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140.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剝皮寮 的原始碼
←
剝皮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剝皮寮.jpg | thumb | 480px | 剝皮寮 <br> [https://www.bopiliao.taipei/ 原圖鏈接] ]]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擁有獨特之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ref>{{cite web |url=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87 | title=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_剝皮寮歷史街區 | language=zh | date=| publisher=台北旅遊網| author= }}</ref> ==概述== 剝皮寮街區是一條在清代即形成的街衢,並配合[[老松國小]](1896年)成立,都市計劃將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保留為學校的預定地,實施禁建,也因此遂得保存了清廷街型和[[日據時代]]的牌樓厝。傳統與創新、歷史與創意相互交織揉合的場域,其擁有臺北市其他地方不易見到的街道尺度與樣貌,透過藝術、文化資產及觀光的能量展現出臺北城樣貌。<ref>{{cite web |url=https://www.culture.gov.taipei/frontsite/outsource/venuesAction.do?method=doFindVenuesActivity&venuesId=33&subMenuId=nul| title= 剝皮寮歷史街區 | language=zh | date=| publisher=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author= }}</ref> 剝皮寮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而這裡之所以會有這些精緻的洋樓建築,是因為當時萬華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有許多外國與本地的商人在此聚集,建起這些樓房。 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ref name="生命力">{{cite web |url=https://vita.tw/剝皮寮老街-古蹟重生再利用-499e3365a313| title= 剝皮寮老街 古蹟重生再利用| language=zh | date=2010-08-15| publisher=生命力新聞| author= }}</ref><ref name="觀光局">{{cite web |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A12-00068| title= 剝皮寮老街| language=zh | date=| 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 author= }}</ref> ==位置== 剝皮寮位於今日[[萬華]]老松國小的南側,地址為康定路173巷,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臨廣州街。創立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的老松國小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校園建築北棟被指定為市定古蹟。<ref name="觀光局"/> {| |- |[[File:剝皮寮街區1.jpg|200px|缩略图|居中]] || 剝皮寮街區<br> [https://www.bopiliao.taipei/Event_Gallery/Detail/15 原圖鏈接] ||[[File:剝皮寮街區2.jpg|200px|缩略图|居中]] || 剝皮寮街區<br> [https://www.bopiliao.taipei/Event_Gallery/Detail/15 原圖鏈接] |- ||[[File:剝皮寮文化活動1.jpg |200px|缩略图|居中]] || 剝皮寮文化活動<br> [https://www.bopiliao.taipei/Event_Gallery/Detail/15 原圖鏈接] ||[[File:剝皮寮城事生活節.jpg |200px|缩略图|居中]] || 剝皮寮城事生活節 <br>[https://www.bopiliao.taipei/Event_Gallery/Detail/15 原圖鏈接] |} ==歷史== 剝皮寮,舊稱「福皮寮、北皮寮」,在清領時代是往來[[古亭]]、[[景美]]等地的農墾要道。清代中期,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是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ref name="鄉土">{{cite web |url=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6| title= 剝皮寮老街 古蹟重生再利用| language=zh | date=| publisher=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 author= }}</ref><ref name="觀光局">{{cite web |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A12-00068| title= 剝皮寮老街| language=zh | date=| 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 author= }}</ref>到了日治時期,為了實施現代都市計劃,總督府開始執行「市區改正」,在原本自然發展的市街上,規劃出棋盤式的道路。所以原本斜向的剝皮寮,從此被截斷框限在方正形的街道中。 一九四零年代,日本將剝皮寮規劃為老松公學校(老松國小)用地,但並未著手進行興建,原來的屋子也就保留下來了。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沿用[[日治時期]]的規劃,將剝皮寮長期限建,過去清代的街道樣貌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戰後嬰兒潮,老松國小學生高達上萬人,迫切的空間壓力讓學校得分成上、下午兩班教學,而原本規劃蓋校舍的用地卻因政府財政拮据遲遲無法進行。 到了一九八零年代末,這時的老松國小學生人數已經降為一千多人。市府[[教育局]]反而開始了徵收作業以興建游泳池、體育館等公共設施。政府先發放補償金,可是沒有立即要求居民搬遷。直到一九九七年底,因為接近法定徵收年限,教育局發函通知居民,將於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強制拆除房屋。 面對拆除危機,居民組成自救會,四處求援陳情。在臺大城鄉所與其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開始以文化保存為策略,推動「歷史風貌特定區」,希望藉由聚落活化等概念,同時保留居民生活與街道建築。方向確定後,自救會開始組織動員,進行歷史調查、口述史紀錄與老照片蒐集等工作,試圖詮釋在地的歷史文化價值。另外也製作導覽地圖、發行社區報、辦理說故事等活動,成功獲得民代支持與媒體關注,暫緩了拆除行動。經過專業人士的調查詮釋、居民辦理的熱鬧活動,以及媒體的友善報導,老街的歷史文化價值被逐步確立和宣揚。 在剝皮寮即將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時刻,老松國小校方、家長與周邊社區卻跳出來,認為這個地方應該依法拆!他們質疑剝皮寮的歷史價值,懷疑這些保存運動是居民要購回做土地開發的藉口,造福地方應該興建活動中心、游泳池等公共設施才對。 最後由市政府拍案決定;一方面承認剝皮寮的歷史價值,但另一方面仍在一九九九年六月強制驅離居民,搭起圍籬,拆除攤棚等附加建物,陸續展開修復工程。二零零九年才重新以鄉土教育中心與藝文活動場所的面貌,出現在大眾眼前。<ref name="故事">{{cite web |url=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title= 【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language=zh | date=2015-10-06| publisher=故事StoryStudio| author=徐瑩峰 蕭宇辰 }}</ref>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剝皮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