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76.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佐久間左馬太 的原始碼
←
佐久間左馬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佐久間左馬太''' </p> |- |<center><img src="https://livedoor.blogimg.jp/easthall/imgs/b/6/b630ae0d.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easthall.blog.jp/archives/16127232.html 圖片來自easthall] </small> |} '''佐久間左馬太'''(さくま さまた,{{bd|1844年|11月19日|1915年|8月5日|catIdx=Sakuma, Samata}})雅號'''研海''',出身[[日本]][[長州藩]](今[[山口縣]]),[[台灣日治時期]]第5任[[台灣總督|總督]](1906年4月11日—1915年4月30日在任),也是在任期間最長的台灣總督。1874年為中佐時曾[[牡丹社事件|攻打牡丹社]],1898年晉升為大將。 ==生平== 1844年11月19日(天保15年10月10日),佐久間左馬太出生於長州阿武郡河添村(現在的[[山口縣]][[萩市]]河添),為[[長州藩]]士岡村孫七的次男,之後成為佐久間竹之丞養子。加入[[奇兵隊]]後,隨[[大村益次郎]]學習西洋兵法。 1866年([[慶應]]2年)[[第二次长州征伐|第二次長州征伐]]時,擔任長州藩軍龜山隊的大隊長,參加[[芸州口之戰]]。 1868年(慶應4年)[[戊辰戰爭]],佐久間左馬太轉戰於棚倉、二本松、會津,[[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成立後成為陸軍軍人,1872年(明治5年)升任陸軍大尉,被任命為'''西海鎮台付'''。 1874年([[明治]]7年)2月[[士族反亂|佐賀之亂]]平定後,轉任熊本鎮台參謀長,並參與[[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因事件中強襲石門部落,使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等多名臺灣原住民戰死,被稱為「鬼佐久間」。 1877年(明治10年)擔任步兵第6連隊長,加入[[西南戰爭]]。1881年(明治14年)2月,昇任陸軍少将,仙台鎮台司令官,1885年(明治18年)5月擔任步兵第10旅團長,1886年(明治19年)晉升陸軍中將,於翌年被授予[[男爵]]爵位。 1894年(明治27年)日清戰爭中,擔任第2師團長出征威海衛攻略戰。戰爭結束後的1895年(明治28年)5月,就任威海衛占領地總督,同年被授予[[勳一等旭日大綬章]]並晉封[[子爵]]。在近衛師団長、中部都督的經歷後,1898年(明治31年)晉升[[日本陸軍大將列表|陸軍大將]]。1904年(明治37年)在東京衛戍總督任後,1906年(明治39年)4月出任[[台灣總督]]並被授予勳一等旭日桐花大綬章,1907年(明治40年)晉封[[伯爵]]。 ==擔任台灣總督== 在台灣發生玉井事件以後,[[台灣]]全島的[[漢人]]抗日活動在一段時間後逐漸趨於平息,日本政府遂將目光轉向處理[[台灣原住民|原住民]]事務,並且決定採用武力對付原住民。因為佐久間曾經參與對原住民作戰的[[牡丹社事件]],日本遂決定啟用他擔任總督。佐久間在任內不斷地對原住民用兵,其有名的「[[五年理蕃計畫]]」,以北討[[泰雅族]],南撫[[布農族]]為原則,一方面以「以蕃制蕃」外,也對原住民發動「理蕃戰役」(約160多次)。當處理原住民事務告一段落之後,隨即卸下總督職務,並於3個月後以71歲高齡去世。任內發生[[林圯埔事件]](1912年3月23日)、[[土庫事件]](1912年6月),被稱為「鐵血總督」,是台灣總督中在任最久的一位。獎勵移民,在花蓮港廳設「吉野村」(今[[吉安鄉]])、「豐田村」(今[[壽豐鄉]]豐田村)、「林田村」(今[[鳳林鎮 (台灣)|鳳林鎮]]南平里);設置台北市主要街道的下水道,普及郵政、電信事業;資助台北了覺寺(現[[十普寺]])改建本堂。