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13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伤寒杂病论 的原始碼
←
伤寒杂病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伤寒杂病论.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p3_pstatp_com/c4e9899acbd031b7f873d2c9d06902e4.jpg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232c50102wwf2.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ref>[https://www.sohu.com/a/199156775_372464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15)|品味经典之《伤寒杂病论》],搜狐,2017-10-20</ref>。此书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 因为[[历史]]因素,本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分别流通。 ==名称释义== 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本书最早名为《伤寒卒病论》。[[宋代]]校正医书局认为“卒”为“杂”之误,更名为《伤寒杂病论》;传统上皆取宋代的看法。据此,本书之作,将病症区分为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两种。 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被称为《伤寒论》,创设六经辨证,并列方治,用以治疗外感伤寒。 于内伤杂病上,于[[霍乱病]]、百合病、阴阳毒、疟病、虚劳、瘀血病、胸痹病、水饮病、咳嗽病、妇女杂病等皆有涉入,依病名分类,列方处置,称为《金匮要略》,独立成书。 另一个传统看法,认为伤寒伤人,卒不急防,故张仲景将此书命名为《伤寒卒病论》。 近代[[日本]][[学者]]大冢敬节发现康平本《伤寒论》,书名原题为《伤寒卒病论》。他认为“卒”是统领的意思,因此本书之作,是以六经辨证统治伤寒与杂病,故名为《伤寒卒病论》。 难经中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广义地说,是‘伤于寒’,上述所提及五种病都伤于寒所引起。 ==作者==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生平不详。对他生平的记载,最早出自《宋校伤寒论序》。《宋校伤寒论序》引用[[唐代]][[甘伯宗]]《名医录》的记录,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在宋朝后就已经失传。 ==历史与版本== 据传,[[东汉]]末年张仲景,见动乱频繁,疫病流行,引发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他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据《针灸甲乙经》的序文所说,援引《汤液经法》药方,与《内经》理论合一,完成了这部被后世称誉为“方书之祖”的中医学巨著。但此书写成后,因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以致原书散佚不全。它的原始面貌,虽经后世考据,仍然无法完全了解。后世所知的《伤寒论》是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ref>[http://news.lyd.com.cn/system/2019/05/14/031278643.shtml 王叔和:千载留名的太医令],洛阳网, 2019-05-14 </ref>,编纂所成。 经王叔和整理过后的版本,被称为《张仲景伤寒》、《张仲景方》或《王叔和张仲景方》,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民间。在这段期间,抄本流传的状况并不清楚,在同时期的医书,如《肘后方》、《针灸甲乙经》、《小品方》、《辅行诀》中皆有抄录部分的伤寒论内容。在[[隋代]]太医[[巢元方]]编著《诸病源候论》时也收录了许多伤寒论的内容。 ==视频== ===<center>伤寒杂病论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郝万山讲《伤寒杂病论》</center> <center>{{#ev:youku|XMzkxNzg3OTQyOA|560|center}}</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伤寒杂病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