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6.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刺藜属 的原始碼
←
刺藜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刺藜属</big> ''' |- | [[File:U=4177512262,2168351101&fm=26&gp=0.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5249908744&di=59f8496162e938505771f3e737f55aeb&imgtype=0&src=http%3A%2F%2Fwww.people.com.cn%2Fmediafile%2Fpic%2F20160608%2F11%2F15670690822654560391.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88%BA%E8%97%9C&step_word=&hs=0&pn=27&spn=0&di=14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177512262%2C2168351101&os=3503642501%2C614384976&simid=3292502596%2C435133078&adpicid=0&lpn=0&ln=195&fr=&fmq=160523980563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people.com.cn%2Fmediafile%2Fpic%2F20160608%2F11%2F15670690822654560391.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2z_z%26e3Brj5rsj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gdAzdH3Fda8mAzdH3FamabAzdH3Fvnmlc09-db90mmn0_z%26e3Bip4s&gsm=1d&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刺藜(学名:Chenopodium aristatum L.)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藜科、[[藜属]]的植物。植物体通常呈圆锥形,高15-40cm。茎直立,多分枝,有条纹,全草灰黄至黄绿色,秋后常带紫红色,全草于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有药用价值。 春季的[[刺藜幼苗]]也可用于烹制菜肴。因常生长于田间,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中华本草》中对其描述为耕地杂草。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刺藜 * 拉丁学名:Chenopodium aristatum L. * 别称: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中央种子目 * 科:藜科 * 亚科:环胚亚科 * 族:藜族 * 属:藜属 * 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 * 英文名:awned goosefoot ==形态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一年生草本,[[植物]]体通常呈圆锥形,高10-40厘米,无粉,秋后常带紫红色。 茎直立,[[圆柱]]形或有棱,具色条,无毛或稍有毛,有多数分枝。叶条形至狭披针形,长达7厘米,宽约1厘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短柄,中脉黄白色。 复二歧式聚伞[[花序]]生于枝端及叶腋,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花两性,几[[无柄]];花被裂片5,狭椭圆形,先端钝或骤尖,背面稍肥厚,边缘膜质,果时开展。 胞果顶基扁(底面稍凸),圆形;[[果皮]]透明,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顶基扁,周边截平或具棱。花期8-9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四川]]、青海及新疆。分布于[[亚洲]]及[[欧洲]]。 ==生长环境== 刺藜为农田杂草,多生于高粱、[[玉米]]、谷子田间,有时也见于山坡、荒地等处。 适生于砂质土壤,极耐旱。 ==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灰黄至黄绿色。叶皱缩破碎,全缘。花序生于枝端及叶腋,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胞果圆形,[[果皮]]透明膜质,与种子贴生。种子圆形,黑褐色,长不及1毫米,有[[光泽]]。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1、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均有不定式气孔。2、胞果表面观:果皮薄膜状,表面皱缩,细胞轮廓不清。3、种皮[[表皮细胞]]栅状,棕色。4、花冠裂片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5、[[柱头细]]胞多数是长乳突状。6、花粉粒圆球形,直径约20μm,表面隐约可见散孔点。7、枝端尖刺,由众多端尖的薄壁细胞组成。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克。外用:煎水外洗。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祛风止痒。主月经过多;痛经;闭经;[[过敏性皮炎]];等麻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克。外用:煎水洗。 ==食用价值== 凉拌刺藜苗 原料:刺藜苗500g,熟松仁40g,熟腰果碎40g,熟芝麻5g,精盐3g,白糖3g,鸡精5g,香油15g,色拉油10g。 制法:刺藜苗择洗干净,放入加有色拉油、精盐的沸水锅中,焯至断生捞出,用纯净水过凉,挤干水分,用精盐、[[白糖]]、鸡精、香油调味后码入盘中,上面撒上松仁、[[腰果]]碎和熟芝麻即可。 特点:口味咸鲜,滑润嫩爽。 双味刺藜 原料:初春刺藜苗200g,干面粉50g,红油汁(红油10g,高汤25g,姜5g,盐2g)、蒜茸汁(蒜蓉10g,白醋20 g,盐2g,味精5g,香油5g)。 制法:刺藜苗拣择洗净,控干水分,然后加入面粉,调拌均匀后上竹笼旺气蒸8分钟至熟,端在盘子上,用筷子把刺藜苗趁热挑散 和装在料碗中的红油汁、[[蒜茸汁]]同时入席即可。 特点:刺藜绵润鲜美,口感别致。 脆皮刺藜苗 原料:刺藜苗300g,精盐4g,味精2g,面粉200g,生粉80g,泡打粉6g,[[蛋清]]2g,水适量,色拉油800 g(耗100g)。 制法: ①将面粉、生粉、泡打粉、蛋清、盐、味精、色拉油10g放入盆中,搅拌均匀即成脆皮糊。 ②刺藜苗洗净,加盐、味精腌渍10分钟,沥干水分后裹上[[脆皮]]糊,逐一放入烧至四成热的色拉油中,小火浸炸4分钟,捞出控油,装盘即可。 特点:色泽悦目,口感酥脆。 香煎刺藜饼 原料:刺藜苗200g,鱼茸200g,虾胶150g,[[肥膘末]]8g,精盐4g,味精2g,鸡粉3g,生粉30g,鸡蛋5个,姜汁酒10g,白糊椒粉2g,葱椒丝适量,色拉油150g。 制法: ①将刺藜苗择洗干净,入沸水中氽水断生,过凉后挤干水分,切成细茸和鱼茸、虾胶、肥膘末共纳一盆,放入[[姜汁酒]]、胡椒、盐、味精、鸡粉调成馅。 ②将馅分成10等份,做成刺藜饼生坯,拍粉拖蛋液,放入三成热的油锅中,小火煎制成熟,装盘,上面撒上葱椒丝即成。 特点:色泽碧绿,鲜嫩可口。<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0939673503326061&wfr=spider&for=pc 荒野维生野菜系列——刺藜”],杂家黄药师, 19-08-04</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刺藜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