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54.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劉從一 的原始碼
←
劉從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劉從一'''({{bd|742年||785年|11月4日|catIdx=L}}),字'''從一''',<ref name=LCY>《唐故正議大夫守戶部尚書贈太子太傅廣平劉公墓誌銘並序》</ref>[[中國]][[唐朝]][[官員]],[[唐德宗]]年間為[[宰相]]。 == 家世 == 劉從一生於[[唐玄宗]][[天寶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他的家族自高祖父[[中書侍郎]][[劉林甫]]開始數代為官,曾伯祖[[劉祥道]]為[[唐高宗]]宰相,劉祥道子[[劉景先]]為唐高宗年間及高宗妻[[武則天|武太后]](後史稱[[武則天]])為兒子[[唐中宗]]、[[唐睿宗]][[攝政]]期間為宰相。<ref name=NBT106>[[:s:新唐書/卷106|《新唐書》卷一百零六]]</ref>劉從一祖父[[劉令植]]官至[[禮部侍郎]],父劉孺之官至[[京兆府]]少尹。<ref name=BT125>[[:s:舊唐書/卷125|《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五]]</ref> == 唐代宗年間 == 劉從一年輕時中[[進士]],[[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中宏詞,授[[秘書省]][[校書郎]],補渭南尉,為官員[[常袞]]所推重。十二年(777年),常袞為宰相,遷劉從一為[[監察禦史]]。<ref name=NBT106/>不久,劉從一因母去世而離職[[丁憂]]。<ref name=BT125/> == 唐德宗年間 == 劉從一服喪期滿後,皇帝已是唐德宗,最有權的宰相是[[盧杞]]。因盧杞舉薦,劉從一被超遷為[[侍御史]]。數月後,因親戚也做了禦史,按親戚避嫌的規定,他被除刑部員外郎。 [[建中 (唐朝)|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德宗認為派去對抗李希烈的軍隊需要一位元元帥統籌行動,以皇子普王[[李誼 (舒王)|李誼]]<ref>李誼實為德宗侄,是德宗弟昭靖太子[[李邈 (唐朝)|李邈]]之子,為德宗所養,命為皇子。見[[:s:舊唐書/卷150|《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和[[:s:資治通鑑/卷233|《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三]]。</ref>充討伐李希烈的荊襄江西等道都元帥,劉從一得李誼表遷為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元帥判官。<ref name=NBT106/><ref name=BT125/><ref>《舊唐書》卷一百五十</ref><ref>[[:s:新唐書/卷82|《新唐書》卷八十二]]</ref> 但在李誼離開[[長安]]前,十月,在長安待命征伐李希烈及其他[[軍閥]]的[[涇原軍]]士兵在未能得到自認為應得的賞賜後[[兵變]]。德宗逃到[[奉天]],劉從一等多名官員隨駕。<ref>[[:s:新唐書/卷225中|《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中]]</ref>涇原軍擁戴[[太尉]][[朱泚]]為首,朱泚不久建立[[朱泚|秦國]]稱帝,與德宗相爭。德宗在奉天,於十月超拜當時為守尚書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元帥判官、賜緋魚袋的劉從一為守[[刑部侍郎]],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賜紫金魚袋,與[[蕭複]]和[[薑公輔]]一同拜相。<ref name=BT12>[[:s:舊唐書/卷12|《舊唐書》卷一十二]]</ref><ref name=NBT7>[[:s:新唐書/卷7|《新唐書》卷七]]</ref><ref>[[:s:資治通鑑/卷228|《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八]]</ref><ref>[[:s:蕭複劉從一姜公輔平章事制|陸贄《蕭複劉從一姜公輔平章事制》]]</ref>劉從一、姜公輔原本的官職都不高,僅因一些言語和謀劃合德宗意就被拜為宰相,而才能遠在他們之上的考功郎中[[陸贄]]則因朋黨、同僚排擠及直言犯上,雖恩遇很隆重,也久久不得拜相。