佐久間到台灣當總督之前,就曾參加過1874年著名的[[石門古戰場|石門之役]],然其最有名莫過於1914年的[[太魯閣戰爭]],總部設於[[石門山 (南投縣)|石門山]]山下,率領約2萬人的大軍親征。 ===明治天皇駕崩=== 從《[[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在1912年(明治45年)7月20日即有[[明治天皇]]御體微恙的東京特急新聞發出,天皇在14日因腸胃不適而不暢;至19日半夜[[發燒]]到40.5度;21日[[御醫]]青山胤通及三浦謹之助診斷有[[尿毒症]]的情形,開始緊急治療,東宮殿下(即皇太子)及各大臣等隨侍在側。同日臺灣各界開始有祈福儀式,記者探訪臺北[[古亭 (臺北市)|古亭庄]]川屋敷及各料亭,原本熱鬧的街景變的安靜肅穆,市民為天皇祈福,時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也於24日返日入京,而26日[[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率領臺灣總督府官員由也在[[臺灣神社]]進行祈禱祭,還有一則報導[[嘉義小學校]]校長小野田鎮三郎率尋常高等科五年級以上學生進行祈福。之後病情越不樂觀,各地如臺北中學會學生、國語學校乙種師範生、中學校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學生、[[宜蘭縣宜蘭市中山國民小學|宜蘭公學校]]、臺北婦女會等;宗教團體如岡山神社、打狗金刀比羅神社、臺北基督聯合會、八甲街日蓮宗總會等都有祈福儀式。 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隔日的報紙才披露消息。明治天皇於30日0:43過世,[[大正天皇|皇太子嘉仁]]於30日1:00舉行「踐祚」儀式,表示交接完成,爾後「新帝依據皇室典範規定,召集樞密顧問官,就年號進行討論,之後再以詔書發布。」《官報》,7月30日的〈號外〉就刊出詔書,「遵守先帝的定制,將明治45年7月30日以後改為大正元年」,而[[日本內閣|內閣]]、[[臺灣總督府]]、[[朝鮮總督府]]、[[關東都督府]]及[[日本軍|軍隊]]的「告示」、「省令」、「訓令」等也重新從1號開始計算。 1912年(大正元年)9月13日到15日,於[[東京府|東京]]舉行明治天皇大喪儀,[[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宣布各級學校辦理遙拜祭,並演唱「[[大行皇帝|大行天皇]]奉悼歌」。但在公文中凡行文為「大行天皇」者,都被上級改為「明治天皇」。這個用法是當天皇過世時,就尊稱為「大行天皇」,是在天皇的[[謚號]]還沒確定前的用法。明治天皇即位後其實用了慶應、明治兩個年號,而其確立了日後天皇一世一年號的用法,但目前還未實施,因此在官方文書仍用此名號。而原本在大喪儀期間通信、鐵路、電信等要暫停服務,但在[[民政長官]]修改下仍如常運作。隨著新天皇的即位,公文的「議按用紙」也將改定。也以敕令通過[[恩赦令]],於9月26日的調查,臺北、臺中、臺南監獄及假釋中符合大赦規定的有136人,悉數為本島人,大多數是因為匪徒案被處[[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者,當然也可能是打著抗日旗號者,之後還有追加逃獄者21人也給予赦免,等同放棄追捕。而官方對這批特赦者相當重視,每周都有以臺灣總督名義上陳[[內閣總理大臣]]的「本島ニ大赦令施行情況報告」,而特赦簽呈也是要由內閣總理大臣批准。 ==墜落斷崖殞命傳聞== 1914年([[大正]]3年)6月26日,年逾七旬的佐久間左馬太親率日本陸軍及警察隊萬餘人,以大軍壓境之姿態進兵太魯閣族人區域,在西拉歐卡(Siraoka)突遭襲擊,自斷崖墜落30餘公尺深之溪谷,而負傷,經埔里送返臺北,轉赴日本,隔年1915年(大正4年)8月5日於[[仙台]]過世。另有一說法是,佐久間左馬太當時即隕命,遺體送回日本後才發布死訊。