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61.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卑南遺址 的原始碼
←
卑南遺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卑南遺址 </p><img src="https://00.ifreesite.com/world-i/taiwan_flag.png" width="25" ><small>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small> |- |<center><img src="https://tour.taitung.gov.tw/image/588/1024x768" width="280" > </center> <small> [https://tour.taitung.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s/304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3px 0;”>基本資料</p> |- |<small> '''類別''' 國定古蹟<br> '''舊名''' 卑南文化公園<br> '''地址''' [[台灣]]台東市文化公園路200號<br> '''主管機關''' 文化部<br> '''更名年代''' 2018年<br> </small> |} </div> '''卑南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ref>[https://tour.taitung.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s/304 卑南遺址公園],台東觀光旅遊網</ref> ==古蹟特色== *整個卑南遺址公園的規劃理念,是將遺址視作一個[[蒼穹博物館]]。就是可以在園區內看到現場的考古發掘展示,卑南遺址公園的地址是台東市文化公園路200號。 *卑南遺址的廣義面積可達100萬[[平方公尺]](約100公頃),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 *此外,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目前,卑南遺址不但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指定的[[國定遺址]],同時在該處也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園區面積約30公頃(30萬平方公尺)。 ==遺址簡史== *卑南遺址最早的[[日本]]籍人類學者[[鳥居龍藏]]所開始,他曾為卑南遺址的石柱拍攝兩幀照片,其拍攝時間可能約在1896年。 *而[[鹿野忠雄]]則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在鹿野忠雄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曾敘述在卑南遺址所在處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 *1945年時,[[金關丈夫]]和[[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的周圍開始進行試掘,並發現埋藏於遺跡地底的[[陶器]]以及住[[屋]]遺跡。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雖然有不少台灣學者陸續前來卑南遺址進行調查,但都未曾做過發掘。 *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車站(即今[[臺東車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而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 *台東縣政府遂委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 *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台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 ==出土文化== *卑南文化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 *重要遺址除了卑南遺址之外,還包括掃叭、富山、漁場、漁場南、東河Ⅰ、東河Ⅲ等其他地方。 *在這些遺址都出土了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形發展、也更重要了。 *至於海岸地區的遺址則出土豐富的[[網墜]]、[[尖器]]等漁業用具,又顯示對[[海洋]]資源的依賴。 *[[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 ==聚落建築== *卑南遺址的範圍相當大,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不但聚落龐大,而且建築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已經是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 *其住屋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 *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 *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 ==傳承發展== *[[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 *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工藝技術== ===陶器===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 *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 *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 *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 ===玉器=== *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 *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如長條形玉耳飾)、[[頸]]飾(如小玉鈴)、[[胸]]飾、[[腕]]飾、[[臂]]飾(如喇叭形環),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 *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並已被[[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選為該館的館徽。 *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從這些玉器的精細程度來判斷,很可能已經有人專門從事玉石飾品製作,並以玉製器物來交易。 ===石板棺=== *有數以千計的[[石板棺]]埋在卑南遺址的建築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座向相同,顯然意義非比尋常。 *棺內更有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 *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成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該遺址也發現了被獵頭的無頭遺骸,很可能是因為[[族群]]擴張領域、在爭奪[[自然資源]]開始出現[[部落]]間的流血戰爭。 ==遺址公園== *基於卑南遺址的重要性,宋文薰教授於1982年即建議就地興建野外[[博物館]]。 *1988年,卑南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1991年,中央政府決定將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 *2002年8月,位於卑南遺址附近[[臺東市]][[康樂車站]]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首先開幕。 *4個月後,[[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台灣第一個遺址公園於焉誕生。 *2018年卑南文化公園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 ==相關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連照美,1982,卑南遺址第109號墓葬及其相關問題。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no. 31:191-221。 *連照美,1989,卑南遺址搶救考古發掘始末。考古人類學刊,no. 45:66-84。 *連照美、宋文薰,1983,台東縣卑南遺址發掘報告(一)。考古人類學刊,no. 43:117-36。 *連照美、宋文薰,1985,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二卷:墓葬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林志興、林文賢、林娜鈴,1998,卑南遺址的故事。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呂理政、夏麗芳,1997,卑南遺址與卑南文化。台東市: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宋文薰、連照美,1984,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一卷:遺址發掘與陪葬品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宋文薰、連照美,1986,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三卷:遺址堆積層次及文化層出土遺物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宋文薰、連照美,1987,卑男遺址第9-10次發掘工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宋文薰、連照美,1988,卑男遺址第11-13次發掘工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譚麗平、連照美、余炳盛,1997,臺灣卑南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no. 52:211-20。 *王強,1983,談台東卑南遺址。人類與文化,no. 18:36-49。 *楊淑玲,1997,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 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開放時間== *星期日:09:00 – 17:00 *星期一:休息 *星期二:09:00 – 17:00 *星期三:09:00 – 17:00 *星期四:09:00 – 17:00 *星期五:09:00 – 17:00 *星期六:09:00 – 17:00 ==外部連結==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archaeologicalSite/2006050100000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卑南考古遺址] ==視頻==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oh2ro_iGk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卑南遺址公園 簡介影片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卑南遺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