞也是红的(指一般健康的人)。 '''服装''' '''祭祀礼服''' 喜事(婚嫁、寿诞、生男育女之类的喜事)是用红色。建筑(比较古老的建筑),我们看一看构成这些建筑,物的主要色调,就会发现红、白、黑这三种色彩,占据着最为明显突出的地位:青色的砖,红色的走廊和栏杆,红色的楹柱,红色的窗格子,白粉墙和白色的糊窗纸。红、白、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效果。为什么中国人对这三种颜色这么重视,这么强调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白色是一种非常纯净的颜色。而黑跟白是鲜明对比的色素,是相对的纯净的颜色。红色是最敏感,最能吸引人的一种颜色。我国古代有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这说明红是最鲜明、最鲜艳、最能触动人视觉神经的一种色彩。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 File:京剧3.jpg|缩略图|刘备服装|[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a78e8711b5fb2c72.jpg/ ] File:京剧4.jpg|缩略图|杨玉环服装|[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f4d057b01b537c3b.jpg/ ] File:京剧5.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bdef1c0d42f05647.jpg/ ] File:京剧6.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618747c0aa95a560.jpg/ ] File:京剧7.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0ec1d0552ee8446b.jpg/ ] File:京剧8.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bc6fdfbaf1dfad55.jpg/ ] File:京剧9.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6d5fc311d02813f3.jpg/ ] File:京剧9.jpg1.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80ade9d44001b1ef.jpg/ ] File:京剧9.jpg2.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1b1e1603d425baf5.jpg/ ] File:京剧9.jpg3.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d48bd8649b79a592.jpg/ ] File:京剧9.jpg4.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d96f36539ae06a15.jpg/ ] </gallery> 当然也有,但那是少数一些角色。比如病人,或饥寒交迫的乞丐,或疯子等这样一些角色,只用少量白色作底色。甚至根本不涂任何色彩,只在本来面庞上略用黑色或白色,简单地勾勒几个线条,基本上不用红色,以此来表现其面色苍白、憔悴。除了这类角色,一般都是眉目清楚,面色红润健康,显示出强烈的对比,形成化妆的特色。用什么样的舞台灯光更合适,用哪种化妆方法更能发挥舞台效果,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研究的事情。对于京剧传统的化妆方法,有人说会影晌面部表情。小编认为,实际是不会的。因为强烈地突出了面部某些部位的轮廓,比如眼部画得很清楚,那么在运用眼神表情时,眼睛稍微一转动,观众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这样只会增加表现力,而不会影响表现力。 参考资料:《中国京剧》<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a131b246d3011f7?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京剧的化妆艺术,为京剧的发展增添了表现力和影响力] 中国报,发布时间;2019-11-12 19:12</ref> ==视频== '''京剧梅派传承人(李胜素)演唱-《贵妃醉酒》''' <center> {{#iDisplay:s0348blev7q|780|460|qq}} </center> '''纪录片《京剧》原创访谈''' <center> {{#iDisplay:kyo0pudobdemm7d|780|460|qq}} </center> '''太赞了!最美老旦演唱京剧《四郎探母》这嗓子绝了!''' <center> {{#iDisplay:g08338kjk9p|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京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