佐久間在日皇及日人心目中,是唯一能解決番害之「理番高手」,其理番五年計劃,已被國會及日皇認同,但一旦公布理番高手被番人襲擊,不僅會使日本國民引發政治動盪,予國際間極大的笑柄。有鑑於此,日方越是保密。 然而上述二說不明出處。曾有賽德克族古宏希盼,於2001-2003年在花蓮秀林、萬榮、卓溪等三個鄉成功訪談耆老108人(75-89歲) 但經查佐久間佐馬太在大正3年(1914年)6月26日並未率軍出征,而是在セラオカフニ司令部(Selaokahuni,約今花蓮縣秀林鄉西拉歐卡,海拔4,700尺,約1,410公尺)。 當日早上用餐完,7點半左右,佐久間總督為巡視新開的前進路線,帶著師井警部補(可能為師井百合一)等人外出,未乘坐馬匹或民伕抬轎,而且,從當時公布的斷崖照片來看,恐怕連人走路都危險。結果,從附近的斷崖(位於司令部帳營1,100尺上方,約330公尺上方)墜落20間(36公尺)負傷。據當時趕往司令部報告的塚田巡查說,總督墜落後,呈現由樹枝所支撐的狀態,不省人事。師井警部補因職責投身相救,也呈現相同狀態。經隨員救護,暫歇後,送回營地。之後,直到8月13日返回之前,佐久間總督都在溪底的營帳靜養。但是,6月29日後仍有指揮部隊繼續討伐原住民,直到8月10日舉行托博閣社(トボコ,Toboko,約今花蓮秀林鄉秀林村民有部落)等9個社歸順式結束。 8月19日下午4時56分「凱旋」回到臺北,在臺北車站接受文武官員、團體及民眾歡迎。9月19日「上京」,回日本內地,向天皇報告討伐太魯閣蕃的狀況,並且療傷。12月8日回臺灣,12月21日,接見來臺北的內太魯閣蕃人143名(包含內タウサイ蕃人46名)。 隔年大正4年(1915年)5月1日「依願免本官」,<ref>杉山靖憲,《臺灣歷代總督之治績》,東京:帝國行政學會,1922,頁167。</ref>8月5日過世,時年七十一歲。<ref>《官報》第907號,大正4(1915)年8月10日,頁174,「彙報-官廳事項-官吏薨去」刊載:退役陸軍大將正二位勳一等伯爵佐久間佐馬太於本月5日過世。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53015/3 {{Wayback|url=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53015/3 |date=20190806072625 }}</ref> 傳聞其當場死係為顧及日本國家顏面而予隱瞞,恐屬謬誤。一位地方最高首長正在推動重要工作,而且是與戰事有關的事務身亡,要隱瞞近一年之久,還要解決當下全臺灣事務及「理番事業」等複雜工作,以及遺體要擺上那麼久時間不下葬還要從深山上運出來,若要人不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根據《佐久間總督カラパウ討伐軍記錄寫真集》,保存關於他負傷地點、負傷之後活動的照片。而且佐久間總督負傷的消息在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都有連日報導,甚至連傷勢情況都公開,引起各界的關切及天皇慰問。再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總督批示,若是總督不在,會註明總督「不在」;若是分層負責,總督就會「委任」;如果親自批示,總督就會花押(簽名)或蓋章。佐久間總督是以蓋章為主。大正4(1915)年2月8日佐久間總督還有批示,任命臺灣公立中學校長田川辰一為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長,即今天臺中一中的前身。 對於佐久間總督在負傷的一年後離世,仍有看法認為可能受此事件影響所致。 此後[[臺灣總督府]]在行政改革中,將太魯閣人所居住之全部區域定名為「研海事業區」(「研海」是佐久間左馬太的雅號)。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Category:人物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Wayback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佐久間左馬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