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6.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何友 的原始碼
←
何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何友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何友.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4%BD%95%E5%8F%8B%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4%BD%95%E5%8F%8B%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102f4a391a948cf0549ce082e9d29deb&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267d00b843666e836b4a95b083b11ea6&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http://www.kongzhi.net/news/detail_154514.html 来自控制网]]]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 出生日期 = 1956年10月} | 出生地点 = 吉林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 '''何友''',生于1956年10月,男,[[吉林]]磐石人,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42602659.html] ,中国工程院</ref>,还是一名海军少将。1982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指控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 ==荣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50余篇论文被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收录;出版专著5部。在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8项。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ref>[https://seee.sues.edu.cn/a5/40/c15277a173376/page.htm]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2019-09-08</ref> 。 ==人物经历== 何友,曾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军少将军衔<ref>[http://www.kepuchina.cn/person/my/201712/t20171218_316756.shtml] ,科普中国, 2018-06-28</ref> 。1988年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火力控制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10月至1992年11月在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在清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历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863"专家、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现代雷达》、《数据采集与处理》、《火力与指挥控制》、《雷达科学与技术》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 雷达自适应检测方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目标跟踪、分布检测理论及应用、系统仿真与作战模拟等。 ==生平事迹== 15年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何友教授主动放弃国外指导老师推荐为博士研究生应试人的良机,按时归国矢志国防无私奉献;15年后,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子弟,何友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据了解,他是2013年新当选的全军9名、山东省3名院士之一,更是海军和我市的唯一。 "何友院长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他个人的殊荣,也是学院乃至海军的大喜事。我们全院教职员工为之自豪、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学院教职员工在科技强军路上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楷模。"谈到自己的好搭档,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委龚理华少将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公海受困激发"强军梦" 1977年冬天,入伍仅3年的何友被抽调到"东方红"号海洋测量船,参加东海大陆架的测量考查。这次难忘的经历改变了何友的人生方向。"船行驶到公海海域时,我们头上是他国的飞机,周围也是别国的舰艇,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密切监视下,形势非常严峻。"对当时的情景,何友至今历历在目,他说:"当时我们每人发了步枪和手榴弹,在必要时自卫;同时,我们不停地用信号灯与对方交流,他们最终明白我们只是一艘海洋测量船。"这次经历让何友感觉到自己国家装备的落后,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于是,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萌生了"考大学,去军校深造"的念头,决心通过锻造自己过硬的军政素质,来为我国国防的强大做出自己更多的贡献。 在当时,考大学是常人不敢想象的。但机遇又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8年,何友如愿地考入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指控系统专业。初入大学,连ABC都没学过的何友,凭着不服输的性格,在第二年硬是从一个英语盲成为了班里的英语尖子。每当夜晚宿舍灯熄了,何友就捧着书本到厕所里,或到路灯下,经常加班加点学习。天道酬勤,1982年,何友以专业前三名的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 "何氏方法"扬名国际 1989年12月,何友通过了国家EPT考试,被录取为出国预备人员。1991年10月,作为中国高级访问学者来到德国,师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霍尔曼·罗林教授,向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雷达恒虚警融合检测技术发起了冲击。 德国,一个繁荣而美丽的国度,可它却似乎对何友失去了吸引力。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如饥似渴地搜集各种前沿知识加班加点理解消化,没有利用一个节假日出外游玩。冬去春来,仅仅半年时间,何友在研究中,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发现现有的各种恒虚警技术方法在应用条件、使用范围和处理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他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改进设计方案。一个初出国门的学生就敢冲击学术前沿?许多人对他的"狂想"充满了质疑。何友认准了自己的路,经过大量艰辛的思考与论证,他很快拿出了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并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作了题为"雷达技术中自适应检测方法的新进展"的专场学术报告,受到了他的指导老师罗林教授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随后,何友又用英、德文撰写发表了3篇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好评。