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化及蠻貊碣 的原始碼
←
化及蠻貊碣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化及蠻貊碣''' </p> |- |<center><img src="https://f.share.photo.xuite.net/apex.cheng/1f3d194/19784270/1117395270_l.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387163157 圖片來自xuite] </small> |} '''化及蠻貊碣'''是位於[[臺灣]][[南投縣]][[集集鎮]]廣明里的石碣,為清廷紀念[[開山撫番]]政績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刻寫,今與[[八通關古道]]列為國定古蹟。<ref>[https://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387163157 化及蠻貊碣],xuite</ref> ==歷史== ===緣由=== 光緒十二年(1886年)二月,[[陳世烈]]從[[廈門]]東渡至臺灣,為實施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於當年十月於[[雲林坪]]設立[[雲林撫墾局]]。次年,劉銘傳命令統領[[東臺灣]]軍務的張兆連,聯合南投的[[章高元]],各率兵卒民伕,分由[[瑞穗鄉|水尾]]、[[集集埔]],同朝[[中央山脈]],東西對開,闢[[集集水尾道路]],三個月後在[[關門山]]會合。同時,陳世烈奉台澎兵備道[[陳鳴志]]命令,招募民兵開墾集集埔。同年,陳世烈為漢化[[布農族]],選擇在今[[信義鄉 (臺灣)|信義鄉]]羅娜村設立楠仔腳蔓學堂,親自題字「萬興關」立碑為記。因官府認為楠仔腳等諸社已先後薙髮歸化,他親題「化及蠻陌」於集集通往[[水里鄉|水-{里}-]]陸路必經之地作紀念,其字體為[[行書]]陰刻,右側刻「欽命布政使銜署臺澎兵備道[[陳鳴志|陳方伯]]撫番開墾處」,左側署名「大清光緒拾叁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荒廢=== 官方所設的[[土番社學]]不到一年,楠仔腳社的原住民孩童紛紛逃學,於是關閉。且古道隨著清朝統治力量的衰弱、原住民反抗,再加上幾次颱風等天災後,道路荒廢。石碣也埋沒在荒草間,不易發現。 該碣今屬於廣明里,位於洞角段產業道路,須從[[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旁巷道轉進約長八百公尺狹路才見到。曾姓地主回憶,1965年家族購得附近果園時,此石碣上就被人用水泥附上水泥門柱。 ===維護=== 1984年,內政部審定廿四處國家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是南投縣境惟一入選者,並將化及蠻貊碣地點視該古道集集段入口。 1994年12月29日,集集鎮長[[林明溱]]向南投縣長[[林源朗]]、省交通處長鍾正行反應,通往此地路途十分狹窄,約只有兩公尺,年久失修,會車不便,不但農產運輸不便,而且阻礙觀光發展,望斥資五百萬拓寬。原本計劃拓寬,但送到沿路地主反彈,遂終止。林明溱並於鎮長期間在旁設有涼亭,但年久失修已不見。 1995年5月1日,內政部官員會同省民政廳、南投縣政府民政局人員、教授、集集鎮公所祕書向宗義等多人從[[鹿谷鄉]][[八通關]]出發,前往[[開闢鴻荒 (石碣)|開闢鴻荒]]、化及蠻貊碣勘查。2004年11月26日,被一名來此校外教學的[[台中市]]小學陳姓教師發現,指標牌居然寫成「化及巒貊」。 2016年7月29日下午,因旅客反應化及蠻貊碣被黏上水泥柱,縣文化局會同文化部國定古蹟委託單位勘查維護狀況。次月17日,文資局古蹟聚落組科長蘇志銘會同集集鎮長陳紀衡、南投縣文化局人員再度前來,與地主協調欄柵後移事宜,地主吳進昌、曾平武皆樂意配合。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化及蠻貊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