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1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的原始碼
←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13558641/b81cf5cbecc1eb2b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489010/3680680581/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爱情不堪直视,孤独才是唯一真相 关于爱的危险、狡黠、颓丧和悲凉,写给真正的精神贵族 马洛伊•山多尔用一生写就的挚爱之作 前妻坐在街角的甜品店,悄悄看着丈夫为第二任妻子打包橘皮蜜饯。 咖啡店里,出身优越的丈夫回忆起第二任妻子在床上偷偷观察自己时那半迎合半嘲讽的眼神。他视她为真爱,可眼神浇灭了一切火焰。 曾是夫家女佣的第二任妻子与情人彻夜长谈。丈夫家满橱的袜子、领带和整墙的书曾让她觉得自己的 双手格外肮脏,而丈夫身上万年不变的甘草味令她感到恶心。 多年后,情人在美国的小酒吧里偶遇逃亡的丈夫,目送他消失在贫民窟。 关于《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是马洛伊•山多尔最偏爱的作品。在书中,马洛伊以四位当事人的独白,回忆了两段失败的姻缘,道出这位精神骑士对于爱情的期盼和彻悟,追忆了欧洲最后一代贵族的文化追求与品格坚守。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匈牙利语原本是两本书。1941年,马洛伊写了《真爱》,一对已经分开的上中产阶级夫妇站在各自立场讲述彼此失败的婚姻。伪装成独白的不止是爱情,还有罗生门般难解的人生真相。四十年后的1980年,流亡近三十年的马洛伊决定续写这段爱情故事。《尤迪特……和尾声》以一对情人独白的形式,从截然不同的阶级立场,将四十年前的故事延续到了当下,延伸到了美国,为逝去的时代和被战争和革命消灭了的“市民文化”唱了挽歌。作者在书里留下了自己的影子——站在被炸毁的公寓废墟中央,站在几万卷被炸成纸浆了的书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毁灭。这是马洛伊一生唯一续写的小说,可见他对这部书情有独钟。作者去世后,《真爱》和《尤迪特……和尾声》被合订在一起出版,就是《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匈牙利文学评论家普莫卡奇•贝拉 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与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与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 ——德国《时代周报》 == 作者简介 == [[马洛伊·山多尔]]—— 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贵族家庭,然而一生困顿颠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异乡。他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后被追赠匈牙利文学最高荣誉“科舒特奖”。他亦是二十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和孤独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质朴的文字蕴藏着千军万马,情感磅礴而表达节制。他写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友情与爱情的辩证,阶级和文化的攻守,冷静的叙述下暗流汹涌。德国文学批评界说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托马斯•曼,穆齐尔,卡夫卡并列。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 他是马洛伊·山多尔! == 原文摘录 == 想让人去理解行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真正意义是很难的。比方说,当有人死去时,你不明白。死去的人被埋葬了,你仍然没有感觉。在世人面前,社会场合中你穿着孝服,并以庄严、肃穆的神情凝视前方,但是之后当你独自回到家后,就会开始打哈欠或挠鼻子,你会找本书来看,宁愿想着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情,却唯独不会去想那位你应该哀悼的死者。你在外面表现的是一个样子,有着得体的忧郁和葬礼般的沉痛;但是在家里,你又会讶异地发觉,你什么都没有感觉到,你所拥有的最多只是一种罪恶的满足感和轻松感。另外还有冷漠,深深的冷漠。这种感觉会持续一会儿,数日,甚至数月。你一向都在欺骗这个世界,带着阴险狡猾的冷漠生活着。然后,在许久之后的某一天,或许在一年之后,当死者早已腐烂后,你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感到一阵晕厥,只能倚在墙边休息,因为你终于明白了。明白了什么?那种感情,把你与死者联系到一起的东西,明白了死亡的意义。你终于明白了那个事实,就算你用十指扒开泥土,找到他的骨骸也徒然无用,你再也无法见到他的笑容了,这世上的所有智慧和力量都无法让他起死回生,无法让他再次面带微笑向你走来。你可以带领军队占领五大洲,但这都无济于事。然后你便开始尖叫,又或者也不是这样的,你只是面色苍白地站在街上,感觉失去了意识,就像世界的意义也随之而逝,尘世中只留下你孤身一人。 