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55.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亲子陪伴 的原始碼
←
亲子陪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亲子陪伴.jpg|缩略图|[https://zh.pngtree.com/freebackground/cartoon-wind-baby-maternal-and-child-poster_929146.html 亲子陪伴]]] '''亲子陪伴'''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陪,父母跟随孩子,陪同孩子做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的事情;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通过与孩子互动,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 == 重要意义 == 1、基于依恋理论 父母在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贯穿一致的适当方式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尤其是无助时的信号。对孩子来说,父母是随时可期待的,态度是连续一贯的。孩子因此学会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会有人去照应他,他意识到自己值得被关爱。 2、基于情感神经科学 情感神经科学详细阐述了孩子所处的[[情感氛围]](孕育期及出生后最初几年)与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程度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充满关爱的环境(人际关系的质量与氛围、安全感、信任感、温暖与共情)绝非一种有用和友好的附属品,而是大脑的培养基,决定着大脑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环境构成了让大脑各种功能得以长足发展的基本条件。<ref>[https://www.sohu.com/a/395245946_214776 想要孩子更懂道理、更有自控力?这个脑科学发现很有用!_大脑-搜狐网]</ref> == 现状 == 2015年,[[宜家]]和FamilyKids and Youth公司针对0-12岁儿童父母和7-12岁儿童合作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报告《玩耍报告2015》 中,与“亲子陪伴”密切相关的一些信息。 === 时间压力 === 45%的父母称,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55%的父母称,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高质量时间不够。3/4的父母称,他们希望有更多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放松。 === 家庭共处时光 === 参与调查的中国父母中,80%表示,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是他们最常做的事情,40%表示户外活动,37%表示和孩子一起做运动,90%的人会和孩子一起玩电子类产品。 对“玩”的理解 参与调查的中国父母中,91%的认为玩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方式,关乎儿童的全面发展。81%的希望能找回自己的童真,真正投入地和孩子一起玩。 2016年,专注于亲子陪伴的绿虫虫教育针对2-8岁儿童父母及6-9岁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 参与调查的父母中,98%的表示会和孩子一起玩,其中91%表示每周(非周末)这样的时光至少有3次,每次时间在0.5-1小时内。形式主要是:看动画片、阅读、手工、玩积木等玩具。 参与调查的儿童中,75%的表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中会有一个人陪着,其中90%表示每周(非周末)这样的时光至少有3次,每次时间在0.5-1小时内。形式主要是:做家务、课外学习(琴、英语等)、阅读、手工和跳绳等。 === 影响亲子陪伴的主要压力来源 === 1、缺少交流时间所造成的亲子关系松散和对孩子了解甚少是许多误会的根源; 2、大部分成人对儿童的情绪情感成熟的步骤所知甚少; 3、育儿信息过多,且相互矛盾; 4、父母需要属于自己的时间; 与孩子在一起时要想感到愉悦幸福,需要父母自身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5、现代社会,家庭日益小型化,父母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6、父母受困于自己的成长经历。 == 促进措施 == “父母效能训练”是被广为认可的一种父母指导与训练的课程体系,1960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高登]]创立。通过向父母们传递现代家教理念和亲子互动技巧来解决亲子陪伴中的困难,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此类似的是“正面管教”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简·丹尔森创办,倡导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但这些理论都是基于欧美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到了国内,还有待进一步本土化。<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5/11/31837366_550798110.shtml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思维导图读书笔记]</ref> 此外,社会化亲子陪伴也开始引起家长们的关注和推崇。这一理念由绿虫虫教育提出,倡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亲子陪伴,为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支持环境,并从3个方面对亲子陪伴的社会化进行了阐述: 1、社会化参与。充分带动社会力量为亲子陪伴创造支持环境,高质量亲子陪伴再也不是家长一个人的事情。 2、互动内容社会化。陪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注入学习的热情,真实社会生活就是亲子互动的主题。 3、陪伴方式社会化。重视人的社会性,强调家长和孩子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互动。 == 实现方式 == 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表现出尊重。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父母要一听二问三才讲话,要把看法、建议放到后面,而更多的是把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放在第一位。 第二个陪伴就是参与。无论一听二问三讲话、从尊重开始,还是共同参与做活动,强调的是感同身受。最重要的是杜绝一家三口、四口一人一个手机,都是低头族,人在心不在。有些学校针对这点做过一些尝试,比如“一二一”活动,就是一个孩子拉着两个大人的手,共同做一项体育活动,增加亲子间的快乐感和亲密度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520 教育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亲子陪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