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72.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兰州鼓子 的原始碼
←
兰州鼓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兰州鼓子</big> ''' |- | [[File:兰州鼓子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兰州鼓子 别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 始兴年代;宋代(待考) 流行地区;兰州、白银、定西等地区 经典剧目;《杨子荣降虎》 代表人物;魏世发 |}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是以坐唱为主的曲艺表现形式,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严格按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发源于兰州,流布于兰州周边的皋兰、榆中、白银、定西、临洮等地区。代表剧目有《杨子荣降虎》等。 现兰州鼓子已经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急需采取有效措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4。 在21世纪现代流行艺术几乎一统天下的今天,兰州鼓子这门古老的艺术之所以还可以在[[安宁]]区传承下来,这与安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兰州民风淳朴,在[[甘肃]]文化的熏陶下,自古便有器乐为伴、自耕育人的习俗。当下,兰州鼓子爱好者们仍然利用冬闲、农闲、雨天和节假日,在家庭、田间地头、[[婚丧嫁娶]]现场进行演唱活动,自娱自乐,乐人育人。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陈增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魏世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发展沿革== 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尚无一致看法。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田寺)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据明代庆阳李罗阳(相传他对鼓子有研究)著的《空同子集》记载:"如今里巷之词曲,不学而能之,急徐高下皆板眼,所谓知音也。及问其出某吕某律,孰宫孰商?则不知也。"镇原慕少堂在[[《甘宁青史略》]]中沿用此说,称"鼓子词的创始人,是宋安定郡王赵德麟(令田寺)"。现代曲艺专家陶钝也说:"唐人元稹写崔张故事的传奇《崔莺莺传》后,先有宋人赵德麟传写其事的鼓子词说唱作品,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另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明确提出:"兰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甘肃兰州地区。"<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17508f553d2c907?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兰州鼓子、洮砚、剪纸……让兰州“非遗”活力再现] , 快资讯 2019-11-21 </ref> 这样鼓子的研究者们便提出了如下几种说法:一种意见明确提出,兰州鼓子可能始创于宋,曾繁荣于元、明之际,但也不排除受宋词、元曲的影响;另一种看法认为,可能由宋词、元曲的诸宫调演变而来,并与唐代的敦煌变文有着血肉关系;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北宋时广泛流传在北方的鼓子词,首先传入安定郡,经过赵德麟加以丰富,然后再传入兰州,又吸取了当时兰州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的优点,成为了兰州流行的十大调之一。然而[[《兰州鼓子研究》]]一书,却提出一种新的见解:"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而且应该说是由外地传来,并非由当地某一人所始创……","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艺--兰州鼓子,大约在清道咸前后,便开始在当地娱乐场所慢慢传唱了。"这里明显地存在着产生年代的差异,该书明确提出了清代的道光、咸丰时期。不过,以上几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兰州鼓子的产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成就的,而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形成过程。至于哪一种意见才是正确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File:兰州鼓子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年间,兰州鼓子进入了一个全盛的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鼓子名家和精英。1958年,兰州市文化局还筹办了市戏校,组建了兰州鼓子训练班。1961年5月,因国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兰州市戏校合并于[[甘肃]]省戏校。1961年夏,兰州鼓子训练班并入秦剧班。"文革"期间,兰州鼓子遭到无情的冲击,说是要破"四旧",不让传唱,兰州鼓子的正常演唱被取缔了。期间,学者李海舟先生、鼓子艺人王雅禄等创作了大量歌颂时代英雄人物的兰州鼓子新词,如[[《江姐》]]、《雷锋》、[[《黄继光》]]、《赤卫队夺抢》等,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兰州鼓子又可以演唱了,很快恢复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而且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ref>[https://www.sohu.com/a/165171058_281584 兰州鼓子|似诉平生无限意] , 搜狐 2017-08-16 </ref> ==艺术特点== ===演唱形式===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其中有一人、两人、三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一般采用自弹自唱形式,演出时要求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能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唱腔体裁=== 兰州鼓子以兰州方言为语音行腔,有较完整体系。兰州鼓子的板式有整板和散板之分。不同于戏曲的梆子腔体,其节奏有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衔接自然,过渡流畅。