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00.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冬季戰爭 的原始碼
←
冬季戰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冬季戰爭'''<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87/b5/d520e788db5d2468ca1e36d1bbb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8%98%87%E8%8A%AC%E6%88%B0%E7%88%AD/wiki-2181117-6024986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small> |} '''冬季戰爭'''是[[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於終戰和談中獲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背景== ===芬蘭的獨立及與蘇維埃俄國之關係(1917年至1920年代)=== 1918年2月,正進行閱兵的芬蘭獵兵部隊。在德國秘密招募與訓練下,芬蘭人組成了一支戰力頗強的獵兵隊(相當於輕型步兵),在內戰中擔任白軍的主力,其中以[[第27獵兵營]]最為有名,冬季戰爭的芬軍將領多出身於此。 數世紀以來,芬蘭一直是[[瑞典王國]]的東部領土。直到1700年爆發了[[大北方戰爭]],瑞典被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打敗,其強權地位被後者所取代。1809年,俄羅斯為保護其首都[[聖彼得堡]]的安全,對瑞典再度出兵,爆發了「[[芬蘭戰爭]]」。俄羅斯再度獲勝,取得了大片領土賠償,建立了「[[芬蘭大公國]]」,為瑞典至俄國間的[[緩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俄國)|亞歷山大一世]]還給予芬蘭相當高的自主權,這也是未來後者成為獨立國家之濫觴。時至19世紀末,由於[[民族主義]]興起和[[泛斯拉夫主義]]的高漲,沙皇[[亞歷山大三世 (俄國)|亞歷山大三世]]收回了芬蘭的自主權,對芬人實施「[[俄羅斯化]]」,從語言與政治上加以同化,提昇帝國中央之實力。儘管該政策終因俄國內部的衝突而失效,但已嚴重破壞了俄芬兩方的關係,芬蘭的知識份子也深切體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脅,獨立意識大為增強。 1914年8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帝國因內部革命而最終崩潰,芬蘭因而有了難得的獨立機會。1917年12月6日,就在帝國中央政府正因為「[[十月革命]]」一面混亂時,政府芬蘭參議院正式宣佈芬蘭獨立。當時新生的蘇俄[[布爾什維克]]政府正與德國商討停戰的可能性,前者領導人[[列寧]]與芬蘭代表協商,原則上同意了芬蘭獨立,但實際上計畫組織工人政府取代目前的政權,將芬蘭以加盟國的形式重新併入蘇聯,自芬蘭宣佈獨立後僅三週的時間,蘇維埃俄國就已組織了新的芬蘭政府。1918年1月27日,有著蘇俄方面支援的芬蘭紅軍(即[[赤衛隊 (芬蘭)|赤衛隊]])和白軍(即[[白衛隊 (芬蘭)]])正式爆發了[[芬蘭內戰|內戰]],亡命於國外的白軍領導人[[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軍回芬蘭指揮內戰。另一方面,為孤立俄國,歐洲強權[[德意志帝國]]也在內戰激烈時強迫白軍與其接近,換取軍事上的援助。儘管曼納海姆有鑑於這將使本國受德國控制,但其他官員已自行前往談判,並擅自簽署相當不利的協定。短暫而血腥的內戰最終由白軍獲得勝利,於1918年5月控制了全國領土,殘餘的紅軍與共產黨人被監禁、殺害或逃到俄國避難。不過,此時的芬蘭已受到德國經濟與軍事上的滲透,甚至決定由德國親王[[弗里德里希·卡尔]]作為芬蘭國王,但德軍最終因在西線戰事失敗,於同年11月投降,致使其在[[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切成果都被迫放棄,芬蘭因而脫離了德國的控制。 1920年2月2日,芬蘭與蘇維埃俄國於[[愛莎尼亞]]的[[塔爾圖]]一地簽訂《[[塔爾圖和約 (俄國-芬蘭條約)|塔爾圖和約]]》來劃分兩國邊界,由於此時的[[波蘇戰爭|蘇俄還正與波蘭進行戰爭]],芬蘭得以獲得非常有利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後改名為「列寧格勒」)僅32公里,北部與東部邊界也一直超出了大公國時期,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佩琴加|百沙摩]]。在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時間裡,蘇芬兩國一直處於敵對而緊張的狀態,雙方也都未簽署正式的停戰協定。