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08.2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伊阙 的原始碼
←
伊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伊阙.jpg|thumb|right| [http://00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90109/20190109091802_79004e118fd306799625a71bad6855fd_1.jpeg 原图链接] [http://mini.eastday.com/a/190109091802930.html 图片来自东方头条网] ]] [[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东山)、龙门山(西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中文名 伊阙 现命名 龙门 地理位置 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 所属省份 河南省洛阳市 命名时间 春秋战国 特 点 两岸香山、钟灵毓秀、伊水中流等 ==名胜史迹==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东周时期,西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起来,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就是位于中原要冲的韩魏两国。公元前307年秦军占领宜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国乘齐、魏相持之际,蚕食中原要冲的韩、魏土地。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94),秦左庶长白起率军夺占韩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 南),继续向韩、魏进攻。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 伊水流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联军已据险扼守,呈对峙态势。次年,白起升任左更,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9996279&ver=2813&signature=8GleqobHBFoi 《大秦赋》中的“伊阙”,战略地位有多高?西周君如鲠在喉] </ref> 。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 原扩展。 ==炀帝建都==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称帝,决定把国都建在洛阳。《元和郡县图志》载,杨广带着群臣,登上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大发感慨:“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很多大臣面面相觑,有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站了出来,说:“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炀帝龙颜大悦,顺势和大臣们商议起了建都洛阳的事。建好的都城正门就对着伊阙,加上皇帝一向喜欢自称真龙天子,之后伊阙便改称龙门了<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3×tamp=1609996279&ver=1&signature=qwr1Zf9VUQNsB5Ko6hg3riGiZqIatBb9rvC5VJtMHd3EFmeKQOzkaaMbWCGERzXDxwNzxGl2e1NwNIdLqQEinZrhP509KEDr3PGBFxgfGFNd5aSOZwl4wlwrtKu5mc44tietbqzHleRzkESrU73hVw== 伊川伊阙故城:“问鼎中原”与“债台高筑”的发生地!] </ref> 。 ==龙门石窟==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于朝野上下崇奉佛教,他们便在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上开凿石窟,发愿造像。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的龙门石窟,并不是北魏一个朝代完成的,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前后持续了400多年,经历了北魏和盛唐两个开凿高峰。虽历经自然风化和人为毁坏,龙门石窟仍存有窟龛23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通)、佛塔80座,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精舍临峭壁,千龛绕层阿”的石窟艺术,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工艺最精湛的洞窟之一,可谓精美绝伦。该洞自公元493年在峡谷峭壁上开凿,历时10余年才完工。在洞中凿龛造像的除了皇室贵族,还有地方官吏,都管阙口游击校尉司马解伯达、阙口功曹吏张英周、阙口逻队主和道恭也赫然名列其中。看看这些官职,你能发现什么?对了!他们似乎都是伊阙关的守关将士。这个现象比较有趣。试想当年,一边是工匠热火朝天地凿石开窟,一边是守关将士巡逻放哨,两者近在咫尺,大概守关将士也常被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吵得睡不着觉,既然“近水楼台”,那么,不妨也凑一下热闹。龙门的水光山色不仅吸引着古人在此开窟造像,还使他们在山林间广筑寺刹。史载西晋时这里已有“山寺”,自北魏至唐宋则有石窟、灵岩、广化、奉先、香山等十寺,使龙门成了宝塔高耸、殿堂栉比的旅游胜地,不仅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慕名前来,异域高僧也多有游历,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日照、智慧等,都先后来到洛阳修道,去世后葬在龙门的不胜枚举。如今,伊阙关遗址虽已不存,所幸古人在诗中有所记载。唐代陶翰写有《晚出伊阙寄河南裴中丞》:“冉冉时将暮,坐为周南客。前登阙塞门,永眺伊城陌。长川黯已空,千里寒气白。”此诗描述了当年伊阙关周围的景色,我们心目中的伊阙关,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香山白园== 龙门东山因盛产香葛,又称香山,有多次重修的香山寺,白居易墓园。公元829年,白居易58岁,仕途不得意,在学生牛僧孺的帮助下,到东都洛阳任了太子宾客,到公元846年去世,白居易在龙门山水度过18年,自号“香山居士”,写下了许多歌咏洛阳的诗篇。香山寺已经破败。公元832年,任河南尹的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了《修香山寺记》一文,使寺名大振,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对香山寺极为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70岁“退休”后,白居易的生活更加悠然自得,与如满大师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常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在《香山寺二绝》中,他写下了“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的诗句。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清乾隆皇帝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渐渐荒芜。1936年,香山寺又进行了一次重修,寺内新增一座为庆祝蒋介石五十大寿建的两层小楼,人称“蒋宋别墅”。如今,整修一新的香山寺作为龙门石窟景区的一部分,每年迎接大批远近香客和中外游人。在伊阙河道中,原有险滩名“八节滩”,礁石遍布,“剑棱”突出,来往船只常触礁遇险,船夫们将其视为畏途。白居易看到隆冬时节,船夫们还要赤脚踏碎薄冰,推船前行,十分难过。公元844年,他拿出多年积蓄,号召地方民众“贫者出力,仁者施财”,组织人力治理“八节滩”,次年,“八节滩”终于治理好了,过往船只畅通无阻。白居易十分欣慰,意气风发地作《欢喜二偈》,写下“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其中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家人按照他的意愿,将他葬于香山如满大师塔侧,就是今天的白园。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伊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