<ref>[[:s:舊唐書/卷139|《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九]]</ref><ref>[[:s:新唐書/卷157|《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七]]</ref><ref>[[:s:資治通鑑/卷230|《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ref>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認為蕭複輕視自己,命蕭複為山南東、西、荊湖、淮南、江西、鄂嶽、浙江東、西、福建、嶺南等道宣慰、安撫使,其實是疏遠他,劉從一及朝士上奏請留蕭複,未果。德宗對考功郎中[[陸贄]]說懷疑蕭複不肯出發而指使官員們上奏。陸贄上奏為蕭複辯解,說如果蕭複想留下,劉從一不會附會;如果蕭複有所請求,劉從一不會隱瞞;若劉從一心懷奸邪,則蕭複不應當被懷疑。<ref>[[:s:資治通鑑/卷229|《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九]]</ref>三月,德宗逃到[[梁州]],六月,改劉從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ref>[[:s: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陸贄《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ref>又加集賢殿大學士、修史。德宗待劉從一很好,但劉從一沒有其他才能,只是明哲保身遠離罪責,不能匡正朝政。<ref name=NBT106/>當月,大將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李晟]]滅朱泚政權,使德宗得以重返長安。德宗下詔賜時任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劉從一子孫一人五品正員官。<ref>[[:s:平淮西後宴賞諸軍將士放歸本道詔|陸贄《平淮西後宴賞諸軍將士放歸本道詔》]]</ref>十一月,剛宣慰南方諸鎮歸來的蕭複在與劉從一和其他宰相[[李勉]]、[[盧翰 (唐朝)|盧翰]]一同面聖退朝後單獨留下推薦曾對抗[[鳳翔]][[李楚琳]]變軍的鳳翔軍官隴右營田判官[[韋皋]]取代曾在德宗出奔期間歸順李希烈的[[淮南節度使]][[陳少遊]]。德宗同意,派中使馬欽緒告知劉從一,要他與蕭複商議“早朝所奏之事”而不讓李勉、盧翰知道。當時劉、李、盧剛回到中書省,馬欽緒對劉從一作揖耳語。但劉從一秘密去見蕭複言明來意、問其“早朝所奏之事”是何事後,蕭複為此吃驚,認為此事瞞著李勉、盧翰不妥,說:“[[唐堯]]、[[虞舜]]對官員進行黜陟,官員和百姓都同意。如果李、盧不堪為相,則罷免之。他們已在相位,朝廷政事如何能不與之同議而唯獨隱瞞這一件事!這最是當今行政的大弊端,早朝時主上已有這話,我蕭複已當面說了不可,沒想到聖意還是如此。我蕭複不是不想與公一起上奏以行此事,但怕這成為後事的先例,才不敢告訴公我奏議的內容。”也就沒告訴劉從一自己所奏何事。劉從一上奏,德宗不悅,蕭複知道自己失寵,稱病辭職。<ref>[[:s:新唐書/卷101|《新唐書》卷一百零一]]</ref> [[貞元 (唐朝)|貞元]]元年(785年)正月,德宗試圖提拔因造成朱泚之叛被貶的盧杞為[[饒州 (隋朝)|饒州]][[刺史]],奉命草詔的[[給事中]][[袁高]]反對,但盧翰和劉從一害怕自己被罷黜,不支持他,不悅,另外命舍人寫詔書。袁高只得與幾位下級同僚一同反對德宗的決定,最終使德宗改變主意。<ref>[[:s:舊唐書/卷135|《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五]]</ref><ref>[[:s:舊唐書/卷153|《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三]]</ref><ref>[[:s:新唐書/卷120|《新唐書》卷一百二十]]</ref><ref>[[:s:資治通鑑/卷231|《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一]]</ref> 八月,劉從一得病,朝廷為此徵召[[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張延賞]]代為中書侍郎。<ref>[[:s:舊唐書/卷129|《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ref>劉從一又因病重請辭,上疏六次才於九月獲准,<ref name=NBT7/>除[[戶部尚書]]。次日,薨。<ref name=BT12/>輟朝三日,贈[[太子太傅]]。<ref name=NBT106/><ref name=BT125/><ref>[[:s:資治通鑑/卷232|《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二]]</ref> == 參考資料 ==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劉從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