蘇聯以宣傳手段稱芬蘭為「革命之敵」、「邪惡和反動的法西斯集團」,特別是仇視身為[[芬蘭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的曼納海姆與[[维伊诺·唐纳]],並懷疑其外交政策,1918年時,後者曾與德國過於親近,一年後又還開放港口給[[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英軍攻擊俄國船隻]],蘇聯政府因此認為有朝一日,芬蘭會再度聯合以德國為首的列強們入侵本國(或至少同意列強通過其領土),且現有邊界又與列寧格勒過於接近,極具威脅性。芬蘭方面,在立國初期政府多由前白軍領袖主導,經常發出仇俄宣傳、進行具有[[法西斯]]風氣的社會運動(如[[拉普阿運動]]),部份民族主義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領土來構築其「[[大芬蘭]]」目標,多次入侵蘇俄邊界。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芬蘭處於政治極為不穩的狀態,直到了1930年代後期,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芬蘭經濟逐漸成長,而其國內極端主義的政治運動也才逐漸消失。 不過,儘管蘇芬兩國仍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雙方還是因各自的需要而在1932年簽署了《[[蘇芬互不侵犯協定]]》,有效期限自1934年起維持10年。 ===蘇聯修正邊界的嘗試(1930年代初期至1939年初)=== 1939年11月,歐洲戰場局勢,納粹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協定]]》,致使希特勒與史達林達成了瓜分東歐的共同目標,[[假戰|前者亦在西線與英法聯軍呈對峙狀態]],後者則吞併了[[波蘭]]東部,並趁機向[[波羅的海三國]]與芬蘭施壓。北歐國家中唯一可幫助芬蘭者為瑞典,但因該國畏懼蘇聯當時的盟友——德國而無法直接做出更多軍事與政治上的承諾。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蘇聯自[[約瑟夫·史達林]]掌權後即開始對本國的安全作進一步的強化,他對於目前的芬蘭局勢極為警戒,不單是距離該國僅32公里的列寧格勒,百沙摩的礦產也正由[[大英帝國]]的一家財閥開採,距離芬蘭不遠的瑞典的鐵礦石也正供應給[[反共主義|反共]]意識極強的[[納粹德國]],他也認為任何的大國都能輕易攻佔芬蘭目前領有的西南部海島,芬蘭必定無法阻止之。除了列寧格勒的安全問題外,芬蘭東面直接與[[東卡累利阿]]<ref>[https://www.ydn.com.tw/News/292365 東卡累利阿],青年日報</ref> 相接,該地有著將列寧格勒與蘇聯的北極圈不凍港相連接的戰略要道——[[摩爾曼斯克鐵路]],極端重要。蘇聯對於芬蘭的潛在威脅在許多場合上一再被提出,1935年6月,駐赫爾辛基蘇聯大使[[艾力克·阿斯穆斯]]告知芬蘭總理[[托伊沃·米卡埃爾·基維麥基]]:「如果德國與蘇聯爆發戰爭,紅軍將會秉持「前沿防禦」的原則,於一週內佔領芬蘭。」1936年1月,蘇軍參謀總長[[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表示芬蘭東部的機場未來將可能變成德軍在反蘇戰爭中的轟炸機前線基地。列寧格勒黨委員會第一書記[[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也表示:「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沒有和德國處理好安全上的事務,這有損它們的中立性。」芬蘭方面,該國認為透過加入「[[國際聯盟]]」此一國際組織以及若干條約的簽訂來鞏固其獨立外,還與[[斯堪地納維亞|斯堪地納維亞國家]]與波羅的海國家積極進行軍事合作,特別是[[瑞典]]。另一方面,芬蘭與德國還有一些私下的友好行為,如芬蘭陸軍的最高層常與德軍將領們交往、訪德次數頗多、德國陸軍參謀長[[弗朗茲·哈爾德]]亦曾於1939年6月30日來觀看芬軍的夏季大演習,上述各事件某種程度來說也是芬蘭對於蘇聯不信任的表現之一。 蘇聯成立以來,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芬兰大亲王国|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大清洗|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芬蘭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冬季戰爭也影響了二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 (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冬季戰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