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200.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仙洞巖 的原始碼
←
仙洞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仙洞巖''' </p> |- |<center><img src="https://5.share.photo.xuite.net/yan9436/15974e2/10614659/491889759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yan9436/blog/128879752 圖片來自xuite] </small> |} '''仙洞巖''',舊名'''靈仙洞最勝寺'''、'''靈仙洞最勝禪寺'''、'''基隆仙洞辨天宮''',簡稱'''仙洞''',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中山區 (基隆市)|中山區]]的[[海蝕洞]][[佛寺]],歷史可追溯至[[臺灣清治時期]],被列為基隆市[[中華民國文化資產文化景觀類|文化景觀]],也是附近地名[[仙洞_(台灣)|仙洞-{庄}-]]、[[仙洞町]]、[[仙洞里|仙洞-{里}-]]的命名依據。 == 沿革 == === 清治時期 === 地方耆老相傳此洞於清治時期時是漁民休息場所,後為祈求捕魚平安而供奉神明。[[臺灣戰後時期|戰後]]在此[[修行]]的仙足[[尼師]]則於[[民國紀年|民國]]63年(1974年)表示過去傳說有仙人於此[[得道]]故名為「仙洞」,又相傳[[同治]]年間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湖南省_(清)|湖南省]]的和尚於此修行,為其同學[[夏獻綸]]請來,後來被夏氏帶回中國大陸,夏氏也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留有「海外洞天」四字及遊記[[碑刻]]。 學者葉玉雯則根據[[頭城]]人李逢時〈雞籠八景詩‧仙洞鳴泉〉詩作中「不必飛昇人亦仙」一句,推論清同治五年-八年(1866-1869年)[[龍華派]]源齋堂(今[[代明宮]])張賜歡已在此修行。此組詩收錄於《泰階詩稿》,較同治十年(1871年)[[陳培桂]]纂修《[[淡水廳志]]》記載的雞籠八景略早但有部分差異,其中仙洞之景名為「仙洞聽濤」不過李逢時八景詩至[[昭和]]八年(1933年)才被流傳,[[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的基隆八景詩多半沿襲《淡水廳志》之記載。 [[光緒]]元年(1875年)[[豫章郡|豫章]]許廷瑞留有「慈雲遠蔭」題字。 === 日治時期 === 根據學者李嘉瑜的研究,仙洞為基隆八景中最常出現於日治旅遊手冊和地方文獻者,出現時也都會標明其為八景之一。不過[[基隆港|基隆築港]]後海潮聲已不如從前響亮。 由於仙洞於日治時期的發展與[[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基隆布教活動密切相關,故下文根據該宗於基隆地區活動的布教使、或該寺[[住持]]任職期間進行分節。 ;細野南岳任內 細野南岳為[[妙心寺]][[塔頭]]隣華院之弟子,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1月以隨軍布教師身分來臺,其隨[[乃木希典]]在基隆、[[臺北]]一帶巡視時,便發願未來要於[[臺北]]、[[福建省_(清)|福建]]設置臨濟寺院,以臺灣為基地將教務推向[[中國大陸]]、建立「鎮南」事業。同年12月細野氏與河尻宗現、高橋醇領等三人在無[[本山 (佛教)|本山]]的支助、資源拮据下,於[[劍潭寺]][[斷食]][[入定]],數日後得到該寺臺籍主僧莊信修問安並施予糧食、金錢,此舉亦得到臺[[日本|日]]信徒的尊崇,使信徒、[[供養]]米金增加。 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8月細野氏因事由臺返日,同年11月細野氏到[[東京]]探訪教內友人住持足利天應來臺,受到臺灣信徒歡迎。細野氏、足利氏、河尻氏三人曾受[[北投]]信徒[[松本龜太郎]]之邀駐錫於北投山上虞兆庵,虞兆庵倒塌後三人曾暫住松本氏居處,後因認為長住民家不合[[佛教戒律|戒律]]而回歸劍潭寺,過著在臺北、北投間往返的生活。後細野氏、河尻氏受派前來基隆仙洞時,足利氏亦常至仙洞暫住,並利用時間一邊於小石上抄寫《[[金光明經]]》經,一邊持誦《金光明經》的金勝陀羅尼,以祈求佛法昌隆、帝道遐昌、國泰民安。每一粒石上僅寫一字,抄完一部經便累積起七萬餘顆石頭。 日治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由於江島氏的建議,基隆[[辦務署]]長[[七里恭三郎]]向[[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申請於仙洞祭祀[[江之島]][[辯才天]],兒玉氏並為仙洞題名為「靈仙洞」,相關事項由七里氏委託細野氏辦理。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5月細野氏前往[[鎌倉]]迎請神像,6月抵達基隆,辦務署通令全體市民放假一天以慶祝。神像之鎮座式由七里氏親自朗讀祭文,並請臨濟宗僧侶誦經,伴隨渡船、料理、[[藝妓]][[慶典遊行|遊行]]等活動,人潮洶湧。大約同時七里氏和市民也在仙洞口建立了安奉《金光明經》經文石的[[塔|最勝寶塔]]。 葉玉雯認為此時似乎尚未建立臨濟宗布教所。 ;柴田慈孝任內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11月,七里恭三郎因[[臺灣總督府|總督府]][[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二十廳(1901)|官制改革]]被廢官,前往[[中國]][[吉林]]開發新事業失敗。