由此,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将何友的研究报告列为重要学术活动载入1992年学校大事记中,并将他的报告手稿作为重要文献资料在该校图书馆珍藏,同时将他提出的"恒虚警"方法命名为"何氏方法"。美国无线电电子学会也对此作了专门通报。 何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出类拔萃的科研能力让罗林教授十分赞赏。一年进修完毕,指导老师盛情劝他留在德国。当时德国的科研环境要比国内优越得多,各种优厚待遇也非国内能比拟,但何友还是委婉地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我的事业和位置在中国!祖国需要我!"何友真挚的爱国情结深深地感动了罗林教授,他亲自驾车恋恋不舍地把何友送到机场。直至现在,每当遇到从中国去的留学生,罗林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打听有关学生何友的近况。 博士毕业论文彰显实力 1994年,学习不辍、进取不止的何友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他克服年龄偏大、基础课偏弱、两地分居等重重困难,拿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劲头刻苦钻研、拼命学习,最终各科均取得优良成绩。在博士论文选题时,何友听从导师的建议,有意避开自己比较擅长的雷达恒虚警融合检测相关课题,而是选择了信息融合领域中的另一个学科前沿课题"多目标多传感器分布信息融合算法研究"。因为他知道,只有不断跨越自我、挑战自我,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天地。为了梳理出一个清晰缜密的研究思路,何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起步阶段,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图书馆,将所有相关的专业书籍一本一本地"啃",每有所得,他便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来,积累了将近一米厚的资料。回到实验室后,何友便废寝忘食地进行反复演算、论证,有时一干就是通宵。几个月下来,何友瘦了十多斤。天道酬勤。仅两年6个月,何友撰写的毕业论文便大功告成。答辩委员会对此赞不绝口:不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最终,该论文荣获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令军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从清华毕业时,何友再次面临人生的抉择:留清华任教或去北京一家高薪相聘的研究机构任职。"是军队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我愿将所有智慧都奉献给国防现代化事业。"就这样,何友又一次毅然地回到了军校。 "科海扬帆"捷报频传 挑战时弊、探索创新是何友毕生的追求。扎根祖国母亲的沃土,何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激情。回国后,他相继提出了多种新的恒虚警融合检测方法,开辟了信息融合理论中分布式多传感器、异类多传感器、雷达与ESM等研究新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框架; 由他担任项目总师研制成功了"某型雷达",使整机技术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信息化战争对综合集成化训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何友的大脑如同一部机警的雷达,再一次灵敏地捕捉到了信息。他开始在训练模拟装置上大动脑筋,由他担任项目总师的"某任务系统训练模拟机"很快问世,不仅解决了飞机领航员使用任务系统设备完成战术任务训练的难题,还实现了从单课目训练到综合战术使用训练的跨越。该新型模拟机是国内首架用于任务系统训练的模拟轰炸机,课题项目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何友带领他的信息融合研究团队先后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军队(省部)级一等奖18项、二等奖21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其中《雷达目标检测与恒虚警处理》获清华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填补国内空白;发表学术论文517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3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有50多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舰艇编队指控、雷达组网等系统中,为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他个人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被总参谋部评为"全军首届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6年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 大家都说,何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成功都是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一点一滴奋斗而来的。从1974年参军入伍,何友当过海军通信部队报务员、舰艇部队战士、院校学员、教员、实验室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学院副院长,2005年11月提升为学院院长、2007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家庭聚少离多心怀愧疚 何友成功了!当问及家庭时,他却一脸的愧疚,尤其感觉亏欠妻子和女儿的很多,因为他把绝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何友的妻子潘丽娜也是航院一名优秀的军人,一名教学成绩颇丰的教授。因为工作原因,何友一家聚少离多。"结婚4个月,我到武汉读研,后到清华读博,加上出国做访问学者,我们相聚的日子实在太少了。"1990年,何友在北京进行德语培训时,妻子千里迢迢去看他,不想只呆了3天就被何友"赶"回了烟台,因为何友怕自己会因此分心。何友感觉很对不住女儿,"平时根本没时间来教育她,有时候好几个星期见不到面,她早晨走得早,我晚上回来得晚,感觉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应有的责任",而他却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建设强大人民海军培养出了90多名博士和硕士。这90多名高素质人才中,有联合指导的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独立指导的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后,14人获省部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同时,何友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有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由此,何友倾心打造的团队,荣获了2012年度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有人说,成功是机缘和巧合的赏赐。然而,何友的成功之路是靠一步步执着坚定,在历练与奉献中踏踏实实拼搏出来的。面对过去的成绩和组织给予的巨大荣誉,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友,自感肩上责任更加重大,迎着强国梦、强军梦的"战鼓催征程",何友决心把"建设全军一流军事院校,为国防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奋斗目标,在本职岗位上履好职尽好责,做一个合格的、有建树的院长。同时,他带领团队将雷达一样机敏的"智慧之眼"锁定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前沿领域 …… ==参考来源== [[Category:科学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何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