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83.1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十四張斯馨祠 的原始碼
←
十四張斯馨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十四張斯馨祠'''<br><img src="https://miro.medium.com/max/2000/1*FXejnJpn5Lsl2jwTnb9dyg@2x.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medium.com/neoworld/%E7%9C%8B%E5%B1%8B%E7%AD%86%E8%A8%98-%E5%A4%AE%E5%8C%97%E9%87%8D%E5%8A%83%E5%8D%80-%E6%96%AF%E9%A6%A8%E7%A5%A0-5b10f58b8f4 圖片來自medium]</small> |} '''十四張斯馨祠''',簡稱'''斯馨祠''',位於[[臺灣]][[新北市]][[新店區]]中山里,是當地最古的[[土地祠]]。2011年因修築[[環狀線 (台北捷運)|捷運環狀線]]而先行[[拆遷]],未來將與一同拆遷的文記堂、斯馨碑在新店中央公園(原新店中央新村)重組為歷史文化園區。 ==沿革==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開墾大坪林的民眾建立此土地祠。當年廟宇所在地是熱鬧的商街,今為環狀捷運南機廠。1925年大水,由劉氏家族重建。 這間廟名為[[閩南語]]「思鄉」之音轉的土地祠,當地新店區中山里里長潘威志與文史工作者夏聖禮皆分別表示為新店開墾區最老的[[土地公廟]]、新店最古的廟。 1993年修建新廟,而原先的舊廟依然保留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工程2011年底動工後,十四張[[新北市文化資產|當地古蹟]]195年歷史的利記公厝、135年歷史的劉氏古厝啟文堂、以及超過200年歷史的斯馨祠皆被拆除。原來廟旁的榕樹,被捷運局移植後只剩下一棵獨活。廟方共計九十四坪土地被徵收,徵收款約有[[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 因斯馨祠沒有血脈相傳的[[祭祀公業]],所以錢款只能由身為[[地籍]]所有權人的“土地神”親自領取,或由寫於[[乾隆]]四十四年的碑文中的八十三名出資建廟者的後人代領。但新店[[戶政事務所]]無建廟者的資料,徵收費只好提存在[[新北市政府]]專戶,期限後若無人領取則將充公。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化大革命|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ref>[https://religion.moi.gov.tw/Goods/Content?ci=3&cid=2&id=26 信仰自由],religion</ref>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傳播媒體|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室|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福德老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十四張斯馨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