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16.1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僧帽壶 的原始碼
←
僧帽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僧帽壶.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僧帽壶&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20236070_450137 来自搜狐]]] '''僧帽壶''':中国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的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清两代继续烧造。有青花、红釉、白釉器等。 == 描述 ==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清两代继续烧造。有青花、红釉、白釉器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永乐红釉僧帽壶,高20厘米,口沿作成僧帽形,上配一圆形盖,口部有槽状流,腹部圆鼓,曲柄。明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制品最为珍贵。清康熙朝多仿永乐、宣德器,亦很精美。<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4283270&ver=2681&signature=vGRyOghK9SYmCqhmGJTEdneFT2DjTjqBN2vmnfrzbfiHrEMrigv0WCpSZRBQPe4zcBddwQc8mDuwZpr0MlUOQQi5BFdkt7MSAt*oz5G90tOHapuOhMv6AG38dpDPWvXD&new=1 紫砂大师4款不同的僧帽壶,你知道几款?]微信</ref> == 特色 == 僧帽壶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并且根据以上原因来看,紫砂圆形僧帽壶的出现时间要早于李茂林,更早于时大彬款,时款应为紫砂工艺成熟后,由制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据紫砂壶成型特点加以改良后出现的结果。[[李茂林款僧帽壶]]应和其它两种是没有传承关系的,其出现的理由可以做以下两点考虑:一,李根据汉地佛寺内僧人实际使用后产生灵感设计而来;二、李根据当时出现的瓷器僧帽壶款式所启发,进而独立创作的。<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50957145 庄庄紫砂:为什么说僧帽壶很“佛系”,究竟有何特别之处?]知乎</ref> 通过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其一,解释了壶名的由来,揭示了其与少数民族器用品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间交流的历史。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壶制作工艺,设计思路转变的过程。通过它能够比较清晰的反映紫砂在中国历史大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历程,说明了“飞把”工艺设计的出处。其三、也展现了佛教传统中从无帽到有帽,以至于到帽子成为法器的一种演变过程。通过这次对僧帽壶的研究后更发现僧帽壶与传统文化分不开,它是折射出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一面镜子。 僧帽壶是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清两代继续烧造。有青花、红釉、白釉器等。 == 溯源 == “僧帽”,出家僧人头上带的帽子。《[[佛教大词典]]》“帽子”条目记载如下:头巾、禅巾、菩萨巾,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释氏要览》卷下送终篇头巾条载帽的形制“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然而,除南传佛教僧众因为天气的原因基本上未见着帽外,佛教各宗派的帽子又有着不同的形制。 如在[[大乘佛教]]里面有天台、真言、净土和禅宗的区别,有汉传佛教和密宗的区别,以国籍论又有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帽子的区别。早期佛教对带帽的要求比较规范,《[[四分律]]》记载,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这段文字记叙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许带帽子的规定,但是后来因比丘无头发,天气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许用毳或劫贝作帽裹头。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还规定了“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 佛教典籍中,佛祖虽然规定了是否可以佩带帽子,但是却没有为它规定具体形制。因而流传到后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状不单有宗派之分还有国籍之别。中国僧帽壶根据传器型制主要分三种,其一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为时大彬款式,其三为最早出现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壶——“高”僧帽壶。经比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壶,同一名称的器形差别却很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从上古陶器、青铜器的使用,汉之后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兴起和进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的更加复杂。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每个朝代都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风格而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变化,比较同一时期的器物是无法找出它们的传承点和变化原因的时候,转移到历史文化的角度上来,而不能仅仅从工艺设计这一点来看问题。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僧帽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