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23.2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北港大橋 (臺灣) 的原始碼
←
北港大橋 (臺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北港大橋''' </p> |- |<center><img src="http://9.blog.xuite.net/9/b/0/2/12143622/blog_664768/txt/66094443/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akao_chen/mntnsea/66094443 圖片來自xuite] </small> |} '''北港大橋''',[[臺灣]]的公路橋樑,橫跨[[北港溪]],位於[[雲林縣|雲林]]、[[嘉義縣|嘉義]]二縣之間,是連接起[[北港鎮 (臺灣)|北港鎮]]與[[六腳鄉]]之間的交通,為省道[[臺19線]]重要橋樑之一。現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管理。<ref>[https://blog.xuite.net/akao_chen/mntnsea/66094443 北港大橋],xuite</ref> == 歷史 == 史料記載上,關於北港大橋是初見於[[清代]],當時稱為「'''笨港橋'''」。1926年以前,由於臺灣的地方仕紳與公共團體,在面對橋樑興建上費用,其財力花費是相當甚鉅,因此少有能力出資,可以獨立完成架橋。基於交通需求,僅能利用冬季少雨時,以竹編方式架橋,待夏季豪雨時,竹橋被沖毀才改以擺渡代橋的方式通行。 [[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治臺之初,政策朝向積極拓展地方道路,待臺灣局勢穩定後,才改以投入建造永久性道路與橋樑。1931年,全長220公尺的「'''北港橋'''」完工,為[[民雄北港道]]的橋樑之一。其路幅寬度約5公尺,另有記載是5.5公尺寬。截至[[日本投降|日治結束]]為止,臺灣僅[[濁水溪大橋]]有技術難度而無法通車之外,各地的橋樑全都是完成興建的狀態。 [[臺灣戰後時期|戰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管,並設省治轄。1957年起,[[林蔡素女]]在任職[[臺灣省議員|省議員]]期間,有鑑於北港大橋僅寬5.5公尺,未來[[中央公路 (臺灣)|中央公路]]的車流量增加,到時將會不敷使用,而且橋長200公尺也會阻礙排洪,因此提案拓寬與延長。1967年8月22日,[[臺灣省公路局]]完成北港大橋的興建,由[[臺灣省主席]][[黃杰 (將軍)|黃杰]]剪綵通車。1979年11月1日,有鑑於車流量趨於飽和之下,[[臺灣省政府]]計畫對北港大橋拓寬,並列入中央公路重要計畫之內。隨著每年來往的香客增多,使得北港大橋難以消化龐大的車流量,更曾經有過[[交通堵塞]]而造成癱瘓的現象,因此[[雲林縣政府]]提議興建新橋,由交通部公路總局承辦工程。2008年1月27日,[[媽祖大橋]]通車啟用,可為北港大橋的車流量分擔,做為替代道路之用。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北港大橋 (臺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