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201.2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依附理論 (國際政治經濟學) 的原始碼
←
依附理論 (國際政治經濟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依賴理論''' </p> |- |<center><img src="https://s.eslite.dev/Upload/Product/201305/m/63504462719393250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6082236809 圖片來自eslite] </small> |} '''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或稱作'''依賴學派'''(Dependency School),是1960年代晚期由拉丁美洲學者所提出的[[國際關係]]與[[發展經濟學]]理論。其將世界劃分為先進的中心國家與較落後的[[邊陲國家]],後者在世界體系的地位使之受到中心國的盤剝,故得不到發展,或產生腐敗等弊病。<ref>[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6082236809 依賴理論],eslite </ref> == 基本理論== 關於中心/邊陲的界定,其間的機制與效應等問題,學界至今沒有定論,不過依賴理論的各流派中仍有共通的幾個命題,簡述如下: * 世界分成'''中心國家'''與'''[[邊陲國家]]''';[[伊曼紐·沃勒斯坦]]還進一步引入'''半邊陲國家'''的概念。 * 中心由工業國家構成,邊陲國家則向中心國家出口原料,並從事勞力密集產業為主。 * 邊陲之所以為邊陲,並非因為它是工業化浪潮的後進者(這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主張),而是在世界市場上受到制約所致,外力包括[[跨國企業]]、國際組織(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等等代表中心國家利益的力量。 * 因此邊陲國家因不平等交換的依賴關係而無法翻身,中心國家則透過此關係維持較高所得及外貿優勢,使中心國家與邊陲國家差距難以縮小。 因此,以國內市場為主、減少外國資金挹入,調整產業結構以符合內需市場或較激進的社會革命是依賴理論對邊陲國家所提出的建議。 == 簡史 == 依賴理論首先是作為[[現代化理論]]的反面在1950-60年代出世的,其提倡者是[[阿根廷]]經濟學家劳尔·普雷维什。根據古典經濟學,國際貿易會讓各國達到[[比較優勢]],相互得益,但是普雷维什在[[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研究拉丁美洲的實際發展,引出了相反的結論:窮國財富的減少與著富國財富的增加一致。Paul Baran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完善了他的理論,此後各家蜂起。德裔經濟學家[[安德烈·岡德·法蘭克]]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一支,Theotonio Dos Santos考慮邊陲國對內及對外的關係,創建了「新依賴理論」。[[巴西]]前總統[[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流亡期間曾寫過許多相關論著。[[伊曼紐·沃勒斯坦]]則進一步發展其中的馬克思主義面向,稱之為[[世界體系理論]]。 == 爭議 == 依賴理論遭到自由市場的鼓吹者反擊,他們主張依賴理論的藥方將造成腐敗及競爭不足等問題,[[印度]]與[[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也不合乎依賴理論的預測。另一些學者則指出亞洲四小龍都曾實施[[進口替代]]政策,[[美援]]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依賴發展理論'''是依賴理論的流派之一,它主張跨國資本能在窮國的內需市場上牟利,所以邊陲也能得到部份的發展,但是這往往是以腐敗或社會兩極分化為代價的。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50 經濟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依附理論 (國際政治經濟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