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188.1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仁武劉氏新厝 的原始碼
←
仁武劉氏新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仁武劉氏新厝'''<br><img src="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4115/d411554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524/1451512.htm 圖片來自ettoday]</small> |} '''仁武劉氏新厝''',或稱'''劉家古厝''',是一棟在[[道光]]年間建於高雄[[仁武區]]仁春街的官宅,由當地劉姓宗族第五代劉長義中[[武举|武舉]]後所建的「新厝」,在2019年遭到突襲式拆除,嚴重毀損。 == 沿革 == 根據劉姓族譜記載,仁武劉姓祖先原籍江南彭城(即[[江苏省|江蘇省]][[无锡县|無錫縣]])。第一代祖先劉成公生於明[[崇祯|崇禎]]年間,明末時隨[[鄭成功]]來臺後即定居於仁武,是為仁武劉姓宗族之開基先祖。傳至第四代劉老公號長春,生於[[乾隆]]年間,死於[[道光]]丁酉年。他生有五個兒子,今天劉姓宗祠「長春祠」即劉老公所建,亦即舊稱的「五房」。而同是第四代劉仁公後嗣,今聚居於「中厝」,劉寧公的後代則聚居於開基祖地「頂厝」一帶。第五代劉惠公號長義,道光年間中[[武举|武舉]],乃另建官宅,即稱之為「新厝」。 == 建築特色 == === 概述 === 仁武劉氏五房新厝建於道光年間(1820-1850年間),為「官宅」的型式,占地面積與建築量體皆大於一般民宅,此外在裝飾上的磚雕、泥塑、彩繪、剪粘、斗拱、燕尾脊等,皆顯得相當氣派。曾因道路拓寬之故,南側虎邊護龍部分遭到破壞。<ref name=":0">{{Cite web|title=高雄市仁武區公所-古厝巡禮|url=https://rwdo.kcg.gov.tw/cp.aspx?n=17D5939BCAEFE276&fbclid=IwAR1HljyUznBLrwveD-DgqdgJ8YYsclLTVFbr9uJ007aqSzasyt6i_gWyeGg|accessdate=2020-05-27|author=|date=|format=|publisher=|language=}}</ref> === 平面格局 === 平面基本格局為「七包三」的「二進多護龍」大厝,正身第一進為三開間,但量體是整個建築群落中最高大的,屋頂為[[燕尾脊]]的型式,目前作為神明廳使用,正身與[[厢房|護龍]]則以過水廊連接。第二進面闊為七開間,明間為公媽廳。至於護龍數則因歷代增修建又或倒壞、拓寬拆除等,確切數量已難以考證,然而目前仍可見完整二護龍(內護龍)之輪廓。 === 裝飾藝術 === 綜觀本建築之裝飾,雖不及日治時期宅第之繁複而顯得較為簡樸,又經百年風霜造成受損或佚失,然而其涵蓋項目卻相當廣泛,舉凡[[木雕]]、[[砖雕|磚雕]]、石雕、[[泥塑]]、[[彩畫 (東亞傳統裝飾)|彩繪]]、[[剪瓷雕|剪粘]]皆可見之。 * 木雕:本建築較為精緻之木雕出現在兩處明間廳堂界屏上皆有透空之雕刻與繁複的[[格子门|格櫺]],第二進三關六扇門有四對「硬團螭虎團爐」雕刻。 * [[砖雕|磚雕:]]磚雕在台灣傳統漢人建築中教為少見,本案第一進正身明間的牆面上有兩堵磚雕,主體因年久風化及遭竊而佚失,然目前仍可見邊框有「窯前雕」之水草紋與蝙蝠等。關於此地周遭包含[[楠梓區|楠梓]]、[[大社區|大社]]、[[仁武區|仁武]]一帶早期經[[席德進]]、[[李乾朗]]等人的田野調查指出約在清末至日治時期左右有磚雕匠師在此活動,其具體作品至今可見有大社許氏的古宅與墓園、[[楠梓天后宮]]等。 * 石雕:第一進正身立面不做[[檐廊]],而做的「凹壽」處,左右各有一堵以珊瑚石灰岩雕鑿之「櫃台腳」其細部相當精緻。