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48.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的原始碼
←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1.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6109274152&di=73b6ea74d00552d21107c9755b2cf298&imgtype=0&src=http%3A%2F%2Fp9.qhimg.com%2Ft016183fb30d88b96a0.jpg%3Fsize%3D700x421 源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CB%C3%F1%B4%F3%BB%E1%CC%C3%BD%A8%D4%EC%D6%AE%C3%D5%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这一惊人的建造奇迹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很多观众都知道[[人民大会堂]],但很少有观众知道这座[[建筑面积]]达到171,800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的建筑是如何建造的?1958年10月28日的[[天安门广场]],工地上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然而,这动工的第一锹,却挖得一个人忧心忡忡。谁呢?——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的沈勃。沈勃当时是国庆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主管大会堂工程的设计工作。那么,沈勃在担心什么呢?<ref>{{ cite web | url=https://house.focus.cn/zixun/cca1a242bfb30f86.html | title=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 author=搜狐焦点 | date=2018-08-29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2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 ===被义务劳动大军搬走=== 沈勃最担心的就是建造时间。根据中央的指示,大会堂必须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前建成,竣工日期被定在1959年国庆,施工部分要求在1959年8月底必须完成。 那么,建造大会堂,究竟难在哪儿呢? 首先就是巨大的拆迁量。要想把大会堂盖起来,第一要务就是解决天安门广场的动迁问题。 天安门拆迁的住户,有能力找房子的,都选择了自行解决住房问题。没能力解决住房问题的住户,大都被安置在今天北京的[[三里屯]]、[[虎坊桥]]和[[和平里]]一带。由于搬迁工作的迅速完工,大会堂工程在1958年10底顺利开工,国庆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然而,工程刚一开动,车轮就被迫停了下来。怎么回事呢?大会堂工程的地质条件复杂,要挖到四米深的老土层才能保证地基的稳固,但是动工之后,指挥部发现,实际上,地基要挖到8米深,剧增的土方量立刻导致了人手不够的问题。天安门广场万人大会堂的建设需要支援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到大会堂报名参加建设的热潮。开工不到一个月,一支壮观的“[[义务劳动大军]]”就出现在大会堂的工地。他们没有建制,更没有报酬,但却在大会堂工地上没日没夜的干。很快,多出来的2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被这支义务大军搬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大会堂工程的地基部分,在义务劳动大军的帮助下,进展得很顺利。但是,开工没多久,问题又出现了——大会堂工程所需的材料,供给不足了。鉴于大会堂工程的特殊政治意义,[[周恩来总理]]指示,[[工程]]所用[[材料]]必须全部使用国货。 ===土法救急=== [[File: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2.jpg|缩略图|左|[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384787131,3013907489&fm=15&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CB%C3%F1%B4%F3%BB%E1%CC%C3%BD%A8%D4%EC%D6%AE%C3%D5%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装万人大礼堂的顶棚==== 国庆工程指挥部向全国各省市求援。很快,全国各地的工厂、工人全情投入到为大会堂工程赶制材料的工作中去。全国上下一盘棋。原本无材可用的大会堂工地,很快变为了一个聚集全国材料的建筑博览会。不论是品种、数量,还是规模,大会堂里很多材料,当时在世界工程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是史无前例,所以大会堂工程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技术难关。1959年初,一个大难关,摆在了大会堂工程面前。就是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的顶棚。这里高33米,相当于十层楼高,这个顶棚“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周恩来总理。要把这个理念建造出来,就非常有难度了。因为[[顶棚]]不但高,而且跨度巨大。为了实现原有的理念,如此大的跨度内,是不能有一根立柱的。那么,这个大顶棚要用什么来支撑呢? 钢梁。整个万人大礼堂分为三层,一层大厅和二、三层挑台。每一层均没有立柱,是用12根这样的钢梁撑起来的。但是,三次[[钢梁]]起吊都失败了。就在这时,建工部一位名叫包瑞林的工程师想起了一个土法儿,而这个“土法儿”还真救了急。 [[File: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3.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6109474849&di=2766553c30905cfe4f7e78d47d27b856&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16425456%2C3683915%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CB%C3%F1%B4%F3%BB%E1%CC%C3%BD%A8%D4%EC%D6%AE%C3%D5%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土法呢?