隨後其又參與[[日俄戰爭]]、擔任川崎造船所(今[[川崎重工業]]前身)中國顧問,遂經常往返臺、中、日三地,在[[艋舺]]參與宴會或贈送玩物給地方[[仕紳]]。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由沈相其起始,後復有十二位仕紳於《[[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基隆八景詩作,分別為乃蘭氏([[許梓桑]])、蔡耀垣、作舟氏、江蘊和、張昭德、許松英、呂致知、許敬杆、林孝松、蔡一靜等人,內容皆提及仙洞。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臺灣日日新報》記者、詩人黃茂清(字植亭)前往探訪時仙洞[[香火]]旺盛,有一位老人居住於此,並為文人出遊之地。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七里氏重遊仙洞時發現該地無人看管、已然荒廢,故捐資500圓請臨濟宗基隆布教使柴田慈孝重新整修,並比照鎮座式規模於3月19日舉辦盛大祭典,期間並施放煙火。柴田氏於祭典完後便返回日本擔任[[栃木縣]][[足利市]][[住職]]兼[[覺王山日泰寺]]執事。 ;伊東大器任內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5月,伊東大器奉派至基隆,明治四十年(1907年)升為主任布教師,同年7月《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慎堂探訪時仙洞外已建有布教所。 明治四十年(1907年)11月伊東氏向總督府申請將辯才天由右邊移至中央,維持經費來源為當地居民發起([[互助會]])的[[利息]],互助會費用則由基隆仕紳小林伊三郎、石川豐之兩人管理,信徒總代為吉川榮三郎、太平誠意、小川伊三郎、三谷助三郎、中根幸太郎等五人。不過由於此時布教所尚未正式成立,故[[基隆廳]]將伊東氏之職稱改為「辯才天守護者」。 明治四十年(1907年)12月,代明宮第二代堂主張添福與信徒總代五人簽訂土地使用協約書,並由基隆區街庄長[[許梓桑]]作見證。協約中張添福同意將仙洞無償、無期限借與伊東大器、信徒總代使用,不過也要求辯天需與原先神明合祀、加蓋其他建築需經代明宮同意。 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5月20日,仙洞巖曾與基隆另兩所佛寺久寶寺、光尊寺共同倡議舉辦[[英國君主]][[愛德華七世]]奉吊會,地點在光尊寺。 [[大正]]六年(1917年)伊東氏即似未經代明宮同意便興建其他建物,大正十二年(1923年)伊東氏更聲稱獲得仙洞土地所有權。 大正十四年(1925年)仕紳[[黃純青]]前往遊覽,表示洞口裝設木牆像商店,中門上貼有書寫[[對聯]]的紅紙不夠脫俗。大正十五年(1926年)[[農曆]]六月該寺神明之[[乾親|緣女]]捐造仙洞石椅。 大正十五年(1926年)伊東氏向總督府申請設置最勝禪寺,並得到[[臨濟宗]][[妙心寺|妙心寺派]]正式稱號「靈仙洞最勝寺」。[[昭和]]四年(1929年)5月該寺建立[[基隆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第九番觀音石像,6月2日伊東氏無疾而終,享壽65歲。昭和十六年(1941年)伊東氏時,署名「仙洞道人」者曾寫詩紀念,並表示伊東氏曾於[[圓寂]]前七日留下「妙用自由坐脫戈」之[[預言]],後於6月2日[[坐禪]]而逝。 ;代理期間及河野義雄任內 伊東氏[[圓寂]]後由重谷宜隆、安田文秀暫時代理,昭和四年(1929年)8月後由河野義雄。擔任住職至少6年(昭和四-十年(1929-1935年),期間經常巡迴演講及投稿《[[南瀛佛教會|南瀛佛教]]》月刊。 ;田窪秀南任內 河野氏返日後由田窪秀南接任住職。昭和十四年(1939年)[[天臺宗]][[斌宗法師]]自中國求法回臺,受到日人懷疑而軟禁於基隆港,田窪氏曾受臨濟宗在臺布教監督高林玄寶之派遣,與[[凌雲禪寺]]沈本圓為其作保,學者葉玉雯也因此事推測其就任時間最晚為昭和十四年(1939年)。 仙洞巖在日治時期曾有「靈仙洞最勝寺」、「靈仙洞最勝禪寺」、「基隆仙洞辨天宮」等等稱呼。 === 戰後時期 === [[二戰]]結束後田窪氏家族仍留守在仙洞巖。[[臺灣戰後時期|民國]]34年(1945年)12月基隆憲兵隊欲徵用仙洞巖為[[中華民國國語|國語]]講習所,田窪氏以寺院及洞窟狹小、且經常舉辦葬儀[[法會]]拒絕,卻遭[[中華民國憲兵|憲兵]]毆打並毀壞佛像、佛壇。其後憲兵更刑求田窪氏,田窪氏於被迫寫謝罪狀後才被釋放。民國35年(1946年)1月4名憲兵再次前來並強迫田窪氏遷出,田窪氏家族逃至[[臺北市]][[老松町 (臺北市)|老松町]]信徒村松垚太郎家中,並向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涉外委員澁谷中佐[[陳情]],其後不知所終。 不久後仙洞巖出售給[[靈泉禪寺]][[優婆塞]]吳榮發,後由普緣[[法師 (佛教)|法師]]([[俗名]]吳柳鶯)、普真法師、修照法師陸續接任住持。 民國45年(1956年)吳自炤、仙足尼師、普緣法師等人買下最勝寺之土地和房子。 [[民俗學家]]、[[美術史]]家[[施翠峰]]於民國63年(1974年)時表示仙洞巖為當時基隆最負盛名的古蹟。 民國70年(1981年)最勝寺重建。 民國95年(2006年)7月11日,仙洞巖由基隆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暨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登錄為[[中華民國文化資產文化景觀類|文化景觀]],為基隆市第一處文化景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仙洞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