雖說珊瑚石灰岩在高屏一帶的民居較常出現,但多為牆面台基使用,以此石質雕鑿者可謂罕例。 * [[泥塑]]與[[彩畫 (東亞傳統裝飾)|彩繪]]:第二進正身次間的窗額上各有一幅書卷造型之彩繪泥塑,書「松風」、「竹雨」,主字體亦為為立體之泥塑,旁邊則有平面的書法詩詞陪襯,卷軸上亦有螭龍浮雕,所使用的顏料為早期之礦物彩。此外第一進後方的兩堵墀頭有彩繪人物,目前虎邊那堵尚有人物等圖像殘存,畫風古樸年代應相當久遠而難能可貴。另本案泥塑最精彩之處則是第一進[[山墙|山牆]]鵝頭墜,塑有蝙蝠銜磬牌,磬牌中有老人與童子等人物尚存,周遭則環有螭龍。第一進屋頂正脊後方則可以發現泥塑之白兔,象徵多子多孫之意。 * [[剪瓷雕|剪黏]]:剪黏作品均分布於第一進正身之[[墀头|墀頭]]與屋頂正脊,其中虎邊墀頭依稀尚存人物與「皇都城」之題材字樣。正脊則多為剪黏花草與石獅等,較特別的是所使用的瓷片有許多為[[青花瓷]],此外更有以貝殼作為剪黏花瓣等更是全台所罕見。 === 結構、構造與材料 === * 結構:其所有建築量體的屋身均為磚木造承重牆結構系統,屋頂作法則為「硬山擱檁式」,亦即以木楹直接跨於隔間與四周的承重牆上。 * 牆體:除少數經修繕或後期增建之護龍外,牆體皆為清代閩南與台灣常見的斗砌牆構造,俗稱「金包銀」。即以紅磚砌成空斗中間填入土石,隔熱效果良好,少數邊角處以實心磚砌處理。此外建築多處牆體下半部台度部分採石砌,使用高雄一帶因浮水地形而常見之珊瑚石灰岩,雕鑿精細,砌法相當多樣。 * 大木:此建築量體皆為硬山擱檁式的承重牆系統,主要明顯的大木構架系統出現在兩進明間廳堂的介屏以及過水廊的棟架,以及屋身前後方的[[斗栱|斗拱]]出挑,即「出屐」。其中第一進界屏後方仍有很長的進深,屋頂做二架捲棚,亦即與上方屋面之間有作「暗厝」,過水廊亦為二架[[卷棚顶|捲棚式]]。 === 環境特徵 === 建築位在傳統漢人農村聚落之中已有百年歷史,近年來周遭有許多傳統民居已紛紛改建樓房。此聚落中劉氏僅存較完整的民居中僅剩五房祖厝(長春祠)與此棟五房新厝,數年前因道路拓寬之故,南側虎邊護龍部分遭到破壞。 == 拆除爭議 == 2019年時,劉家古厝後代子孫對於保存或拆除意見分歧,「劉長義祭祀公業」決議將土地賣給建商,但也有部分家族成員反對,並提報文化資產,希望古厝列入古蹟保護。高雄市文化局原排定2019年5月25日進行仁武區劉家古厝古蹟列冊會勘,未料祭祀公業前一天派出機具突襲拆屋,致使兩百年歷史的古厝成為一片廢墟<ref>{{Cite web|title=遭突襲式拆除 仁武劉家古厝成廢墟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url=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290862|accessdate=2020-05-27|date=2019-05-24|work=自由電子報|language=zh-TW}}</ref>,提報人發現後報警並緊急通報文化局,要求立即前往執行暫定古蹟,但文化局約一小時後才到現場,警方也推拖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力,等到停工後建築物大多已夷為平地,最具文化價值的第一進、正身、過水廊及左護龍遭夷平,僅存殘蹟,第二進正身也遭嚴重破壞。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因此於2019年5月下旬公告為暫定古蹟,並依法作後續認定及保存事宜。2020年5月22日文化局經「109年度高雄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第5次會議」決議,不予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紀念建築。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仁武劉氏新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