唱腔中还有帮腔的曲牌体例,如"[[太平年]]"、"依儿哟"、[["三朵花"]]、"摔截子"、正反"离情"、"叠断桥"等等,类似于陇剧中的"嘛簧",一人唱,众人和,经常运用在气氛热烈紧张、富有感染力的特殊场景。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鼓子前辈们还总结出了一套"五音"的演唱技法。这五音是:[[鼻音]]、[[喉音]]、齿音、[[唇音]]和舌音。"五音"的运用有特殊的讲究,要用到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不能乱用。比如带气带恨的地方多用鼻音,叱责发怒的地方多用齿音等等。还有"喷口"、"刚口"、"柔口"等多种演唱技法。 ===音乐器械=== 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箫、笛等;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后则用小月鼓击节起头。 [[File:兰州鼓子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曲调特点=== 目前所收集到的兰州鼓子十大调所包含的曲牌总共有70个,分为四大类:牌调类34个,越悲调类18个,平调类15个,杂调类3个。这70个曲牌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一个曲牌几种唱法。以"悲调"为例,除正常的"悲调"外,还有"二起悲调"和"七句子悲调"。再如"鼓子头"有四字头起法,有五字头起法,还有七字头起法,还有散板节奏的八角起法和中间"赋调"的唱法等等,灵活多变,妙趣横生。 兰州鼓子的音乐包括十大调,这十大调是:鼓、词、悲、胯、越、平、勾、荡、令、百,其中"词"、"胯"、"句"三个调类已经失传,无从考证。除此之外,还有三个调类没有列入十大调之中,实际也属于兰州鼓子的范畴。这三个调类是:"海调""赋腔"(也叫赋子语)和"夺子",以"夺子"取代"词调"、以"海调"取代"胯调",以"赋腔"取代"勾调"。 ==经典剧目== 兰州鼓子的曲目,搜集到的已超过一千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曲词重辞藻的雕饰。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另外还有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当是出于封建文人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了一些新节目,具代表性的有[[《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站》、[[《劫刑车》]]等。 ==流行地区== 发源于兰州,流布于兰州周边的皋兰、榆中、[[白银]]、定西、[[临洮]]等地区。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随着人们艺术观赏的多元化,以及兰州鼓子演唱活动的日益减少,兰州鼓子已经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急需采取有效措加以扶持和保护。 ===保护措施=== 2009年,兰州安宁区鼓子协会搬到了安宁区政府文化馆内四楼,这是政府出资提供给老艺人的一个稳定的公开活动场所,演出费用也由安宁区政府文化馆提供。 [[File:兰州鼓子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4。<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008398/0240f_aFPhwjGNj2lM0FuRXTjZFniWgpoVB-Ny9v75fg4YASC74GgBtLjNUzJkLObSvYz2TkyNzzj7hqXqJEckeSY7DTCgGC7Pd2YEOEqLnTVLo_hcv4-1o5eV1cfTV9l1Y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通知 ]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2019-12-16 </ref> ===代表人物=== [[魏世发]],1940年出生于一个爱好兰州鼓子的家庭,16岁时跟随父亲[[魏万育]]、祖父魏孔吉学习兰州鼓子,在[[李海舟]]、[[陆应魁]]、张立忠等众多老艺人们的点拨中,通过刻苦认真的学习,精心揣摸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兰州鼓子的曲牌曲调、调门调类,包括各类前奏、间奏、过门音乐等。代表作有[[《木樾剑》]]、《献娇娘》、[[《踏河》]]等。2009年6月魏世发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增三]],1950年出生于皋兰县,16岁时正式拜师学艺,成为当时大名鼎鼎的"北山王"魏学君的徒弟。陈增三从艺50年间,游走在兰州乡间,收集整理兰州州鼓子资料20万字,录制音像资料60余张,整理名家唱段150页,为兰州鼓子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代表作有[[《俞伯牙抚琴》]]、[[《南湖的灯光》]]等。2012年12月陈增三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戏曲价值== 兰州鼓子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流传在兰州的各县区,活跃在城乡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其音乐旋律古朴典雅,悠扬动听,内含丰富,回味无穷。音乐系统完整不零散,形式不落俗套。其中蕴涵着历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无数长期艺人积累的艺术结晶。研究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与发展历史对于保护和开发古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兰州鼓子唱词内容质朴,表演气氛热烈,是兰州地区家喻户晓的曲艺形式,对于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演出一直处于自流状态,目前只有兰州市的[[皋兰县]]、[[七里河区]]、[[安宁区]]的个别乡、村有演唱艺人和自发的演唱活动,且年龄都过于偏大。兰州鼓子这项民族文化遗产正趋于衰落,走向消亡。现有自乐班也因无活动场、无相应乐队而不能活动。几十年来,省市曲艺工作者、音乐工作者、民间艺人和社会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的抢救,整理保护工作,零星出版了相关书籍,录制了少量的音像资料,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无法延缓[[兰州]]鼓子这门地方曲艺品种的衰亡。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e0393yngh45|480|270|qq}} <center>兰州鼓子现场表演视频</center> {{#iDisplay:x06105a70za|480|270|qq}} <center>兰州鼓子传承人 不可遗忘的故事!</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返回「
兰州鼓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