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95.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前美國大使官邸 的原始碼
←
前美國大使官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3D79;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 </p> |- |<center><img src="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FcpLl-ZP7jk/Utq_5WAvbhI/AAAAAAAALFs/n2m8TrESS4c/s640/blogger-image--929175769.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前美國大使官邸<br>[http://alexanderlin0219-his.blogspot.com/2014/01/2014_7737.html 圖片來自blogspot] </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 #003D79;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基本資料</p> |- |<small> '''舊稱''' 美國駐臺北領事館<br> '''位置''' [[中華民國]][[臺北市]]<br> 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br> '''成立日期''' 日本大正15年(1926年)<br> '''類型''' 宅第<br> '''建築面積''' 375平方英尺(34.8平方公尺) |}</small> </div> '''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亦稱'''前美國大使官邸''',在日治時期原是「美國駐臺北領事館」,位於當時的敕使街道(今中山 北路),為台北城前往圓山 神社的主要道路。這棟以美國南方建築為仿照風格的二層洋樓,建於1925年前後,為臺灣與美國關係之歷史見證物。1979年中美斷交,大使離台,領事館正式關閉使用。這棟建築物處於荒煙蔓草中,閒置多時,直到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經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將其建築本體修復後,這棟被稱為「白樓」的建築,才有了新生命。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該建物一直閒置荒廢。1997年2月20日,該建物成為中華民國三級古蹟。2000年,在[[台北市政府]]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之下,棄置20年的前官邸整修完竣並定名為「'''臺北之家'''」<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3866.html 台北之家(光點台北)],travelking</ref> 。 2002年11月10日,台北市政府以[[公辦民營]]方式將重建後的台北之家委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主要經營者為知名導演[[侯孝賢]]的該協會,將台北之家功能定位於發揚電影[[藝術]],並另取名「'''光點臺北'''」。 ==建築特色== 前美國駐台北領事館為白色外觀的二層式洋樓,整體風格接近[[美國南方]][[維多利亞式房屋]]。建物面積約百坪、連庭園達375坪的該建物,因坐落於繁忙的台北市中山北路,呈現都會的另番寧靜風格。 在室內景觀方面,該建築除仍有外觀上的[[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白色牆柱外,主建物兩層加最頂樓夾層的中央走廊迴旋與空間設計也蔚為特色。除此,頂樓壁爐與整體內嵌沙發設計,也是東亞建築中較為獨特。 == 歷史沿革 == ===美國領事館 === 1913年,鑒於臺灣地位日漸重要,[[美國政府]]於臺灣的辦事處升格為「臺灣領事館」。除了將外交人員改為[[正領事]]外,也將領事館改駐台北[[大稻埕]][[千秋街]](今[[貴德街]])華利洋行(Filed Hastus & Co.)內。1916年11月17日,美國駐台灣領事館改稱「駐台北領事館」,也將館址遷移至[[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大正町 (台北市)|大正町]]二丁目(今台北[[長安東路]])。 1925年,當時美國政府擬向[[臺灣總督府]]申購臺北市[[御成町]][[敕使街道]]旁375坪土地以興建駐臺北領事館,不過遭臺灣總督府拒絕。於是美國政府改採租用方式,向該土地原所有人[[台灣土地建築株式會社]]承租,並同年開工。1926年10月8日,日治時代的美國駐臺北領事館正式落成啟用,即本古蹟所在地。 ===美國大使官邸=== 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美國駐臺北領事館隨即關閉。直到[[二戰]]後的1946年4月,該建物才重新啟用,仍做為美國駐中華民國臺北領事館。1949年,[[國共內戰]],同年12月30日美國將臺北領事館升格為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辦公地點仍為現址,首任進駐的總領事則為Robert Strong。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重新援助中華民國,除了新派駐中華民國[[大使]](原大使[[司徒雷登]]從南京返美)外,也裁撤設於該地的總領事館,將大使館另設到[[臺北府城北門|北門]](現址改建為[[財政部臺北國稅局]]),原領事館的此建物則改為海軍武官處。之後,該建物又正式改制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的大使官邸並於1979年1月1日華府與臺北斷交之前,先後成為六位美國駐華大使的在臺住所。 ===台北之家與光點台北=== 1979年1月1日,中美斷交,美國遂裁撤大使館,將大使官邸歸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內政部]]除了於1997年2月20日將其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外,並沒有任何整修維護與再利用計劃。1990年代末期,[[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援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後,該建物才得以重新翻整,並於2000年以「[[台北之家]]」的新風貌重現於中山北路。 在當時[[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與知名導演[[侯孝賢]]多日磋商後,2002年11月10日,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終以「[[公辦民營]]」方式向台北市政府承租該古蹟建物,並取名為「光點台北」。定位於「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領域」的光點台北,除了於建物增設專供藝術電影播放的88席小型電影院之外,也以電影主題設置書店、咖啡廳、展覽館及會議室。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前美國大使官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