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51.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佛教典故-----禅经故事 的原始碼
←
佛教典故-----禅经故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禅经故事.webp.jpg|thumb|350px|right|[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1117/e96a78c8801043c6b88ab2bf538412b8.webp 原图链接][https://m.sohu.com/a/276180310_100033262 图片来搜狐网]]] '''禅经故事''' == 你且看他 ==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一杯茶 ==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 打破碗 ==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 一滴水 ==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 惹尘埃 ==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修佛 ==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 心境 ==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 礼物 ==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 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 心净国土净 ==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们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那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 卑微不可战胜 == 曾读过一则民间故事,说是从前,在澜沧江边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寨子。许多年来,寨子里的百姓一直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吉祥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寨子里突然来了一位巨人。这位巨人力大无比,脾气暴戾,每天要吃掉一只羊,每三天要吃掉一头牛,而且只要稍不如意就拔树毁屋,寨子里的百姓是苦不堪言。 在巨人的折腾下.不几年的功夫,苍翠的山岗都光秃了,碧绿的田野都荒芜了,原先那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富跷而美丽景象,是再也见不到了。老百姓们对这个巨人是恨之入骨,连做梦都想将它除掉。可是,整个寨子谁都不是巨人的对手,便只好年复一年地忍受着巨人的欺辱和折磨。 后来,寨子里来了一位游方的僧人。这位僧人是个智者,曾帮助山那边的百姓制服了一个经常危害百姓的妖精。寨子里的百姓悄悄找到这位僧人,希望他也能帮助大家制服巨人,永远除去这个祸害。 僧人爽快地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他带上寨子里的几位长老来到巨人栖息的山洞,心平气和地对巨人说:“人们都说你力大无比,本领高强,可是我不相信,你能不能露一手让我看看呢?”巨人一听便大声吼道:“你竟然敢不相信我的能力,那我就露一手让你瞧瞧。”巨人于是走向一棵大树,稍一用力,大树便被连根拔起。巨人又走向一块巨石,双手轻轻一擎,上百吨重的巨石便被举过了头顶。巨人随手一抛,地上便砸出了一个一丈多深的大坑。就在巨人正得意洋洋的时候,一头大象突然走了过来,于是巨人伸手一抓,然后又向外轻松地一摔,一头活生生的大象瞬间便被摔得血肉模糊。 看到巨人竟有如此的蛮力,僧人不免也大吃了一惊。但他很快便镇静了下来,故意装出一付轻蔑的神情走到巨人跟前,对巨人说:“你虽然力大无穷,但你却战胜不了一只小小的蚂蚁。如果不信,咱俩可以打赌。不过得有一个条件,如果你赌输了,你要远远地离开这个地方,并且永远不许再踏进这个地方半步。如果是我输了,那我就让寨子里的百姓除了按惯例每年给你送四百只羊外,再加一百头牛。”巨人听了僧人的话,觉得非常可笑。便轻蔑地说:“赌就赌,而且说话算话。为了防止双方反悔,我们最好一同到天神面前去定下誓约。”巨人心下揣想:我能一把推倒一棵大树,一脚揣翻一间房子,一拳砸扁一头大象,怎么可能战胜不了一只小小的蚂蚁呢? 巨人怕僧人反悔,马上拉起僧人来到天神庙中,当着天神的面订立了誓约。 随后,僧人捉来了一只蚂蚁,小心翼翼地交给了巨人。巨人双手接过蚂蚁就狠狠地往地下一摔,结果小蚂蚁不但安然无恙,而且还继续在地上欢快地爬来爬去。巨人恼羞成怒,又抬起他毛茸茸的大脚,对着小蚂蚁使劲地踩了下去,结果小蚂蚁又从他宽大的脚趾间爬了出来。巨人用尽了各种办法,直到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却依旧奈何不了这只小小的蚂蚁。巨人输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仰天长叹一声,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寨子。 在巨人的眼里,小蚂蚁不过是一种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生命,他甚至根本就不曾意识到过它们的存在。但就是这么一个与那些飘荡的尘埃没有多少区别的,卑微而又弱小的生命,却毫不费力地击败了他这个力大无穷的巨人。 巨人当然不会明白:卑微的生命,也是不可战胜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也不乏这种鲜活的事例。东南沿海有一个靠近内陆的小岛,由于一直未受过台风的袭击,岛上巨树苍天,灌木成林,绿草如茵,景色非常的迷人,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可就在不久以前,一场罕见的台风,却突然席卷了整个小岛。台风过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那些参天大树有的已经被连根拔起,有的已经被拦腰折断。甚至连小岛上那些用钢筋水泥浇铸的旅游设施,也被肆虐的台风弄得一片狼藉。但那些 其实在整个自然界中,无论是小蚂蚁也好,小草小灌木也好,可以说它们都是[[卑微]]的,弱小的,但就是这种被我们司空见惯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卑微与弱小,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反倒显现出了一种巨大的力量。 我们有许多人在平时都会犯这种错误:只对高贵和强大崇仰有加,而对卑微和弱小[[不屑一顾]]。其实,每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高贵和强大反而往往会成为一种致命的“短处”,而卑微和弱小呢,反而常常能够成为保障白己得以平安生存的“长处”。<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83531.html 禅经故事]</ref> == 佛典 == 佛教的经典 。<ref>[http://www.hydcd.com/cd/htm4/ci078300i.htm 佛典的意思]</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佛教典故-----禅经故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