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93.2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仁义礼智信 的原始碼
←
仁义礼智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仁义礼智信</big> ''' |- |[[File:仁义礼智信1.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7749749573&di=e6326d200b1b4437f7d1bf70a032ae94&imgtype=0&src=http%3A%2F%2Fhbimg.b0.upaiyun.com%2F79aecf985cc03afe295fccbedb6f72144180884023d70-JeYuc7_fw658 原图链接] [https://huaban.com/pins/105809735/ 来自花瓣]]]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big> ''' |- | align= light| '''近义词''' :[[三纲五常]] '''反义词''' :[[十恶不赦]] '''出 处''' :《[[论语]]》《[[孟子]]》 '''体 裁''' :[[成语]] '''释 义''' :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 '''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1465408794984348.html 仁义礼智信各指什么?_百度知道] 3个回答 - 回答时间: 2018年11月26日 - 33人觉得有用 最佳答案: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ref> ==简介==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416901788276285&wfr=spider&for=pc 仁义礼智信,哪个排第一?] 4天前 - 有了文字,就能记载人们的思想之道和灵感疑问,仁义礼智信,哪个排第一? 一、《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根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ref>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537558387779164&wfr=spider&for=pc 仁义礼智信,中国人为什么要讲这个?] 2018年3月22日 - 1、从中国养生文化的角度讲,“仁义礼智信”和“东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肝心肺肾脾”的属性一脉相承,来自于我们的身体。首先“仁”代表东方,是生发之...</ref> ==构成及发展==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0/17/30192757_769352194.shtml 仁义礼智信每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_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8年7月10日 -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ref> [[File:仁义礼智信2.jpg|缩略图|左|[http://www.kxtwz.com/pic/003/024/525/00302452539_122bef20.jpg 原图链接] 仁义礼智信 [http://www.kxtwz.com/system/2017/06/05/015763757.shtml 来自]]]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五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词语分解==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 “五常”也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作为每个人来说,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 提倡“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孔子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就是说,国家的根本,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胜利果实,国家要用信用来维系整个统治体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终被社会抛弃。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我们不仅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而且要懂得它们精致的艺术表现性及兼具的文化品位与生活美学。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语言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仁义礼智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