真爱的目的并不是幸福,不是田园诗般的浪漫,不是在盛开的椴树下,在透着树冠隐约可见的点着温柔灯光的走廊上,在沐浴着微醺灯光、散发着惬意香气的家门前手牵手的浪漫……这是生活,但不是爱情。爱是一道燃烧得更加颓丧、也更加危险的火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萌生出一种遭遇这种毁灭性激情的欲望。到了那时,你便不再想把一切都留给自己了,你也不再希望爱情能给你提供一种更健康、更平静、更满足的生活,你只是想要存在而已;你很清楚,你只会想要以一种完整的形式存在,即使是以灰飞烟灭作为代价。这种欲望只有在生活晚一些的阶段才会出现,还有许多人都不会有这种感觉,永远都不会……因为他们太过谨慎了…… == 书评 == 在七夕这个日子读完了《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一书,在笔记本上写了不少摘抄。全书由四个人的独白构成,一对失败婚姻的夫妻俩,加上男人的第二个妻子,以及第二个妻子的情人,在看的过程中更喜欢前半段夫妻俩各自的独白,看到后记才知道,果然这是由两本书拼接而成的,作者写作两本书相隔了许多年,亦是时移世易。 我看到豆瓣评论里有一句挺有意思,“其实书名更应该叫《伪装成爱情的独白》”。在爱情里的我们,常常是书中的几种形象: 一个家境良好,美丽优雅的女性,嫁给了市民阶层的男性(书中所说市民阶层大致可理解为富有的中产阶级),她爱他。她想要了解他的想法,她想和他有更加亲密、更加深刻的关系。对方却始终对他关着一扇门,她感到他的心里住着另外一个人,在了解了真相后她选择了离开。在爱里我们可能是她,想尽一切办法走进对方的内心,求而不得,更有甚者,迷失自我,同时强烈的爱也给了对方巨大的压力。在她的独白中有一段是她带着迷茫的心向神父忏悔,神父用他那看破一切的表情告诉她,光有爱是不够的,爱可能变得极度自私,应当要谦卑地去爱,带着信仰。我很欣赏她最终离开的决定,相比书中的另外几个人物,在我看来她的结局是最圆满的。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长大,父母相敬如宾,礼貌而又疏离,带着深深的骄傲和固执的男性,从第一次见到家里新来的女仆时就感受到了爱情的萌动,但却娶了另一个女人,他不爱她,他们的小孩意外去世后,他在这个家里越发感到束缚。他有一个作家朋友,他们常常分享彼此的生活感受,作家朋友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一个生命的见证人。他节制地生活,时刻感受着生命的孤独。和第一个妻子离婚以后,他对于孤独的生命体验更加深刻。书里有一段他思念离开了她家的女仆的独白,明知她去了英国,却不知她具体身在何处,即使知道了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在旅途中时空感完全改变,不变的是对她的思念,这段独白非常感人。后来,她回来了,他们结婚以后,他却发现到西欧游历了一圈的女仆已经变了,她不再是他心目中那个虽然贫穷但却会和他平等对话的姑娘了,她已经学会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但同时她也一直心怀不安。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与她离婚。在爱里我们也可能是他,没有在一起时,心怀对另一半的幻想,在一起后却觉得时过境迁,她早已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才知相见确实不如怀念。 以上仅是从爱情这个单一的视角出发看待这个故事,而从更深层次看,书里的每个人都在爱里寻找着身份的认同,希望通过爱来摆脱孤独。“阶层”这个词在书里反复出现,第一个女人和男人同属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第二个女人是男人家的女仆,他们的成长环境迥异。男人的一生都倍感孤独,和来自同一阶层的第一个女人的婚姻反而让他更加孤独,而在和他以为他爱上的第二个女人的婚姻中,他在得到的同时就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不可减轻的自卑感在第二个女人的独白中展现得更加明显,她成长在贫穷的家庭中,小时候住在类似洞穴的地方,刚来到男人家里时,她受到了厨娘男仆等人的讥笑。在她的眼里,男人家庭的生活习惯太奇怪了,卫生纸和卫生间地板的颜色一样,每个月都有书商寄来所有的新书,但却很少有人去读新书,等等。在这个全新的世界,她慢慢学习。一直到她嫁给男人以后,所有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她都已学会,但她内心知道自己只学会了表面,中产阶级隐忍的性格、严肃而又微妙的微笑、推倒一切后还能重来的品质,她从未学会。在和男人的婚姻中,她感到自己仍似“男人的爱宠”,她将男人对她的包容视作施舍,她觉得自己也并不爱他,甚至到男人提出分手的那一刻,她的反应是“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引用一位豆瓣用户TranquilSep的书评,“对激情的冲动,对迷离之爱的追求与渴望的表象之下,其实是作为一个人对自我的歇斯底里的追问和对身份近乎偏执的探索。男人和女人,都希冀通过爱情来实现对自我身份的某种突破与反叛,希冀通过爱与爱的对象来触及凭借一己之力所无法企及的生命的内核。而他们失望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身上可见与不可见的历史的守护与延续。每一个人,都自成为一个精密的世界。”书里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仍然是孤独,这一事实无法通过任何感情和关系改变,而本书或许确实更切合《伪装成爱情的独白》这一题目。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577690/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