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0.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兌悅門 的原始碼
←
兌悅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兌悅門'''<br><img src="http://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mages/Items/middle/DA09602000356.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24 圖片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small> |} '''兌悅門'''俗稱[[咾咕石]]城門,是[[臺南市]]中西區的[[國定古蹟]]。 位於正西方,屬於[[八卦]]中的「兌」方,故取名為兌悅,為昔日[[臺灣府城]]西外城三座城門中唯一僅存,也是臺南市現存四座城門中唯一具有[[通行]][[功能]]的城門。 城門所在地是昔日[[五條港]]的[[新港墘]]港。 == 歷史沿革 == 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張丙之役]]後,清廷大幅在臺灣府城各城門增建甕城,臺灣府城之西外城、東外城因此同時建造。 西外城的範圍從[[靖波門]](小西門)延伸到[[鎮北門]](小北門),將[[鎮海門]](大西門)包覆住。 [[兌悅門]]<ref>[http://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24 兌悅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 建造於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時增建。建造基座因使用[[珊瑚礁]]岩又稱為咾咕石,又名咾咕石城。 兌悅門為當時台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與小西門的外城<奠坤門>、小北門的外城<拱乾門>共同築成一道外城,抵禦海盜騷擾。 日治時期城牆因闢建道路而拆除,現存城門只剩下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兌悅門四座;唯有兌悅門、門內的<修造咾咕石街路頭碑記>、石獅爺仍在。 == 建築特色 == 兌悅門高四公尺,厚三公尺。門洞寬三公尺,上做半圓拱形,用紅磚砌築。門座內側設有踏階,供登城之用。 其基座以[[咾咕石]]為材料,再砌上紅磚、以白灰粉刷。 城門西立面並設置[[垛牆]][[鎗口]]。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兌悅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