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42.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亳州梆剧 的原始碼
←
亳州梆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亳州梆剧</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5defef83a0e5da9f.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496746&sid=6710460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亳州梆剧 类别;戏曲 地点;亳州 代表作;拆磨记 |} '''亳州梆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安徽亳州梆剧团创演的新编古装剧《[[拆磨记]]》 ,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又创出了新手段。 《拆磨记》是根据《[[旧唐书]]》里的史料创作编写的。 故事讲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春,汾阳王[[郭子仪]]之女、京兆尹[[赵纵]]之妻[[郭晴]]京郊射猎,在白渠畔巧遇失散多年的[[师娘]],得知王公权贵沿白渠修建水磨与民争水,妨碍灌溉,百姓们写 亳州梆剧 下了万民折请求拆掉水磨,以解旱情,但正在为递折犯愁。<ref>[https://www.aixi55.com/article/26166.html 亳州梆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 爱戏网 2019-04-27 </ref> ==基本介绍== [[郭晴]]见田间庄稼因干旱多已枯黄,旱情十分紧急,便接过了万民折,并向师娘保证,三天内拆除水磨。郭晴回家把万民折交与丈夫,[[赵纵]]下了拆磨令,以[[卢国公]]为首的王公权贵抗令不遵。赵纵与内兄郭暧以激将法请郭晴出面,卢国公以郭家带头拆磨为条件与郭晴打赌击掌。[[郭晴]]以理以情巧妙地说服了父母及嫂子升平公主带头拆了水磨,[[卢国公]]只得认输,各家王公权贵的80多座水磨全部被拆除。该剧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塑造出热情豪爽、机智聪明的郭晴,以社稷为重、率先垂范的升平公主,深明大义的郭子仪,自私自利的卢国公等艺术形象。据介绍,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导演完全采用了话剧的导演手法。在艺术处理上,大幕一拉开,一座座大磨立于舞台之上,随着情节的发展,磨的数量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一座水磨被拆掉,渠水直泻而下。此时,通过高科技的手法,令观众感到水渠直通到了他们身边,让人惊喜不已。 ==起源及发展== 梆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梆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省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洛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据艺人相传,梆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 、 《[[霄壤恨]]》 、 《[[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李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 《[[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梆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梆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梆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梆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梆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梆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梆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梆剧团前身)等。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梆剧院。梆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 、 《秦香莲》 、 《[[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梆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梆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梆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如今,梆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角色行当== 梆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据说,早期梆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见 图梆剧-7)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梆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主要流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1947746071,3375183900&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50&h=394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A%B3%E5%B7%9E%E6%A2%86%E5%89%A7&step_word=&hs=0&pn=15&spn=0&di=721488535036624896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948779616%2C4178452890&os=1716045728%2C2123405278&simid=4291328534%2C660115421&adpicid=0&lpn=0&ln=495&fr=&fmq=1686824463423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5&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cpc0928.ahnw.com.cn%2Fupload%2Fimage%2F20160214%2F14554118455003385.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vrvaldb_z%26e3Bwigo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daamgohxAzdH3Fip4sAzdH3Fda8madAzdH3F%0B8EBam8bB-AFAA-9E08-lbF0-8dl8maFBc0m8%0D_z%26e3Bfip4s&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xLDYsNCw1LDIsMyw4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细分大致如下: 1.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梆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2.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梆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传统剧目== 亳州梆剧的传统剧目多达四百多个,著名的有: 《[[张羽煮海]]》 、 《李天保吊孝》 、 《洛阳桥》 、 《[[柳荫记]]》 、 《天门阵》 、 《大狼山》 、 《[[香囊囊]]》 、 《陈州放粮》 、 《穆桂英挂帅》 、 《[[西厢记]]》 、 《天仙配》 等。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 、 《小二黑结婚》 、《[[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 、 《三上轿》 、 《[[地塘板]]》 、《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 《[[朝阳沟]]》 、 《刘胡兰》 、 《[[李双双]]》 、《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 、《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q0302qs1rcg|480|270|qq}} <center>《相约花戏楼》160527期小孩子表演</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亳州梆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