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40.2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净信寺 的原始碼
←
净信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3净信寺.jpg|thumb|right| [https://dimg08.c-ctrip.com/images/fd/tg/g3/M00/C1/E6/CggYGlYRs1qARv-EAAHgcVxIivE875_C_1600_1200.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hai2/r1713822-54438501.html 图片来自携程旅行网]]] [[净信寺]]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东阳邑村南,距县城10公里。据寺内碑记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4年),据县志记载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整扩建,现存为明清建筑,保存完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净信寺 位 于:山西省太谷县城东阳邑村 创建于:公元714年 文物保护: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数据: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 等 级: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初建=== 据寺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唐开元年间。 ===修缮重建=== 金大定(1161—1189年)重修,当时建筑规模甚小,布局简略。明正德(1506-1521年)扩大其规模,以正殿原作为南殿,向北扩展补建正殿五间、东西偏殿各五间、戏台一座。明万历三十三年、四十四年(1606年、1617年)又两次修整。建钟鼓二楼、东西两侧补建白衣殿、灰泉殿各三间,脊兽换新、墙垣重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雍正]]年均进行过简略的维修。清[[道光]]四年(1824年)修建规模最大、增建内容最多,过殿前加建卷棚三间,两旁增建碑廊各三间,月门两座,灰泉、白衣二殿上移三丈,并增修东西看亭个三间,东西便门两座,其南戏台重建并扩大其规模,两旁修山门个一座,正殿东西增修关公殿、承善祠各三间,寺外增修灶房十四间,马棚五间,并绕以外围墙。 ==规模建制== ===寺院大小=== 净信寺坐北向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 ===主要景观=== ====院落==== 两进院设十四座殿宇。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戏台、过殿、大殿。戏台至过殿为前院,东西设看亭、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相对称。过殿后至大殿为后院,后院东西两厢有碑廊、观音、地藏各殿相对峙。后殿两侧为关公殿、承善祠。建筑布局严谨、合理、疏朗,气势雄伟、壮丽雅观。此外,寺内保存有明清彩塑78尊,壁画180平方米,唐碑、明匾等均为珍品。 南北中轴上排列有戏台,毗卢殿、大雄宝殿。前院两侧有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左右对称。后院有碑廊、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东西相对。正殿东西耳房各三间。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风格古朴、端庄。 据《九华山志》载,净信寺始建于[[唐代]],一名“安禅院”,又名“碧云庵”,俗称“老庵”。南宋诗僧释希坦将碧云庵修葺、扩建后易名“净信寺”。释希坦,号率庵,工诗,著有《九华诗集》,早佚,旧志中尚存其诗五首,现志仅存《九华崇寿塔》和《七步泉》二首。不仅四壁为青麻条石垒砌,而且整个殿宇的梁、柱、斗拱皆系青麻石凿成,有一人合围粗细,并云纹雕刻。正门柁梁之上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正楷大字。整个建筑尽显古拙、浑朴。像这种完全的石质性建筑在当地古时多用于修建在官道上的供旅人歇脚用的“路亭”,作为庙宇性建筑,尤其在盛产木材的皖南山区,弃木择石的做法还不多见,在整个九华山圣地的现存庙宇中也仅此一座。不知当年觉净住持是出于何种用意,至今仍是一个迷。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座寺庙的庙门弃正求斜,居南偏东约三十度“歪开”着。 ====大殿====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前接回廊,殿长20米,宽16米。五步梁、五踩重昂、斗拱分布疏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一攒,为明代建筑。殿顶均饰以华丽的琉璃制件,屋脊宝顶上有明代题记。莲花镶脊、龙兽蟠绕、宝瓦中立、彩釉雕图。 ====戏台==== 净信寺的主体建筑之一,重建于清道光四年,台基平面呈“凸”子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台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后台为悬山顶,整座戏台全以孔雀蓝琉璃覆顶。柱头科为五踩重拱计心造,双抄双下昂,耍头昂咀为雕刻精细的龙首形;转角科亦是五踩重拱计心造,三抄双下昂与双抄单下昂交错,正头翘与斜翘上为三抄双下昂,昂咀耍头同柱头科。平身科前檐明间设三朵,稍间没有,两山亦为三朵,形柱作法与柱头科相同。拱结构翼角翘起较多,伸出较远。雀替为精雕细镂的木刻二龙戏珠,两侧八字型排楼式影壁,单檐歇山顶,九踩重昂,斗拱昂嘴纤细灵巧,在全国戏台当中罕见。檐下有匾,上书“神听和平”,字用生铜所铸造,十分精致。 钟鼓楼檐下挂有明代琉璃匾,黄底蓝字,上书“发鲸”、“栖鹭”书法精妙,工艺精良,达到很高的冶造艺术水平,成为琉璃佳品,被载入《中国琉璃大观》。寺内保存记事碑碣32通,可清晰推断千余年来寺院的演变及当地史志、人文、地理等历史沿革。 ====壁画==== 寺内有壁画180平方米,虽略有残损,却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墙壁上绘有诸天礼佛图,过殿墙壁绘有佛祖成道图,均采用明式工笔画法,着色浑匀,色彩绚丽,在土地殿墙所绘的伽蓝神图则完全采用元式工笔重彩技法<ref>[https://www.xjlxw.com/hb/shanx/jingdian/13131.html 太谷县净信寺] </ref>。 ====彩塑==== 寺内彩塑78尊,均为明清作品。大雄宝殿内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站像为内石坯外泥雕塑像。各殿彩塑神态各异,色彩运用清淡朴实、层次清晰,继承了宋、元彩塑的优良传统,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施以新的创意。娘娘殿内,一乳母神像,张咀露齿,非常独特,突破一般佛教造像的陈规,用开放性的手法,显示出浪漫的色彩。这类型女塑题材是我国寺庙中罕见的。 ==其他相关== 另据现寺主涤冰和尚介绍说:此庙自古以来夏日寺内无蚊蝇。民间也传说,唐时的医圣药王[[孙思邈]]的后世传人[[陆仲远]]曾居此专研、实践其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行医乡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潜心编撰了一部《千金圣慧方》惠泽后人。又说陆仲远不忘师恩,将其师的圣像——俗称“药王菩萨” 供奉在大殿之上日夜朝拜。自此后,四周的蚊蝇也慑于药王爷的法力不敢进入寺内。药王菩萨至今尚供奉寺内。 净信寺的神奇还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庙门出向西侧是逶迤南去,壁立千仞,峰峦交错的“笔架山”脉——九华山后山;庙门出向东侧的山体失势,脚下是一马平川的村舍农田;背靠山势平坦的“平山顶”;位置山腰“横排”——当地人因此又称庙址为“排上”。按懂风水的老者说法:此为“太师椅”状,是个风水地,暗合左青龙,右白虎。只不过右白虎——笔架山过于高峻险恶;而左侧轮空,青龙缺势,于是当年希坦和尚在修葺扩建寺庙时在寺庙的左前方建一七级石塔。塔高五米,略向南倾,微呈“s”状,形同兵器谱上的蛇形剑,立于危岩之上,名曰:青峰。远观青峰塔恰似一柄直刺天空的“青龙”与左侧“白虎”确具分庭抗礼之势。又传说净信寺庙址“排上”,暗合“竹排”。而净信寺的西侧泉潴峰侧有一终年不进阳光的山沟——阴洼。泉潴峰顶有一天泉,清澈甘冽,泉水四时不竭,溢流成溪,顺“阴洼”而下经净信寺,向东南方向流去,名“龙溪”。因“竹排”极易被水流失,犯净信寺“流逝不保”之忌,故立青峰塔以镇之,寓青峰塔为定“排”的“篙”。当然这都是些传说和不足信的迷信说法,不过在当时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排除有这种建造思想的可能。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就净信寺环境布局和寺内柁梁上的石刻以及“歪门”来看,在宋代时,外来宗教文化在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碰撞中已有了明显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痕迹。 净信寺还有一个迷,那就是“弯桥”。弯桥不叫“弯桥”,而叫“龙溪桥”,又称“净信桥”。也是诗僧希坦建于宋宝庆年间(公元1226年),双孔石板平桥。桥的怪异处是桥身呈箭头状,即“>”形。如果把龙溪看作箭杆,龙溪桥看作箭头,恰似一枝直指前方蓄势待发的弦上“箭”了。而古桥、古塔和古寺又呈一个神秘的三角犄势。其中的究竟寓意何在,恐怕只有当年的希坦知道了。 自古寺院多庄田。或是官府赐予的“口分田”;或是信士的“施田”;或是寺院用香火所得“购置田”。可净信寺的庄田却是犯沙门戒律所得:清嘉庆二十二年九月日寺内和尚廊法与当地财主打赌,“赢”“金长茂水田壹亩计十六丘”,且言明其“子孙不得执回”,“刊碑永远此据”等。此碑刻至今还镶在寺门沿右下侧。 净信寺的确是个“风水宝地”。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还孕育过奇特的天象:曾有本地香客和游人两次在净信寺目睹了莲花峰峰顶出现海市蜃楼。一次发生在2000年农历正月十六下午三时;一次发生在同年5月11日的上午十时左右。两次出现均为雨霁放晴,据目击者说,莲花峰上空,云霓之上又显“莲花”,两朵“莲花”互为呼应,蔚为壮观。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净信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