就是用两个钢的龙门架,固定钢梁。在原来的梁上头,加一个水平梁。然后,做一个[[菱形钢架]]固着在钢梁上边,改变钢梁的受力结构,就像外科手术里,给病人骨折的部位打上夹板。1959年3月30日,在赶制了三天三夜之后,菱形钢架做好了,大会堂工地现场第四次试吊。当天,周总理亲自来到现场观战,“土法”立刻见效,钢梁顺利升空,平稳就位!欢呼声在工地响起,工人们激动地抱在一起。然而,十个月的完工期限早已过半,留给大会堂工程室内部分的施工时间,已所剩无几了。指挥部召集全体施工人员头脑风暴。不出几天,架子工就想到了一个绝招儿:搭吊架!就这样,仅用时40天的时间,大礼堂顶部的圆弧工程就胜利完工。通过这个立体吊架,国庆指挥部总结出经验,巧干是加快工程进度的关键。很快,大会堂工地上掀起一股创新之风,诞生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创新工具和施工方法,推动着大会堂工程到达最大马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来自北京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李瑞环木工队——创制人[[李瑞环]]的创新之处在于用计算数据代替了传统的放大样模式。 ==10个月完成了世界奇迹== [[File: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4.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6109555452&di=6119f518ea9be5c2a563f21abe17da67&imgtype=0&src=http%3A%2F%2Fimg2.imgtn.bdimg.com%2Fit%2Fu%3D1760384402%2C179875113%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CB%C3%F1%B4%F3%BB%E1%CC%C3%BD%A8%D4%EC%D6%AE%C3%D5%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8年,李瑞环率领木工队进驻大会堂工地时,考虑到大会堂工程工期短,要求复杂的情况,就决定用自己研发的计算窍门,代替放大样。<ref>{{ cite web | url=https://www.sohu.com/a/250766372_100089210 | title=这一惊人的建造奇迹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 author=搜画网 | date=2018-08-29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李瑞环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了多种数据表和计算公式。[[木工]]们干活时,只要在表格里查找数据,对照公式之后,就可以直接下料了。为了避免表上的公式太多,工人记不住的困难。李瑞环又编出十几种顺口溜,把表格变成便于记忆的“土公式”。李瑞环的这套方法既准又简便,几分钟时间就能下好料,木料截好之后,装上去一看,准保严丝合缝。对于大会堂工程来说,更重要的是它快。在1959年初,李瑞环木工队曾接受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在7天的时间内,支起大会堂东北角的一段外檐模板。从任务量看,7天已经很紧了,但没想到,采用这种方法,任务只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李瑞环木工队当年在大会堂的工地,没人催也没有赶,所有的鞭策都来自大伙脑子里的一根弦——[[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这种不顾一切的忘我精神,使大会堂工程建设的十个月,变成了奇迹频发的十个月。北京市六建公司的钢筋青年突击队,承担了常委会办公楼的钢筋施工任务。按工程要求在深达9米的建筑工程底部要绑扎完680吨基础钢筋。在过去,这相当于一年半的工作量,现在的期限却只有16天!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进入结构工程施工阶段,有一项任务的工期被拖延了近5天时间,钢筋工突击队又接受了赶回工期的任务,他们采取了“见缝插针”的方法,把捆扎钢筋的工作插挤在木工活的间隙中干完。他们留困难,送方便,让木工先把模板支完,自己采取白天预制绑扎成形,夜间往模板里放的办法。他们创造的工艺流程,既保证了质量,又加快了进度,原计划5天绑一层钢筋,结果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接二连三地创造着奇迹! [[File: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5.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6109699500&di=4fdfe7e9bab31b49ccfa3446da4833eb&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translate%2Fw528h532%2F20180226%2Fc-Zz-fyrwsqi3930537.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CB%C3%F1%B4%F3%BB%E1%CC%C3%BD%A8%D4%EC%D6%AE%C3%D5%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六建钢筋突击队的队长就是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对于[[钢筋突击队]]为什么能接二连三地创造着奇迹呢?精神,是整个大会堂工程的催化剂,甚至是原动力。不计回报,不顾一切,这种忘我的精神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快变成了可能。为了保证座椅的质量,不论刮风下雨,负责测量的工人都不停工,确保每一张牛皮纸,都在当天送到制作桌椅的车间,以免牛皮纸受潮变形,做出来不准确。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紧张的工作,大礼堂里的9997个座位,终于在看不见大礼堂的情况下顺利设计、制作完成。就这样,从外到里,从地下到天棚。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克,1959年8月底,大会堂奇迹般地按期完工。1959年9月24日,大会堂正式交付使用。短短十个月,人民大会堂这座世界奇迹,就这样,在中国人民的智慧、汗水和奉献中诞生了。 这里是人民的[[殿堂]],这里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殿堂]]! ==视频== {{#iDisplay:j0032su3ias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921 建築藝術設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