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5.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八里橋之戰 的原始碼
←
八里橋之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八里橋之戰<br>Battle of Maxen</p> |- |<center><img src="https://i1.fflsw.com/c3eaef19/c1e2ed1e/c2e9ac40ac83799caf9105.pn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i1.fflsw.com/c3eaef19/c1e2ed1e/c2e9ac40ac83799caf9105.png 圖片來源 fflsw] <br> '''名稱''' 八里橋之戰 '''日期''' 1860年9月21日 '''地點''' 中國北京八里橋 '''參戰國家''' 英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 [[清朝]]<ref>[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40 清朝]</ref> '''參戰兵力''' 8000 \ 30000 '''結果''' 英法聯軍獲勝</small> |} </div>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對英法宣戰後,華北地區清軍主力,包括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騎兵、八旗察哈爾、索倫部、甘肅陝西調來的漢軍、京津地區八旗綠營與英法聯軍在通州八里橋進行的決戰,僧格林沁部全軍覆沒,勝保戰鬥中重傷。隨後咸豐帝及宮廷人等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避難。 因此役之勝,法軍司令[[夏爾·庫贊-蒙托邦]]於1862年被[[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Comte de Palikao),以為紀念。 ==戰局== 1860年9月初,蒙托邦和克靈頓所率領的英法聯軍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城的通州、張家灣,張家灣之戰於9月18日結束。9月19日,[[英法聯軍]]對八里橋一帶開始全面軍事偵察,通過入華多年的傳教士為輔助。英法聯軍通過偵察發現北京到通州運河沿岸部署大量清軍,運河上有一座17世紀石料單孔橋,即為八里橋,距通州舊城8里。 9月19日,清朝朝廷在《諭僧格林沁等應敵機宜》的「廷寄」中詢問:「僧格林沁自退扎八里橋之後,日來與該夷是否又經見仗?」,在《著烏蘭都迅帶馬隊赴通》的「廷寄」中指令:「僧格林沁現扎八里橋,勝保現扎於家衛,防堵由通入京要隘,以截夷人前進……著烏蘭都迅即統帶所部馬隊官兵二千三百名,日夜趲行,前往通州以西八里橋地方,聽候僧格林沁等調撥,勿稍遲延。」 蒙托邦、科利諾、雅曼等部隊採用刺刀、炮火持續攻擊,布傑(Pouget)少校率領法軍第101旅奪取了清軍陣地中心村莊,雅曼率法軍占領八里橋。接著英法聯軍開始以大口徑火炮射擊拼死一戰保衛八里橋的埋伏清軍,最終占領了八里橋,橋上橫布清軍戰死將士。蒙托邦回憶:「[[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蹟。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軍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反擊。」 據俄使伊格估計,當時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9月21日,英法聯軍自郭家墳向八里橋附近進攻。勝保、僧格林沁、瑞麟奉命迎擊,激戰半日後僧部潰退,勝保、瑞麟繼續督軍奮戰,激戰中勝保連中數彈而昏暈落馬。最終清軍戰敗。戰後勝保受咸豐美譽「忠勇性成,赤心報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八里橋之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