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的原始碼
←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3/a110ac59e2734df8bcdd74802bf63fd1.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35830281_120067938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Geological Museum of Peking University)是一个集科普宣传、人才培养<ref>[https://www.sohu.com/a/211263549_272598 人才培养的3种方式] ,搜狐,2017-12-18 </ref>、标本存档、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国家级高校地学博物馆。该馆整体由陈列馆和档案馆两部分组成,展厅部分包括陈列馆和地质学综合教学实习室两个展厅。 该馆网络在线数字版本为北大地质数字[[博物馆]](Geological Digital Museum of Peking University)。2016年,博物馆所依托的北京大学地空学院逸夫二楼接受校友捐赠。 2019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网站在[[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的支持下,全新改版上线,以新的面貌迎接2020年元旦的到来。 ==简介==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由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更名而来。早在1909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创设之初,就基于各学科实习室标本,逐步充实,成立了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 北大地质博物馆位于燕园东门旁的逸夫贰楼(新地学楼)内,展厅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包括地质陈列馆和地质学综合教学实习室两个展厅。地质陈列馆是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科普场馆,展厅[[面积]]为400平方米,按矿物、岩石、矿床、构造地质和古生物等内容常年陈列展出各类典型地学标本近千件。这些藏品主要系本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恢复招生以后,由北大师生陆续收集积累的典型教学科研件标本、北大老师出国收集的国外典型地学标本、国内各地学研究机构以及海内外学者和友人捐赠的标本。地质陈列馆还定期组织地学[[成果]]和地学科普知识的特展。[[地质学]]综合教学实习室是新建的、主要面向学习地球科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展厅。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区:野外实习基地展区、专业基础课实习展区、科研成果和特色标本展区。地质学综合教学实习室陈列标本2千余件。除此之外,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还配备有5个标本存档室约1000平方米,收藏了各类典型和模式地学标本近10万件。 博物馆现有科研[[成果]]和特色标本展为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展。中生代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下海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演化事件之一。博物馆海生爬行动物展展示了产自华南三叠系的鱼龙,海龙,鳍龙及原龙类,其中鱼龙类标本完整的展现了从早三叠世下海之初的巢湖龙到晚三叠世可以进行远洋巡游的关岭鱼龙的演变历程。 ==展馆构成== 展厅展示内容包括:史前生命,[[矿物]],宝石和玉石<ref>[https://www.sohu.com/a/487117322_120098870 玉石原石的五大鉴别方法] ,搜狐,2021-09-01</ref>,岩石,构造,矿床等。 生命的见证 洪荒世界的印迹 “化石”来源于拉丁文fossil,意思为“被挖掘出的”,原指任何埋藏的[[东西]]。不仅有石化动物、植物残体,还包括岩石、矿石和人工制品,如铸币。现在,该词专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机体的残体。 ===人类对化石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化石的兴趣是由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可以上溯到人类刚开始出现的洪荒时代。因为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一个岩洞里,曾发现一批腹足纲动物和珊瑚的化石,而这些化石竟属于生活在大约8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所有;[[意大利]]的格里玛尔蒂、英格兰的邓斯塔布尔高地、法国的伊索瓦尔等等——这些地名象征着人类最早的起源,那些地方的史前岩洞、洞穴和遗址,藏有海胆、菊石、[[贝壳]]、角鲨的牙齿,统统都是化石而且大多穿了孔,仿佛曾经被人当作护身符配戴在身上;埃及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发现过化石,有些镶嵌着金属属于古埃及王朝(前3200-前343年)的人所有 世界化石图鉴: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植物 一块块精美的标本、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发现,不断吸引着古生物学者和越来越多的化石收集业余爱好者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1900年8月,西伯利亚东部两个拉慕族猎人正在追踪一只[[麋鹿]]的足迹,突然他们发现在离路面几米外的地方,藏有一团黑漆漆的庞然大物,上前一看,赫然是一具完好无损的尸体;1901年10月15日,冰封的草原上出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10辆雪橇由马拉着,一字排开,运送着现代人亲眼目睹的第一只长毛象; 1910年,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爵士开始了其具有历史意义、但充满悲壮的南极探险。虽然他与四个伙伴最后都成为恶劣天气的牺牲品,但他们留下了重要的科学发现——从探险家的遗物中发现了已形成[[化石]]的种子蕨,玉羊齿属。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曾是肥沃大陆的一部分;同时可以推知,斯科特了解他的发现具有科学的重要性。 在博物馆您将看到的是一代代古生物研究者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是他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矿物与岩石:地球的细胞=== 自然界的冰、雪,组成大地的[[土壤]]和岩石中的各种矿物,以至于我们吃的食盐、用的大多金属材料等等,莫不都是晶体。 结晶学:是以晶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在矿物学母体中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才脱胎而出。它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与矿物学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一门[[科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矿物的概念是人类在从事采矿、冶炼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在早期的原始概念中,就是把采矿过程中采掘出来的未经加工的天然物体称为矿物。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进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化,矿物的概念也不断地有所发展。 岩石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矿床:珍奇的天赐宝藏===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蕴藏着锂、铍、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及放射性元素;[[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铋、锡等;黑色金属锰、铁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蓝晶石等;宝石矿藏海蓝宝石、石榴子石、芙蓉石(粉色水晶)等。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需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当年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已被永久收藏。自1956年算起,近50年的时间中,可可托海的铍矿是中国唯一的铍矿来源——是我国铍工业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最让人大饱眼福的是这里出产的矿物珍品,人们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子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钽、铌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 矿床学(mineral deposits):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形成原因、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是地质科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 ===万仞高峰竟堪折——构造地质学===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构造地质学:地质学主要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漫谈 常识 趣闻=== 这里将概述地球科学的科普常识,介绍多样的常见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叙说地球科学研究的新鲜趣闻。丰富多彩的地质学世界,会让你耳目一新。栩栩如生的志愿者讲解,会让你如临其境,两届化石周的多彩活动会让你感叹地球演化的神奇,化石文化周期间还有VR体验哦 [7] !来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 ==建筑布局== ===陈列馆=== 陈列馆部分创立于1909年,是我国最早的地学专业博物馆。展厅面积400m2,汇萃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90余年教学标本的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是北京大学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的基地。 ===档案馆=== 档案馆部分是1996年以后由北京大学和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项目,拥有1个科研和教学成果展示厅(现地质学综合教学实习室,600㎡)、4个研究工作室、1个信息处理室、2个标准脊椎动物化石修理室、5个标准地学标本存档室(1000㎡)、近50个轨道存储柜以及齐全的数字化硬件设施,包括各种现代化的地学标本存档和研究设备、以及可供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多媒体]]演示系统;是北京大学培养地学人才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陈列馆、档案馆(含地质学综合教学实习室)总[[面积]]约2500㎡。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學]]
返回「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