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226.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利沃尼亚 的原始碼
←
利沃尼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立窝尼亚</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ics7.baidu.com/feed/9345d688d43f87941946276055133cf31ad53ad6.jpeg?token=7765c1d1a86226c46c5ee3407bcef67b/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 width="250" ></center><smal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840218/ 圖片來自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利沃尼亚'''(Livonia),一译'''立窝尼亚'''、利夫兰(Livland),是欧洲北部的历史地区。 ==发展历史== 利沃尼亚是中世纪后期的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即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领土的旧称。历史上曾先后由圣剑骑士团(通称利沃尼亚骑士团)、丹麦、条顿骑士团、波兰立陶宛联邦、瑞典、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和苏联统治。一战中俄罗斯帝国解体,德国战败,1918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取得独立。1940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苏联吞并。1941年又被德国占领。1944年再次被苏联吞并。苏联解体时作为加盟共和国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立陶宛恢复独立。 ==发展== 利沃尼亚的本地居民主要有属于乌拉尔语系芬-乌戈尔语族的爱沙尼亚人,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的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普鲁士人,日耳曼语族的德意志人等。此外,丹麦人、波兰人、瑞典人和芬兰人的移民也曾居住于西北沿海。1721年北方战争结束后,利沃尼亚成为俄国领地,俄罗斯人开始大量移居此地。苏联成立后,又有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陆续迁入。但德意志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统治阶层。德语是上层社会的通用语言,直到二战结束。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都是欧洲的发达国家虽然不是顶级的发达国家,但也是中级水平了,生活经济实惠。尤其是房价十分便宜,很容易就能拥有一套带院子的大房子。 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九十年代独立后,市场化改革极大改善了各国经济及民众生活水平——虽然距离北欧以及西欧差距依然很大。北欧和西欧的富邻居趁改革窗口割了不少波罗的海三国的韭菜:外国资本主导的北欧企业、银行大举杀入这片商品经济处女地,赚得盆满钵满,入瑞典银行Nordea, SEB, Swedbank。走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街头,瑞典的银行,德国的连锁超市,芬兰的电影院、百货商场让你感觉你仿佛置身北欧。<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441778954 去不了北欧?可以考虑一下素有“小北欧”之称的波罗的海三国],知乎, </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利沃尼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