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0.176.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伤口上的行走(王淑萍) 的原始碼
←
伤口上的行走(王淑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伤口上的行走'''<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357582/pexels-photo-835758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伤口上的行走》'''是[[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伤口上的行走===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由于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这里的农民一直无奈地靠天吃饭。天,偶尔慷慨一次,就要用十次的吝啬来补偿,广种薄收,年复一年,农民的汗水摔在地上,一半是希望一半是失望。 宁夏的12月,是滴水成冰的世界。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每年从十月下旬开始,凛冽的北风就会像刀子一样,一寸一寸剥蚀泥土,一下一下掌掴肌肤。 1920年,[[西北]]遭遇大旱,大路上尘土盈天,田野里一片赤土。此时,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正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剧目,天灾人祸,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饱受煎熬。 但那一年的海原,却受到上天格外的眷顾,[[南华山]]下[[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一片喜庆气象。山洼里的梨树竟然快乐得忘了季节,黄澄澄的秋季果子和白灿灿的春季花朵同时挂在树枝上,果未落,花又开,人们惊叹不已,以为是丰收的好兆头。 谁也不会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地下酝酿。 1920年12月16日,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一笔:“夜地震约一分时止”。先生不会想到,他寥寥的八个字,记下的是千里之外大地震传导到北京的余波,记下的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天灾——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05分53秒(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在丝绸之路的一段上,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巨大的地裂,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巨大的山体滑坡,吞噬了无数的村庄,覆盖了肥沃的平原及谷地,淤塞了河道,山谷变成了湖泊,大山在一夜之间移动到了别的地方。当时的人们被这突兀的地震惊呆了。他们惊奇地叫道:山走了。” 人们说的山,是南华山与西华山,是世代生活在海原的人们赖以生存的母亲山。这两座山虽清贫,但伟岸、刚毅,千万年来,她们用自己的身躯抵挡着风雨,陪着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度过饥荒年月,躲过兵荒马乱,用温柔的臂膀守护着一方百姓。在祖祖辈辈的记忆中,见过电闪雷鸣,见过狂风怒吼,但南华山与西华山巍然屹立的姿态从未改变。 那个夜晚,山走了!她们在瞬间移动躯体,扭曲、错位、崩塌……她们似乎忘了,忘了她们的怀里,还拥着一孔孔冬暖夏凉的窑洞,窑洞里,是无数个温暖的家,家里有父母,丈夫,妻子,儿女…… 山走了!推动山走的力量相当于1200枚广岛原子弹,2.2亿吨TNT炸药,或者11.2个唐山大地震。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幸存者惊魂未定,眼睁睁看着山体移动,捂住胸腔惊呼:“山走了!”跟山同时走的,还有许许多多来不及呼救的邻居,亲人…… 十年九不遇的丰收年,窑洞里,一口口大缸小缸里盛着土豆、小麦、胡麻、香水梨……丰收的喜悦还萦绕在心头,甜蜜的梦刚刚开始。那个夜晚,山头滑落河谷,坡坎凸为丘陵,平地陷入深谷,地下冒出黑水,脚下厚重的大地像是有怪物在穿行,鼓起,落下;落下,又鼓起,整户、整村、整寨的人,瞬间就被黄土深埋,窑没了,家没了,亲人没了,粮食没了……海原,在12月的寒风里发抖。 苜蓿花开的时节,我再一次踏上了去往海原的路。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专为探访那场苦难而来。 山路弯弯,不时地,就有一片紫色闯入视野,苜蓿花开得艳艳,与干涸的土地较着劲,喜欢这种倔强的样子,有骨气的人和物,我都喜欢,它们在光阴的流转里,暗合了我的某种心意。 [[海原地震博物馆]],黄蓝相间的外表,是大地与天空的颜色,楼顶上不锈钢的地球模型,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四周安静得出奇,让这座现代建筑有了一种遗世独立的味道,像一段凝固的旧时光,将九十多年前的那场灾难无言珍藏。 推门。进馆。馆内人不多,墙上的黑白照片,停留在那个人间末日般的夜晚——山在走,窑在抖,大地在咆哮,人们惊恐绝望的呼号声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萦绕在黄土高原的上空……心随着脚步的挪动不断紧缩,抽搐,似有千斤的重物压在肩上,接近窒息。多年来进过好多博物馆,从来没有哪座博物馆像海原地震博物馆一样,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走出博物馆大门,门外广场上,一位约莫80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他对着博物馆望着,一眼不眨地望着,脸上是落寞而忧伤的表情……是不敢进去看吧,有多少亲人定格在了那些黑白照片中? 27万,是遇难的人数。27万的男女老少里,有多少相濡以沫的夫妻,过着不离不弃的日子,有多少相亲相爱的人儿,唱着柔情似水的“花儿”,有多少巧手的女子,绣着一对对鸳鸯,有多少牙牙学语的孩童,有多少耄耄之年的老人……谁能说得清? 201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90周年纪念日。海原地震博物馆在祭日这一天正式开馆,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重又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用“路”来组词,道路,公路,天路,心路……相信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组出好多来。 但在海原,还有一种路,叫摇路。摇摆的摇,大路的路,顾名思义,就是摇出来的路。在那次大地震中,大地扭曲、错位,形成高低不平的断裂带。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震后,人们沿着断裂带走亲访友,日久天长,原本没有路的地方就被踩出了一条条羊肠小路。因为是地震摇出来的路,当地人称之为“摇路”。 在摇路上行走,看着山洼里的村庄和庄稼,摸摸依旧干涸而沉默的泥土,想着那个流传民间的故事,似乎又看到那个须发全白的老者走在古城的街上,一手拿桃,一手拿梨,沿街叫卖“逃”和“离”,可惜满街满城,无人能懂天机。 “摇路”,我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回首看看这被当地百姓称为“破山”,“走山”的地方,突然鼻子一酸,眼眶发热,泪水尚未滴落就已风干——这破山,这摇路。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伤口上的行走(王淑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