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佛性论 的原始碼
←
佛性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佛性论</big> ''' |- | [[File:Db349f6918d5e42a.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8TkKIMkLELjbgNmLkElbYTkKIKmbELjboJmLkEkL8TkKIKmrELjbkImTvYHUOILzbljb0ExeV7mb4GwOVFmTbxFE4ElKJ6wu981qR7zOMTKVeRFTbxHUwElKJ6wu9DxqRLzO1H1qR7zOM%3D_410427360&query=%E4%BD%9B%E6%80%A7%E8%AE%BA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db349f6918d5e42a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佛性论== '''【 佛性论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卷。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 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其内容主要在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 全书由缘起分、破执分(三品)、显体分(三品)、辨相分(十品)等四分十六品组成,为一部系统地说明‘佛性即如来藏’的大乘论书。 其中,缘起分揭示论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意义及目的; 破执分论破小乘的无佛性说、外教诸派的我说及大乘佛教中对无的执着;显体分根据三因(应得、加行、圆满)及三种性(位自性、引出、至得)而定佛性的本质,提及与五法及三无性的关系,更论及如来藏的三义(所摄、隐覆、能摄); 辨相分则从如来藏的十个观点(自体、因、果、事能、总摄、分别、阶位、遍满、无变异、无差别十相或十品),说明佛性的特质。 =='''佛学大词典'''== '''【 佛性论 】''' 《 佛学大词典 》 凡四卷。世亲(梵Vasubandhu ,四世纪)著,陈·真谛译。 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 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 并论破小乘、外道与大乘偏见者之否认悉有佛性说。 [法经录卷五、历代三宝纪卷九、开元释教录卷七]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 佛性论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书名)四卷,天亲菩萨造,真谛译。详论佛性之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本论的梵文原典及藏译今均不传,故有人对本论的作者及成立年代抱持怀疑的态度。此外,本书被认为是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代表性典籍,极受中外学界重视。其注释书颇多,然现存者仅有日僧贤洲所作《佛性论节义》四卷。 <ref>[https://baike.sogou.com/v72082635.htm?fromTitle=%E4%BD%9B%E6%80%A7%E8%AE%BA 佛性论],腾讯,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00 宗教類]] [[Category:223 律及其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佛性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