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7.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伯力 的原始碼
←
伯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伯力'''<br><img src="https://www.huane.net/uploads/20180917/de77ebf907cdcf55278317e5337da9f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huane.net/article/49 圖片來自huane]</small> |} '''伯力''',俄語名'''哈巴罗夫斯克'''(一譯'''喀巴羅甫斯克''',Хаба́ровск),位於[[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交界處東側,中俄边界处,北距[[海参崴]]800|km,為[[俄羅斯聯邦]][[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首府]],2002年至2018年間是[[遠東聯邦管區]][[行政中心]]。 「伯力」是該市的中國傳統名,此地原屬中國清朝管辖。1858年,[[俄罗斯帝国]]在此地建立要塞,以俄國探險家[[葉羅費·帕夫洛維奇·哈巴羅夫]]的名字命名為「哈巴羅夫斯克」。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後正式割讓予俄国。 哈巴羅夫斯克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根據[[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ref>[https://xuewen.cnki.net/R2007080090002151.html 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xuewen</ref> ,該市人口數量達600,623人;到了[[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該市的人口數量降至583,072人。 == 歷史 == [[唐]][[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任命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为勃利[[刺史]],並將[[黑水都督府]]勃利州治所設於今日的哈巴羅夫斯克。到了[[遼朝]],勃利改名為「剖阿里」,並設有五國部[[節度使]],轄黑龍江下游各部。 15世紀,[[明朝]]在此設[[巴忽魯衛]],隸屬于[[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后金]][[崇德]]八年(1643年),在此設[[博和哩噶珊]]。「頗黎」、「勃利」、「博和哩」、「剖阿里」都是「伯力」、「伯利」的[[漢語]][[諧音 (語言學)|諧音]],來源於部落名「博和哩」(ᠪᠣᡥᠣᡵᡳ)。據《[[滿洲源流考]]》卷11《疆域》載:“博和哩,滿洲語,豌豆也”。 清朝年間,此地屬於[[吉林將軍|吉林]][[依蘭縣|三姓]]副都統管轄。 1858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亞歷山大二世]]派遣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穆拉維約夫]]侵佔中國[[黑龍江]]沿岸並在此設軍事哨所。穆拉維約夫爲紀念17世紀俄國探險家[[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在遠東地區的探勘行動,將伯力改稱爲「哈巴羅夫卡」(Хабаровка)。隨著居民點的擴大,1883年10月又改爲「哈巴羅夫斯克」(Хабаровск)。俄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根據1860年《[[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原屬[[清朝]]位於[[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交界處東側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連同[[庫頁島]]一併割讓予俄國,伯力遂属俄境。丧失伯力城之后,中国在[[牡丹江]]流域另建“勃利”,以延续“伯利”之统辖边疆功能,即今[[七台河市]]的[[勃利县]]。 20世纪初,哈巴罗夫斯克随[[西伯利亚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而兴起,此后成为俄远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国试图收回[[中东铁路]],与苏联爆发冲突,苏联决定对中国发动战争,[[共产国际]]远东局在伯力组建了“[[远东工人游击队]]”,受远东军区司令的[[加伦将军]]指挥,派[[刘伯承]]与[[叶剑英]]参与并组织训练部队,与[[国民政府]]军[[张学良]]部作战,协助苏联进攻[[中国]]的[[黑龙江]][[海拉尔]]之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伯力的[[维亚特斯科耶]]组建了[[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成员主要为原东北抗联败退入苏联境内的成员。二战结束后,曾在此市对[[日本]][[关东军]]战犯进行审判,即[[伯力审判]]。 == 名称 == 伯力又名'''伯利'''。此名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的[[勃利州]]。[[遼朝]]時期此地被稱作[[剖阿里]]。1858年,沙俄在此地建造军事要塞,以探險家[[葉羅費·帕夫洛維奇·哈巴羅夫]]的名字,将之命名为“哈巴罗夫斯克”。1860年依据《[[中俄北京条约]]》,此地正式被清政府割让给俄罗斯。 目前华語地區仍普遍将此城市称为'''伯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地图标记为'''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根据[[中国国家测绘局]]2003年5月9日发布的《[[s: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汉语版地图中“哈巴罗夫斯克”之后必须括注中国名称“伯力”,汉语拼音版地图和外文版地图除外。中國大陸官媒對此城市的譯名使用不統一,有時使用「哈巴羅夫斯克」,有時使用「伯力」。 [[中華民國]]官方仍然沿用「伯力」這個傳統地名。[[臺灣]]媒體對該市的稱呼不統一,或譯為「哈巴羅夫斯克」,或沿用傳統名字「伯力」。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10-799 史地類:世界史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伯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