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29.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南昌采茶戏 的原始碼
←
南昌采茶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南昌采茶戏.jpeg|有框|右|<big></big>[https://ss2.meipian.me/users/3071405/0ed0e6efcd8d441895c8114964d2bffa.jpg-mobile 原图链接][https://www.meipian.cn/lgsmqlk 来自 美篇 的图片]]]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ref>[https://www.sohu.com/a/440956730_120006290 戏曲·南昌采茶戏 | 赣南茶事兴盛——茶篮灯歌 ],搜狐,2020-12-28 </ref>。 ==简介== 南昌采茶戏是具有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戏之一,而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赣南茶事兴盛,[[历史]]悠久。”据说,宋、明、清三代,赣南均有名茶列为[[贡品]],当地劳动人民都为繁荣的茶事而载歌载舞。众所周知,在茶叶生产中,首要工序就是采茶。在翠绿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劳,也抒发了感情,“采茶歌”由此而来。而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则是在许多年以后的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灯戏的演出,这便是采茶戏的最早雏形。采茶灯戏中所演唱的采茶歌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顺采茶”,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则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时,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篮”作道具,载歌载舞,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采茶灯戏,俗称“茶篮灯歌”。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成几路向外发展,除远至闽、粤、湘、桂诸省区所形成的支系之外,在江西省境内即形成了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南昌采茶戏属于赣北流派,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戏,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种[[民间小调]],以南昌、[[新建县|新建]]两县为中心起步、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末年,采茶戏由灯彩演变成戏曲。清朝光绪年间,南昌采茶戏在南昌禾埠起班。当时的剧目多为“二小”(小丑、小旦)扮演,如《攀笋》《卖棉纱》等。之后,随着剧情的需要,“二小”逐渐发展为“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如《下南京》《卖花线》等,因此民间俗称采茶灯为“三角班”。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事了,而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戏,到了这时,“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诞生了。“半班”则已基本形成为采茶戏班的规模,有十几二十人,有[[服装]]、道具和乐队,已能够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种剧目,所以很受乡间民众的欢迎。 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ref>[https://www.sohu.com/a/249380284_100016484 表演类项目(国内篇)——江西采茶戏 ],搜狐,2018-08-22</ref>。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传统剧目有以江西南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富有乡土特色。是由民间采茶灯和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视频== ===<center> 南昌采茶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南昌采茶戏《方卿戏姑》(完整场)</center> <center>{{#iDisplay:q0509zbod0w|560|390|qq}}</center> <center>南昌采茶戏《蔡鸣凤辞店》全集</center> <center>{{#iDisplay:j0350mcjgjz|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2 中國戲劇]]
返回「
南昌采茶戏
」頁面